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看到此人的试卷以后,立马将此人定为了匠技司最合适的领头官员——匠技司卿!
如今匠技司在六部之内的工部下辖,这只是权宜之计,由于工部所干的事情太多太杂,无法对匠技司有效的运转增添助力。
这下一旦有了匠技司卿,崇祯皇帝就准备将匠技司从工部衙门内分离出来,让它和大理寺,太常寺等衙门一样,独立成一个新的衙门,专门搞技术!
……
而得知自己是一甲探花的孙和京,呆立在原地,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般,等到一旁的太监开口说道第二遍:“孙和京上前面圣!”的催促后,周围相熟的贡生才将呆滞的孙和京叫醒了过来!
前面的贡生们纷纷向两边开一条窄窄的通道,孙和京抬起头来,一眼就看到了崇祯皇帝眼中的赞赏之意。
他的脚步如在云端的下意识,一步步朝崇祯皇帝所在的方向行去,不多时,眼眶微微湿润的孙和京走到了红色的丹墀下,对着崇祯皇帝躬身行礼。
“孙和京!朕了解到,令尊为我大明曾经的登莱巡抚孙元化,果然是虎父无犬子!”崇祯皇帝朗声冲着他开口说道。
随即崇祯皇帝深吸一口气,眼带歉意的盯着孙和京开口说道:“当年我大明朝廷,错杀令尊大人,朕有失察之过矣!还望你不要怪罪与朕!朕会尽快恢复令尊大人的声誉,追谥令尊孙元化为‘资政大夫’(正二品),以表彰他为我大明朝廷做出的贡献!”
崇祯皇帝说完此言后,孙和京当即哽咽着跪倒在地,他热泪横流的对着崇祯皇帝跪拜道:“学生多谢陛下!吾皇圣明贤德,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即,他转过身体,对着奉天殿外湛蓝的天空,重重跪下悲声说道:“爹,您听到了吗?陛下追认您为我大明的资政大夫,您不再是背叛大明的罪人了!您是我大明的功臣了!爹,您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京儿会将您的遗志和大哥二哥一起继承发扬下去的!”
说罢,这位听说曾经舔舐父亲被砍头后土地上留下鲜血,哭到数度晕厥的孝子,他不顾殿内众人的目光,对着殿外的天空,重重的磕了几个响头,泣不成声。
殿内众人见状也是感慨万千,有几名士子通红着眼眶,上前将孙和京搀扶了起来。
目睹这一切的崇祯皇帝也轻叹一口气,对着孙和京说道:“孙和京,朕日后还要重用于汝,希望你能不负圣恩和令尊的期望,带着令尊的遗志,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
“是!学生谨记于心!”
孙和京对着崇祯皇帝又行了一礼,站至一旁。
接着,崇祯皇帝又朗声开口道:“接下来,朕宣布,崇祯十七年,取得甲申科殿试一甲榜眼的贡生是……张煌言!赐进士及第!”
此言一出,奉天殿内众人又是交头接耳的低声议论起来,他们对张煌言的名字也不是很了解,看起来此人名气也在士林中不显。
正在大家疑惑的在殿内互相寻找此人之时,与张煌言相识的几名士子已经簇拥着面庞上有些羞涩的一名年轻人走了出来!
看着此人是一名年轻的士子,众人随即低低的惊呼了一声,不知此人又是哪一名少年得志的神童?
只听得这名青年用稍显清脆的声音,微微因激动而颤抖的冲着崇祯皇帝开口说道:“学生张煌言,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崇祯皇帝满眼欣赏的看着这名英气勃勃的年轻人,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自己派东厂锦衣卫,调查到此人的生平信息来。
张煌言,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九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府鄞县,其父张圭章,天启四年举人,曾任山西盐运司判官,官至刑部员外郎。
张煌言十二岁时生母病卒,故他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长大。
崇祯十五年,张煌言考中举人,在县试时,大明朝廷“以兵事急”,令考生“兼试射”,而张煌言竟能“三发皆中”,可见此人虽为儒生,却一直就有从军报国之心!
东厂的锦衣卫在当地暗查此人信息时,得到了张煌言周围人对他“慷慨好论兵事”的评价,并将其如实汇报给了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批阅其策论,只见此人以二十四岁的年纪,所写的有关大明战略策论鞭辟入里,眼光独到,隐隐有名帅之才。
而且此人更是大胆的假设,若是满清八旗率大军南下,与流贼联合起来,共同进攻处于江南的大明朝廷岌岌可危的情形下,如何利用整个江南的地形地势,以及各省的独特地理位置,进行分阶段的阻击建奴和流贼敌军,运用何等战术消耗敌人,然后用何等战略反败为胜!
张煌言所写的一条条策略,皆经过深思熟虑,而且可操作性强,绝不是纸上谈兵似的不切实际,夸夸而谈,显然是他早就在心底推演过无数遍,并不断修正的结果。
他的试卷,在崇祯皇帝这种久经沙场的内行人眼中看来,自然能分辨出此人的军事才华,而且此人还是一个将事情往最坏的结局设想,并能够给出解决方案的人!
这一点就很难能可贵,要知道“顺风仗”谁都能打,一旦遇到逆风仗,很多将领就只能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
但是往往有一种人,他们在逆境中,永不放弃,并努力尝试反败为胜的方法。
就冲张煌言的这股韧劲,这就是一位名将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
所以崇祯皇帝一眼就看中眼前这名年轻人,还是那句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张煌言有此资质,在兵部锻炼几年,日后一定是一位有名的将帅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