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的反应釜嗡嗡运转,熟悉的工艺流程让操作工们得心应手,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胸有成竹的神情。这次生产的产品,和上次相比,工艺流程高度相似,从原料配比到前期预处理,每一步都轻车熟路,这让整个生产团队底气十足。
唯一的差别在于配方的细微调整,正是这小小的改变,搭配上新增的纯氧气供应,让生产效率有了质的飞跃。
车间里的反应釜像一个个沉默的钢铁巨人,静静等候着生产指令。
每当启动一台反应釜,李硕士总会亲自站在操作台前指挥,他戴着白手套,手里攥着笔记本,眼神专注地盯着仪表盘,每一个步骤、每一组数据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那股细致劲儿,让周围的操作工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先加水,精准到 9 方,不能多也不能少。” 李硕士的声音清晰有力,操作工立刻打开进水阀门,水流顺着管道哗哗流入反应釜,李硕士则守在流量计旁,眼睛紧紧盯着数字变化。
当数值接近 9 方时,他及时喊道:“慢一点,微调阀门!” 随着水流缓缓减少,流量计的数字最终定格在 “9.0”,他才点头示意:“关阀,记好时间和水量。”
水加完后,下一步是加亚铁,“亚铁和液碱浓度都要控制在 4,先加亚铁 5 方。” 李硕士一边说,一边翻开笔记本,对照着之前的生产记录。
亚铁溶液通过输送泵注入反应釜时,他时不时走到釜体旁,观察溶液的流动状态,还提醒操作工:“注意泵的压力,别超过额定值,要是有异常立刻停泵。”5 方亚铁加完,他又拿出检测仪器,取样测量浓度,确认数值正好是 4,才继续下一步操作。
“现在开始搅拌,10 分钟后测亚铁浓度。” 操作工启动搅拌装置,反应釜内的搅拌桨缓缓转动,溶液逐渐形成旋涡。
李硕士看了眼手表,开始计时,这 10 分钟里,他没有丝毫放松,一会儿查看搅拌转速是否稳定,一会儿俯身听釜内有无异常声响,生怕哪个细节出了问题。
10 分钟一到,他立刻示意停止搅拌,再次取样检测,“浓度没问题,根据这个浓度折算液碱的添加量,算仔细点,小数点后两位都不能错。”
液碱的添加同样关键,李硕士拿着计算好的数值,亲自核对输送管上的刻度,“慢慢加,边加边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随着液碱缓缓注入,釜内溶液的颜色逐渐发生改变,他时不时让操作工暂停添加,用 ph 试纸初步检测,确保添加量精准无误。
液碱加完后,就该开液氮了,“液氮每小时 1.3 方,先开小流量预热,再慢慢调至标准值。” 李硕士盯着液氮流量计,手指着刻度对操作工说:“注意观察压力 gauge,保持稳定,要是流量波动超过 0.1 方,马上调整。”
液氮持续通入,反应釜内的温度开始缓慢下降,他每隔几分钟就记录一次温度数据,确保符合工艺要求。
接着是加蒸汽升温,“目标温度 55 度,蒸汽阀门慢慢开,别让温度升得太快。”
蒸汽管道逐渐发烫,反应釜内的温度也开始稳步上升,李硕士守在温度控制器旁,眼神紧紧盯着显示屏上的数字,“25 度、35 度、45 度…… 快到 55 度了,关小蒸汽!”
当温度精准达到 55 度时,他立刻下令关闭蒸汽阀门,“保持这个温度,稳定 10 分钟。”
稳定期过后,该加片硅了,“片硅加三分之一袋,注意别洒出来,要均匀投入。”
李硕士亲自接过操作工递来的片硅袋,小心翼翼地打开,然后一点点往反应釜的进料口倒,边倒边叮嘱:“倒的时候慢一点,让片硅充分接触溶液,别在釜底堆积。”
片硅加完后,他再次启动搅拌,让片硅与溶液充分混合。
之后便是检测 ph 值,“目标 ph 值 7.8,仔细测,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李硕士拿着精密 ph 检测仪,深入釜内溶液中,等待数值稳定后记录下来,“7.5、7.6、7.7…… 快到了,再稍微补一点液碱。” 经过微调,ph 值最终精准达到 7.8,他满意地点点头。
最后一步是升温至 85 度,“继续开蒸汽,缓慢升温到 85 度。”
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李硕士的神情愈发专注,当温度达到 85 度时,他立刻下令:“关闭氮气和蒸汽!” 待阀门全部关好后,他长舒一口气,对操作工说:“现在开氧气,准备氧化反应,氧气流量按之前的参数来,注意观察反应状态,有任何异常立刻汇报。”
氧气缓缓通入反应釜,氧化反应正式开始,李硕士依旧守在操作台前,时不时查看各项数据,记录反应进程,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在他的精准指挥和细致把控下,每一台反应釜的操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为后续生产出合格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夏日的阳光像烈火一样炙烤着厂区,车间里的温度更是比室外高出好几度,闷热的空气里弥漫着金属和化学原料的混合气味,让人浑身都浸在汗水里。
也就是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麻烦找上了门 —— 氧化铁溶液开始频繁出现结晶现象,原本顺畅流动的溶液,在高温下渐渐凝结成块状,像顽固的绊脚石一样,堵在了输送管路里。
这可不是小事,一旦管路被堵,氧化铁溶液就没法顺利打进反应釜,整个生产流程就得中断。
那天上午,我正盯着反应釜的进料口,等着氧化铁溶液输送进来,可等了半天,进料管里一点动静都没有,只有零星几滴溶液缓慢滴落。
我心里一紧,立刻意识到:肯定是管路又被结晶堵了!
我赶紧喊来李硕士,两人一起沿着管路排查。
顺着输送管一路检查,很快就在靠近反应釜的一段管路处发现了问题 —— 这段管路摸起来比其他地方更凉一些,而且透过透明的观察窗,能清晰看到里面堆积着一层厚厚的红褐色结晶,把管路堵得严严实实。
“得赶紧拆下来清理,不然耽误生产。” 李硕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语气急切地说。
我们找来扳手、螺丝刀等工具,开始拆卸管路。
由于结晶已经和管壁粘得很紧,拆卸起来格外费力。
我握着扳手,用力拧着法兰盘上的螺栓,胳膊上的青筋都绷了起来,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滚烫的管路上,瞬间就蒸发了。
李硕士则在一旁帮忙扶着管路,防止拆卸过程中管路晃动,损坏其他接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那段堵塞的管路拆了下来。
拆开一看,里面的结晶比想象中更严重,红褐色的氧化铁结晶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管路内壁,有的地方甚至结成了大块,用手指一抠,硬得像石头一样。
我们先把管路拿到水龙头下,用高压水枪冲洗,可水流冲在结晶上,只能冲掉表面一些细小的颗粒,大部分结晶依旧牢牢粘在管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