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学生们,现在老师就来讲讲写作的思路,古人曰:“‘言有序’‘章有法’,就是指文章要有条理,‘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思路的开展。”
“写作的技法三大点,它们分别是(1)整体构思写作内容、(2)确定写作顺序、(3)列出写作提纲,现在老师开始按顺序依次详细的讲讲;老师先来讲讲‘整体构思写作内容’,先想清楚文章要写的中心是什么?并以此为中心取舍材料。哪些为主,准备详写,哪些为次,准备略写,都要心中有数。”
接着,语文课老师举例道:
“比如,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中心可以是赞美春天的生机勃勃。那么,关于春天里万物复苏、花开草长的景象,以及人们在春天里的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详写的内容。而一些与春天关系不大,或者对表达中心思想帮助不大的内容,则可以略写或者不写。”
“学生们,在‘整体构思写作内容’这一大点里面分为‘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和‘怎样围绕中心选材’,‘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中需要注意的是1精选有用的素材(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2精选典型的素材(选取精要典型的、最能表现中心的素材,选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的片段来反映事物本质,舍去一般性内容;选取人物最突出的事迹、最典型的经历,可 以使文章精彩充实,中心突出)。”
权三金听着语文课老师讲解有关‘整体构思写作内容’中的前两点详细的知识,心中暗自点头,觉得老师讲得非常到位。他以前在写作时,总是感觉思路不清晰,现在听了老师的讲解,他才明白原来是自己在“整体构思写作内容”这一步没有做好。
“3精选新颖生动的素材(要选用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材料不落俗套,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 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 新);”
“4精选具体、不空洞的素材(要选用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材料,而不能选用空洞的、‘有影无形’的材料),只有材料具体,才能写得生动活泼,产生感人的力量。”
“写作中的内容中的好素材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多多观察,多读书多积累,让材料贴近生活,避生就熟;选择生活中的小素材,行文从小处着笔,小中见大。小故事,小事件,小场景更有表现力。要善于观察,能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有价值的闪光材料。这样的作文写出来更有感染力!”
语文课老师继续说道: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围绕中心选材呢?这就需要我们明确文章的中心,然后根据中心去挑选那些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在挑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确保所选的材料能够有力地支撑起文章的中心。”
权三金边听边点头,他觉得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讲到了他的心坎里。他以前在写作时,总是随心所欲地选材,从来没有考虑过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往往缺乏深度和说服力。
在听了语文课老师的这番深入浅出的话语之后,权三金感觉自己仿佛被引领着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仿佛一扇大门在他面前缓缓打开;他突然间恍然大悟,明白了写作并不是一件可以随心所欲、任性而为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精心构思、巧妙安排的过程。
权三金知道写作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在纸上呈现出最完美的效果;他开始意识到,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艺术,需要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字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老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确保所选的材料既真实又具有代表性呢?”
权三金忍不住开口问道。
语文课老师微微一笑,说道: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我们才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挑选出那些最能打动人心的材料。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解读材料,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权三金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他明白,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在平时的生活中多下功夫,不断积累素材和经验,同时还要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写作知识和技巧。
“好了,关于‘整体构思写作内容’这一部分,我们就讲到这里。接下来,老师再来给你们讲讲‘确定写作顺序’和‘列出写作提纲’这两大点。”
语文课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
权三金振奋起精神,准备迎接接下来的学习挑战。他知道,只要自己肯努力、肯钻研,就一定能够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语文老师的讲课的声音并没有停止,只听见她继续讲道:
“写作顺序有很多种,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等等。选择哪种顺序,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来决定。比如,写一篇游记,通常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记录下游览的经过和所见所闻。而写一篇介绍建筑物的文章,则可以按照空间顺序来写,从外到内,或者从上到下,依次介绍建筑物的各个部分。”
“学生们,要想避免作文落入“流水账”的窠臼,必须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理顺一定的写作顺序;记叙的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包括 顺叙、倒叙、插叙。”
“‘顺序’指的是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这是最常见的叙述顺序。如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孤独的牧羊人》;在叙述中心事件的同时,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的、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比如我们学过的《背影》,就是用的倒叙的写法,作者先写从父亲寄来的信说起,再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达了父亲的一片深情。这样的写法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强了艺术效果。”
“而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内容,只是对原来叙述的内容作某些补充、解释或衬托。插叙运用得好,不但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生动,还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权三金认真地听着,心中暗自琢磨着这些叙述顺序的用法。他意识到,自己在以往的写作中,往往忽视了叙述顺序的重要性,导致文章显得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性。
而现在,他仿佛找到了一把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对写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开始明白,写作不仅仅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更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巧妙的构思安排。
“老师,那我们如何确定最适合自己文章的写作顺序呢?”权三金好奇地问道。
语文老师微笑着看了他一眼,说道:
“这就需要你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来灵活选择了。你要先想清楚你想要表达什么,然后再考虑用什么样的顺序来表达最合适。记住,没有绝对的写作顺序,只有最适合自己文章的写作顺序。”
权三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明白,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就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随着语文老师的讲解不断深入,权三金对写作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他开始期待着接下来的学习挑战,渴望能够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最后老师再来讲讲怎样‘列出写作提纲’,想好文章的结构后,要据此列出写作提纲。 这样既有助于行文时保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也便于写成初稿后修改完善。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了;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
“提纲可以列得详细一点,也可以列得简略一点,这要根据文章的长短和内容的繁简来决定。如果文章比较长,内容比较复杂,提纲可以列得详细一点,包括文章的主题、段落划分、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所用的写作手法等等。”
“而如果文章比较短,内容相对简单,提纲就可以列得简略一点,只写出文章的主题和几个主要段落的内容就可以了。”
权三金边听边用笔在纸上快速地记录着。他意识到,列出写作提纲对于写作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避免偏离主题或者写得杂乱无章。
“老师,那我们列提纲的时候,是不是要把所有的细节都想清楚呢?”权三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语文老师摇了摇头,说道:
“不需要。列提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构思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而不是要把所有的细节都想清楚。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灵感突发,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细节,这些都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权三金点了点头,他明白老师的意思了。列提纲是为了给自己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和思路,而不是要束缚自己的想象力。
随着语文老师的讲解结束,权三金感觉收获颇丰。他对于写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掌握了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他知道,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摸索,但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能够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本周周末老师要你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以《 二三事》为题,写一篇记人的文章,”
要求大家围绕所写人物选择几件典型的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在选材时,要注意所选的材料要能够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顺序和列出写作提纲的方法,确保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权三金听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心中暗自琢磨着。他知道,这是一次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绝佳机会。他决定,要认真对待这次作业,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来。
下课铃声响起,语文老师合上课本,拔掉插在教学电脑上的教学U盘,然后微笑着对大家说道:
“好了,各位学生,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记住,写作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希望大家能够多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下课!”
说完,语文课老师便抱着课本和教案,离开了教室。
权三金看着老师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他知道,今天的这堂课,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他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对写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