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公园的小路慢慢前行,起初路面还算开阔,两旁的草木也愈发繁盛,本以为会一直通向更深的湿地景观,没承想走到路的尽头,却发现前方没了去路,正当我有些怅然时,一片空阔的场地突然出现在眼前 —— 场地中央,一尊 “铁人” 正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那是一台开采石油的机器,俗称 “磕头虫”。
它的机身是厚重的钢铁材质,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金属光泽,底座牢牢扎根在地面,像是一位坚守岗位的战士,纹丝不动。
机身之上,长长的摇杆随着机械运作不停活动,顶端的 “头颅” 不住地向下轻点,仿佛在向这片土地致意,又像是在专注地完成着每一次开采任务。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两只有力的胳膊,粗壮的钢铁臂膀上下不断抽拉,动作规整而有力,每一次起落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能听到钢铁与大地碰撞的闷响,那是石油从地下被唤醒的声音。
看着这台不停运作的 “磕头虫”,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过去 —— 记得曾经,我还专门为它写过一首赞美诗。
此刻再见到它,心中的敬意更甚。
这台机器的背后,是无数默默奉献的石油工人。他们不像城市里的上班族那样引人注目,而是把自己掩藏在盐碱遍布的旷野里、茂密的森林中,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努力工作。
他们忍受着艰苦的环境,对抗着恶劣的天气,用双手和汗水开采出宝贵的石油,为国家的发展输送着能量。
想到这里,我不禁在心中默念: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带着这份敬意,我转身顺着旁边的幽径向北走去。
刚走没几步,就进入了一片绚烂的小花地带。虽已过立秋,天气渐凉,但这里的花儿却丝毫没有凋零之意,反而开得愈发鲜艳。
红色的花儿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热烈而奔放;
粉色的花儿像少女羞红的脸颊,娇嫩而可爱;紫色的花儿像一串串晶莹的玛瑙,神秘而优雅;
还有白色的花儿,洁白如雪,纯净得让人不忍触碰。它们簇拥在一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过往的游人展示着自己最后的绚烂。
花丛间,偶尔有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忙着采集花蜜,还有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为这片小花地带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穿过这片小花地带,“忆乡堤” 三个大字渐渐清晰起来。
《忆乡堤》
晨雾漫堤时,青石板润着昨夜露
暮色垂岸处,老芦苇摇着旧时风
曾追豆浆铃,白汽缠我蓝布衫角
今望归帆影,潮声空荡旧石阶缝
槐树下刻过,逐年拔高的稚嫩痕
河埠头停过,载着炊烟的乌篷船
母亲唤儿归,声穿柳巷牵暮色
我立他乡岸,梦枕乡堤忆旧年
旧堤仍绕水,只是风无儿时暖
故园虽在目,却隔千山与万川
在进入 “忆乡堤” 之前,一棵伤痕斑斑的柳树率先映入眼帘。
这棵柳树不算特别高大,但枝干却十分粗壮,树皮粗糙而坚硬,布满了深深浅浅的裂痕,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里面的木质,像是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树枝向四周伸展着,有的枝条已经干枯,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像是在诉说着曾经的苦难;
但也有部分枝条抽出了新的嫩芽,泛着淡淡的绿色,透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
看到这棵伤痕累累的柳树,我的心中顿时思绪万千,联想翩翩。它究竟经历过多少风雨,受过多大的委屈,才会留下这么多伤痕?
