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记 > 第275章 疑云与人事变动(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5章 疑云与人事变动(二)

或许等我们从德清回来,关于参数泄露的调查就会有新的进展,高长林的去留也会有明确的说法。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次事件都给整个团队上了一课:在研发这条路上,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更要守住保密的底线,否则再优秀的成果,也可能因为一次疏忽,变成别人的 “嫁衣”。

而我和李硕士,也会在这次出差中,用行动践行这份责任,确保每一份数据、每一个参数,都只在该出现的地方发挥作用。

实验室的灯光已经连续亮了七十二小时,李硕士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紧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最后一组数据,指尖因为过度紧张而微微发颤。

这组关于新型纳米材料导热性能的核心参数,耗费了他整整三年的心血 —— 从最初的理论建模被导师三次驳回,到反复调整实验方案导致右手虎口磨出厚厚的茧子,再到上个月为了守住实验室的样本,连母亲的六十岁生日都只能通过视频匆匆说上几句。

此刻,屏幕上终于弹出 “数据拟合度 98.7%” 的提示框,他猛地向后靠在椅背上,长长舒了一口气,眼角不自觉地泛起湿意。

这不仅是他博士生涯的关键成果,更是能推动新能源领域散热技术突破的重要发现,他甚至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出论文投稿时的场景。

然而,这份喜悦还没持续超过半小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办公室小尹抱着一叠文献匆匆走进来,语气里带着几分兴奋:“李哥,你看王春师傅刚发在预印本平台上的论文了吗?

他居然也做了纳米材料导热方向,结果跟咱们的好像啊!” 李硕士心里 “咯噔” 一下,一种莫名的不安瞬间攫住了他。

王春比他早入学一年,主攻的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怎么会突然涉足自己钻研多年的领域?

他强压下疑虑,接过小尹递来的平板电脑,手指滑动屏幕的速度越来越快,直到目光落在论文附录的实验参数表上 —— 那一刻,他感觉血液仿佛瞬间凝固了。

表格里的每一项参数,从基材的纯度(99.992%)、反应温度(68.5c),到催化剂的浓度(0.03mol\/L),甚至是后期数据修正时采用的算法模型,都和他笔记本里记录的内容一模一样,连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值都分毫不差。

李硕士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发抖,他下意识地摸向抽屉里的实验记录本,那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他每次调整参数的思路和过程,有些关键数据他甚至只在实验室的内部服务器上备份过,从未对外公开。

“怎么会这么巧……” 他喃喃自语,声音干涩得像是砂纸摩擦。

王春的论文投稿时间显示是今天早上八点,而他自己完成最终数据拟合是在今天凌晨三点,前后不过五个小时。

这五个小时里,王春不仅要完成实验数据的整理,还要撰写完整的论文,甚至还要通过预印本平台的审核,这根本不符合正常的科研流程。

更让他心生疑窦的是,王春在此之前从未在任何学术会议或私下交流中提及过相关的研究方向,就连上个月课题组聚餐时,有人问起他最近的研究进展,他也只是含糊地说 “还在摸索阶段”。

李硕士的脑海里开始不受控制地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是实验室的服务器被入侵了?还是有人无意间泄露了他的实验数据?

他想起上周王春曾以 “借用设备” 为由,在他的实验台旁停留了将近二十分钟,当时他因为急于处理样本,没有过多留意;

还有前几天,他的实验记录本不小心落在了会议室,等他回去找的时候,王春正好从会议室里出来,还笑着问他 “是不是在找什么重要东西”。

当时他只觉得是巧合,现在想来,那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却都像是一个个疑点,串联成了一条指向不明的线索。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穿梭的人群,只觉得一阵寒意从脚底窜上心头。

科研之路本就充满艰辛,每一个数据背后都凝聚着研究者的心血,而学术诚信更是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如果王春真的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了他的实验参数,那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践踏,更是对整个学术环境的破坏。他握紧了拳头,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 有愤怒,有委屈,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迷茫。

他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是直接去找王春对质,还是先收集证据向导师反映?但无论如何,他都必须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守住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底线。

那是三年前,在城南科技园里一栋玻璃幕墙的写字楼里,一场围绕 “新型磁性材料” 的项目,让李硕士、王春和秦总这三个背景迥异的人,有了一段紧密交织的共事时光,也让彼此的认识,从陌生的名字,变成了脑海里带着具体故事、鲜活细节的熟悉身影。

李硕士那时刚从国内顶尖高校的化工技术专业毕业,带着一身扎实的算法理论功底和对技术落地的热忱,加入了秦总创办的科技公司 “智城未来”。

入职第一天,人力资源部的同事领着他去见项目组核心成员,推开会议室门时,秦总正坐在主位上,手指轻点着桌面上的项目框架图,声音沉稳有力地和对面的人讨论着什么。

“这是李硕士,我们从 xx 大学挖来的高材生,负责这次智慧社区的数据模型搭建。”

从那以后,三人的交集越来越多。后来公司又接了几个社区类项目,秦总总是指定李硕士和王春组成核心搭档,李硕士的技术方案,总能精准匹配王春的产品需求;

王春的需求文档,也会充分考虑技术实现的难度,提前和李硕士沟通。

有时候项目遇到瓶颈,三人还会一起去公司楼下的咖啡馆聊天,秦总偶尔会分享他创业初期的故事,王春会聊起她做产品时遇到的趣事,李硕士则会讲些技术圈的新鲜事,气氛总是轻松又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