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言不理解“为自己而活”的意思,他只是懵懂地知道,“钢琴”这个将他和母亲紧密捆缚在一起的工具,被母亲亲手解开了。
她执意要走的决心,似乎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
吴诗微微俯下身,视线与温言几乎平齐,她的声音更轻,也更清晰,像在做一个最后的告别和启蒙:“你现在的‘喜欢’,里面夹着太多‘不得不’和‘只能如此’。温言,你很好,很了不起。我祝愿你……” 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最合适的词语,“真正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弹琴、或者不弹琴的意义,属于你的,活着的意义。”
说完这句话,吴诗挺直了脊背,决然地转身,步履有些虚浮却异常坚定地走向书房门口,穿过站在门边、眼眶也有些发红的李助理身边,径直回自己的卧室去了。
房门轻轻地、然而无比清晰地“咔哒”一声合上,阻断了书房里所有的阳光,也仿佛为某个喧嚣但终究难以为继的乐章画上了休止符。
温言就那么跪在原地,仿佛被那声合拢的房门声钉住了,膝盖的刺痛和心口的冰凉麻木交织,他甚至忘了小猫的存在,只是愣愣地看着那扇紧闭的房门,像一尊失去了灵魂的雕塑。
过了不知多久,也许是几分钟,也许是漫长的一个世纪,直到手上传来一种温热的、带着细小倒刺的、粗糙的舔舐感。
他茫然地低头,是他的猫!
琉璃再次紧紧依偎在他身边,一下一下地舔着他刚才因为激动而擦过地面、沾了些灰尘的手腕。
她没有看他,只是固执地舔着,仿佛要舔掉他的痛楚、他的狼狈、他所有的悲伤。
那温热湿润的触感和舌尖微刺的粗糙感,像一根无形的丝线,终于将他的神智从冰冷凝固的虚空中拉了回来,至少他的猫还在,至少他的猫,没有离开他!
温言慢慢站起身,双腿麻木得几乎站不稳,他没有再看那扇紧闭的门,也没有再看桌上的文件夹,他只是习惯性地将身体的重心微微靠向脚边那个毛茸茸的、温暖的小生命。
然后,他拖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这个充满阳光却感受不到丝毫暖意的书房,走向了那个一直以来是他的牢笼,亦是避风港的地方——琴房。
琉璃亦步亦趋地紧跟着他,警惕地观察着他的状态,她没有忘记命书属于温言最后的走向是因为精神崩溃自杀,虽然命书没有亮起红光示警,她也不敢也半分松懈。
温言走到那架他曾倾注了无数时间的斯坦威前,他没有坐下,而是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指,轻轻抚过冰冷的、光可鉴人的琴盖。
下一秒,所有强撑的平静土崩瓦解,他猛地向前倾倒,额头重重地抵在冰凉的琴盖上,肩膀无法抑制地剧烈抽动起来,无声的泪水汹涌而出,迅速浸湿了一小片光滑的漆面。
偌大的琴房里,只有压抑到极致的、无声的啜泣。
琉璃安静地跳上琴凳,然后轻盈地跃到温言趴伏着的臂弯之间,找到一个小小的空隙,把自己蜷成一个黑白相间的、柔软的小球,紧贴着他的胸膛,安静的陪伴着。
她听到他胸腔里破碎的震动,感受着他身体的每一次细微的颤抖,直到那抽泣的声音渐渐微弱下去,紧绷的身体也一点点放松,归于沉寂。
温言不知是倦极还是悲伤过度,趴在冰凉的琴盖上睡着了。
琉璃小心地动了动,抽出了自己的尾巴,努力地将那条温暖蓬松的尾巴尖,塞进了温言那只放在脸颊下、无意识摊开的手掌心里。
那微小的力道,让温言即使在睡梦中,指尖也下意识地收拢,虚虚地握住了那个毛茸茸的、充满生命力的温热末端。
这是一种无声的宣告:我还在。别怕。
冬去春来,庭园新绿,温言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却也笼罩着巨大的、难以填补的空虚。
吴诗,就像一场声势浩大、骤然收束的飓风,真的离开了,她没带走多少行李,却带走了这座房子里多年累积的、关于钢琴梦想的沉重压力。
最初的时日,温言常常在屋子空旷的寂静里长久地发呆,有时站在琴房门口却不进去,有时在餐桌上摆着两副碗筷却忘记收回一副。
李助理会按照遗嘱的要求,每周固定几天过来,默默地帮他把生活维持下去。
她会带来新鲜的食物,帮忙缴纳水电费,修剪庭院里日渐蓬勃的小花园,有时也会尝试着和温言聊聊他正在看的新画册,或者那只越来越通人性的奶牛猫有没有调皮。
温言很少回应,但李助理每次来,琉璃倒是会热情一些,温言无法完成的社交,琉璃只能用这种方式帮忙。
温言的脚踝早就好了,创可贴的痕迹消失无踪,但那个在书房扑倒在地板上、绝望哭喊的瞬间,像一道无形的伤痕,留在了更深的地方。
这天下午,阳光正好,温言习惯性地坐在了琴凳上,打开琴盖,没有了乐谱,没有了必须模仿的眼神和情感演绎要求,甚至没有了……那个站在一旁凝视的目光。
空气里只有他自己呼吸的声音,和脚边猫儿均匀的、几乎听不见的呼噜声。
他迟疑了很久,苍白的指尖终于落下。没有贝多芬的磅礴,没有肖邦的诗意,没有吴诗要求的任何技巧展示,他只是缓慢地,摸索着,弹起了那首遥远得像是另一个世界传来的旋律——《小星星》。
简单到近乎原始的旋律,音符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有些生涩,有些停滞。没有完美的节奏,也没有任何“情感”的痕迹,它听起来空灵、单纯,甚至带着一点孩童般的笨拙。
就在这时,温言感觉到腿上一沉,那只一直安静蜷缩在他脚边的奶牛猫,不知何时站了起来,两只雪白的前爪搭在了他的大腿上,仰着小脑袋望着他落在琴键上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