难道,它就是第一批湿地公园的建设者?我不禁在心里猜测着。
要知道,东营的土地多为盐碱地,建设湿地公园并非易事。
当年,为了战胜盐碱地的自然灾害,抵御咸水的侵蚀,建设者们肯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或许这棵柳树,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栽种在这里,陪着建设者们一起奋斗。
它曾在盐碱地里挣扎生长,忍受着咸水的浸泡,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摧残,却始终没有倒下。
为了给后人留下这片美丽的家园,它宁愿自己背负着满身伤痛,默默坚守在这里,至今也不肯叫一声苦、喊一声累。
我轻轻走上前,伸出手抚摸着柳树粗糙的树皮,指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深深的裂痕。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它过往的艰辛,也能体会到它那份顽强的毅力。
这棵柳树,早已不是一棵普通的树木,它更像是一位见证者,见证着湿地公园从一片盐碱地变成如今的美景;
它也是一位守护者,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柳树下,我久久不愿离去,心中满是敬佩与感动。
凝视着眼前这棵伤痕累累的古老柳树,一股崇敬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忍不住在心中呐喊:啊,古老的柳树,我要高声赞美你!赞美你那深入骨髓的吃苦耐劳精神!
在这片曾被盐碱侵蚀、被风雨肆虐的土地上,你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把根深深扎进贫瘠的土壤,汲取着微薄的养分,在艰难困苦中顽强生长。
多少个日日夜夜,你顶着烈日的炙烤,迎着狂风的呼啸,扛着暴雨的冲刷,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只是默默坚守,用自己的身躯为这片土地增添一抹绿色。
我更要赞美你那不屈不挠的性格!即便枝干被雷电劈裂,树皮被风沙磨出深深的沟壑,即便身体早已 “病重”,满是岁月与环境留下的创伤,你也从未向命运低头。
你不像温室里的花草,需要人们精心呵护,需要源源不断的养分供给,反而始终默默奉献,自己拖着残破的躯体,努力伸展枝条,为过往的行人遮挡烈日、抵御风雨,却从不向人们张口索要一丝一毫的回报。
看着你,我不禁想到:难道这就是当年那些最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缩影吗?他们也曾像你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耕耘,不计得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用坚韧的肩膀扛起责任,把最好的成果留给后人,却从不宣扬自己的付出。
怀着这份感动,我踏上了 “忆乡堤”。
刚走上堤岸,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 —— 一棵棵粗大而古老的柳树,像忠诚的卫士一般,一字排开矗立在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
它们的树干粗壮得需要两三人合抱,树皮龟裂得如同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每一道纹路里都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一眼望去便知已在此生长了许多年头,显得那样苍老。
可即便如此,它们身上却看不到一丝垂暮的颓丧,反而透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那是一种历经磨难后依然乐观的快乐心态,让人忍不住为之赞美。
这些柳树,都曾在风雨雷电的摧残中挣扎过。
有的树干被狂风刮得歪向一侧,却依然努力向上生长;有的枝条被雷电劈断,只剩下半截残枝,却在断口处抽出了新的嫩芽;
有的树根裸露在地面,被雨水冲刷得发白,却依旧牢牢抓住土壤,不肯松动分毫。正是这份顽强,让它们在历经沧桑后,依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微风拂过,条条柳枝轻轻摇曳,像是在向每一位前来的游人招手,又像是在热情地诉说:“欢迎远方的客人来,东营欢迎你们!” 那轻柔的姿态,那无声的邀约,瞬间让人感受到了东营这座城市的温暖与热情。
“忆乡堤” 的两侧,是被芦苇与香蒲紧紧包围的湖水。
芦苇长得高大而茂密,细长的茎秆笔直地挺立着,顶端的芦花蓬松柔软,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银辉,风一吹便轻轻晃动,像是一片翻滚的白色波浪。
香蒲则伸出长长的蒲棒,像是一根根绿色的蜡烛,点缀在芦苇丛中,增添了几分独特的景致。湖水清澈而平静,像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湿地之中。
因为被芦苇与香蒲环绕,湖水无法近距离靠近,只能远远地望着我,仿佛一位害羞的少女,用含蓄的方式表达着善意。
偶尔有微风吹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细碎的浪花轻轻拍打着岸边的石头,发出 “哗啦啦” 的声响。
那声音清脆而柔和,像是有人在轻轻敲击着锣鼓,节奏舒缓而欢快,仔细聆听,竟像是在为我的到来奏响欢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