神农房开的沙石岗小区动工才没多久,紧接着又开始上马林中别墅群,这让神农房开的人手明显不够用了。
于是神农房开再一次开始对外大量招工,而且这一次神农房开的招工是直接放在了赵国强自己办的《湘江快报》上面,同时也开始在报纸上给沙石岗小区的房子还有两座山林中的别墅群打广告。
砂石岗的房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山林之中天然氧吧中的房子则有假山怪石、小桥流水,每一户都有一条独自的小溪绕过自家的庭院,而且这水都是活水,水质清澈透明可以直接饮用。
《湘江快报》的油墨香还没散,报社印刷的招工启事与房产广告又贴满了港九的街头巷尾。
报上的照片里,砂石岗小区的钢筋已架至三层,晨雾中露出半截粉白外墙;
而山林别墅的航拍图更惹眼——青灰石小径绕着老榕树蜿蜒,山涧水在样板庭院里映出细碎天光,配文“活水绕庭,推窗见林”让路过的力夫都忍不住驻足,指尖在“月薪六十元包食宿”的招工栏上反复摩挲。
神农房开办公室的八仙桌上,新拟的招工启事已铺得满满当当。
林秀莲用算盘核着预算,算到“木工五十名、石匠三十名、杂工两百名”时,算珠打得噼啪响:“两处工地同时赶工,至少得添三百人手,食宿都得在工地搭棚子解决。”
赵国强正往《湘江快报》的版样上圈广告措辞,笔尖划过“砂石岗小户型——二十平方藏着全家暖”时,顿了顿又添了句“厨房带窗,油烟不呛人,清一色新款折叠家具,时尚好看还不占地方,比你单独去买家具省钱多了”。
转头看别墅群的文案,苏婉清已用钢笔描了行小字:“每院一溪活水,可浣衣可养鱼”,旁边还画了个小瀑布,水流顺着假山石缝淌进庭院,活灵活现。
“广告就这么登。”赵国强把版样推给陈月娥,“招工启事放在中缝,加行粗体字——‘古洞村村民优先,包三餐’。”
他知道,开春后港九的工地多,得用实在好处留人。
《湘江快报》的销售依旧火爆,每天都在十六万份左右,主要是上面连载的小说实在太吸引人了,各章节的后面都留着无穷的悬念,将人的心挠得痒痒的。
招工点设在神农房开正在建设的砂石岗小区旁的空地上,招工当天很早就排起了长队。
陈月娥带着两个徒弟守在桌前,一边核对身份证,一边给应聘者递上热茶:“木工、石匠优先,会栽树的也能来,马主管正缺人管绿化。”
人群里,曾在码头扛货的阿彪攥着报名表,嗓门亮得很:“我力气大,还会修板车!要是给的工资可以,让我天天加班都乐意!”
这话惹得众人笑起来,排队的队伍里,渐渐多了些讨论户型的声音——有人想要带小院子的一楼,方便老人晒太阳;也有人盼着高层,说能望见远山。
古洞村的晒谷场也挤满了人。
周伯揣着老花镜,凑在报纸前一个字一个字念:“石匠要会凿花?我儿子在佛山学过刻石狮!”旁边的阿芳扯着他袖子笑:“伯,杂工不用手艺,我去!管三餐就行,家里娃正长身体。”
马铁山蹲在石碾上登记名字,本子上很快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连邻村的后生都踩着自行车赶来,车后座绑着铺盖卷,说要“跟着赵老板干”。
招工启事登出三天,工地上的棚子就多了两排。
新招来的石匠们围着马铁山看别墅群的图纸,其中一个留着寸头的后生指着假山草图说:“这石缝得留宽点,要蜿蜒曲折一点,才能长出青苔。”
马铁山眼睛一亮,当即让他领着头班石匠上山,后生咧着嘴笑,露出两排白牙:“我叫阿石,在黄山凿过石阶!”
砂石岗的工地上,新到的杂工们正跟着老工人学拌混凝土。
阿芳和几个妇女被分到绿化队,王婶教她们给凤凰木松绑:“草绳得一圈圈拆,急了要伤树皮。”
拆到第三圈时,阿芳突然指着树干喊:“有新芽!”众人凑过去看,果然见草绳缝隙里冒出个嫩黄的芽尖,像只怯生生的小拳头。
广告的效果比沈敬亭预想的还好。
每天清晨,总有西装革履的商户老板带着家人,坐着黄包车来工地看房。
赵国强特意让苏婉清在砂石岗搭了个临时样板间,二十平方,三十平方的小屋,也就是香港这边的二百平尺,三百平尺。
木床、衣柜、灶台一应俱全,这些家具全部订购自天工折叠家具厂,全部都是可以折叠的,一点都不占地方。
这种节省空间,一种家具多种用途的折叠家具简直太适合香港这边的小户型了,难怪折叠家具在香港卖得十分火爆。
在窗台上还摆着两盆绿萝,阳光透进来时,连墙角的水泥地都显得暖融融的。
“这房子虽小,却能住下一家人。”
一位做布料生意的吴老板摸着墙,转头跟沈敬亭说,“给我留两套,一套自己住,一套给伙计当宿舍。”
而山林别墅的看房队伍,更是从山腰排到了山脚。
苏婉清亲自当向导,带着客户沿着红绳标记的步道走,路过老樟树时,总要停住脚步:“您看这树,夏天能遮半院凉,秋天落叶铺在地上,踩上去沙沙响。”
有位洋行大班的太太,走到35号别墅前就挪不动步了——老荔枝树的枝桠正探进庭院,苏婉清笑着说:“明年夏天,您坐在露台喝茶,就能摘到新鲜荔枝。”
太太当即定下这套,还特意叮嘱:“院子里别种太多花,留块地给我种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