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成献帝,我为大汉再续三百年 > 第192章 吴郡风情 盛世初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漫长的海上航行终于看到了终点。

当熟悉的海岸线出现在视野尽头,尤其是那座日益繁华的港口城市——吴郡的轮廓逐渐清晰时,旗舰“镇海号”上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

离开了征战杀伐的异域,回到了这片熟悉而安宁的土地,即便是最坚毅的战士,眼中也难免泛起激动的光芒。

时值初冬,江南的寒意还不算刺骨,阳光带着几分慵懒,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和逐渐靠近的码头上。

岸上,早已得到消息的吴郡太守鲁肃,率领着大小官员及仪仗,肃然而立,翘首以盼。

龙舟缓缓靠岸,踏板放下。

刘协身着常服,外披一件玄色貂裘,在穆桂英及一众近臣的簇拥下,踏上了大汉的国土。

脚踩在坚实的土地上,一种难以言喻的踏实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

“臣,吴郡太守鲁肃,恭迎陛下凯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鲁肃率先跪拜,声音洪亮而充满敬意。

身后百官及周围聚集的百姓也纷纷跪倒,山呼万岁之声,响彻云霄。

刘协快走几步,亲手扶起鲁肃,看着这位昔日江东重臣,如今已是治理一方的能吏,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子敬快快请起!诸位爱卿平身!朕离国数月,今日归来,见吴郡气象一新,百姓安乐,皆是子敬与诸位之功也!”

鲁肃连称不敢,恭敬地将刘协一行迎入早已准备好的行宫。

这行宫并非新建,而是由一处前朝园林改建而成,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清幽雅致,与贵霜那充满异域风情的宫殿截然不同,更符合汉家的审美与居住习惯。

连续三日的休整,洗去了远航的疲惫与战场的风尘。

行宫内供应着江南特色的精致菜肴,热水沐浴,软榻安眠,让刘协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穆桂英也换下了戎装,身着江南女子的婉约服饰,陪在刘协身边,欣赏着园中的冬日景致,别有一番风情。

休整之余,刘协并未完全沉浸在安逸中。

他深知,亲眼所见方能了解真实民情。

第三日下午,他心血来潮,对穆桂英和随行的刘基说道:“整日待在行宫也闷得慌,走,随朕出去走走,看看这吴郡百姓真实的生活如何。”

三人换上寻常富家子弟的服饰,只带了几个便装侍卫,悄然离开了行宫,融入了吴郡的街市之中。

吴郡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江南富庶之地,其繁华程度远超贵霜任何一座城市。

虽已入冬,但街道上依旧人流如织,车水马龙。

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干净整洁,两旁店铺林立,旌旗招展。

他们首先来到市集。

只见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不仅有江南本地的丝绸、茶叶、瓷器、稻米,还有来自南洋的香料、珍珠,甚至通过丝绸之路辗转而来的西域器物,以及一些贵霜风格的银器、织物,显然是跟随舰队而来的商船带来的。

商贩们吆喝叫卖,顾客们讨价还价,人声鼎沸,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陛下您看,”刘基指着不远处一个售卖书籍和文房四宝的摊位,低声道,“连这等雅物,在市井之中亦有如此多的顾客,可见文风之盛,百姓有余力追求精神滋养。”

刘协点点头,又看到一个挂着“吴郡官立蒙学堂”牌匾的院落,里面传来孩童朗朗的读书声。

他驻足倾听片刻,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接着,他们信步来到码头区。

巨大的货船正在装卸货物,脚夫们喊着号子,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新建的灯塔矗立在港口指引方向,维护良好的栈桥和仓库显示出管理的井然有序。

一些明显是异域面孔的商人,在通译的帮助下与汉人商贾交谈,气氛融洽。

“鲁子敬治政,果然名不虚传。”刘协赞叹道,“市井繁荣而不乱,百业兴旺而有序,商旅往来而守法,此乃盛世之基也。”

穆桂英也感慨道:“比起贵霜那些混乱的市集和懒散的民众,此地真如天堂一般。”

他们又走访了几处手工业作坊,如织锦坊、制瓷窑、铁匠铺等,看到工匠们技艺纯熟,分工明确,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上乘。

刘协甚至还饶有兴致地在一个小吃摊前坐下,品尝了地道的吴郡汤饼和蟹黄包,味道鲜美,价格公道。

一路行来,所见所闻,皆是秩序井然,百姓面色红润,衣着整洁,神情中透着一股安居乐业的满足感和对未来的希望。

几乎没有看到乞丐流民,偶有巡逻的衙役经过,也是神态平和,并无扰民之举。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

吴郡的夜景另有一番风味,酒楼茶肆灯火通明,传出丝竹管弦之声,勾勒出一幅繁华富足的江南夜景图。

回到行宫,刘协对鲁肃的治政能力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在当晚的接风宴上,特意褒奖了鲁肃及吴郡官员,勉励他们再接再厉,成为帝国东南的楷模。

三日的休整与微服私访,让刘协不仅洗去了征尘,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大汉在稳定内部、发展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为他接下来治理那庞大的新帝国,增添了无比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