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寒风裹挟着黄沙,在西北边陲的戈壁滩上呼啸而过。砂砾击打在驿站斑驳的夯土墙上,发出细密的簌簌声。绿萝卫暗探陈二蜷缩在堆满干草的角落里,冻僵的手指在羊皮袄袖口反复摩挲取暖。他裹紧那件缝着灰鼠皮边的破旧羊皮袄,借着摇曳的油灯,在粗糙的羊皮纸上飞速记录着:“十二月初三,凉州驿站,马匹新增损耗 3 匹,草料消耗比上月同期增加两成。” 他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呼出的白气在冰冷的空气中瞬间凝成霜花,恍惚间竟在羊皮纸上结出细小的冰晶。
陈二下意识地将羊皮袄又紧了紧,目光扫过驿站马厩方向。三匹死去的马尸还横陈在那里,鬃毛上凝结着暗红血痂 —— 前日夜间,驿站突遭不明马贼洗劫,虽奋力击退,但马匹却接连暴毙。他轻轻掀开羊皮袄内袋,摸出半截染血的马掌,这是他在马厩角落里发现的唯一物证,此刻正冰凉地贴在胸口。
与此同时,江南水乡,苏州米市的青石路上积着薄薄的雨雾。绿萝卫暗探柳如烟撑着油纸伞,站在屋檐下,目光如炬地盯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她将一袭藕荷色襦裙下摆轻轻掖进腰间,巧妙地混入讨价还价的商贩中。身旁两个米商的交谈声断断续续传来:“湖广那边的漕船已经半个月没见着了......”“听说江匪劫了三条粮船......” 柳如烟不动声色地记录:“苏州米价今日每石涨至 1.2 两,较上月同期上涨 15%,因湖广漕运受阻,货源减少。” 她的指甲不经意间掐进掌心 —— 三年前,她的兄长正是在押运漕粮途中失踪。
在京城,天工院的一间密室里,数十名绿萝卫成员正忙着将收集来的各类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墙上巨大的舆图上,密密麻麻地贴着各色标签,标注着各地的粮价、气候、驿站马匹消耗等信息。青铜烛台上的牛油蜡烛正滋滋作响,烛泪顺着烛身蜿蜒而下,在案几上凝成诡异的形状。这些数据如同散落的珍珠,等待着被串成一条完整的链子。
林璃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头戴银丝编制的发冠,神色专注地站在舆图前。她的指尖轻轻划过舆图上的西北区域,那里贴着的标签显示,近三个月来,当地的降雨量持续减少,粮价却在不断攀升,驿站马匹的损耗也异常增加。更令她不安的是,陈二今早加急送来的密信中,还提及凉州城外出现了陌生商队的踪迹,这些人专挑偏僻驿站落脚,行迹十分可疑。“召集所有参与数据收集的绿萝卫,半个时辰后在此议事。” 林璃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她下意识地握紧腰间的青玉令牌,这块令牌上刻着绿萝卫初代首领的箴言 ——“见微知着,未雨绸缪”。
半个时辰后,密室里挤满了绿萝卫成员。林璃站在中央,目光扫视着众人:“诸位,我们收集数据,不是为了简单的记录,而是要从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找出规律,推算出背后隐藏的信息。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西北的数据。” 她抬手示意身后的暗卫展开一卷泛黄的舆图,上面用朱砂标记着西北五州近十年的灾荒记录,“你们看,每次大规模马匹损耗与粮价暴涨同时出现时,必然伴随着......” 话音未落,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她走到舆图前,拿起一根细长的竹棍,指向西北区域:“首先看降雨量,这里近三个月的降雨量分别是去年同期的 60%、50% 和 40%,呈持续下降趋势。再看粮价,与降雨量成反比,不断上涨。而驿站马匹的损耗增加,说明人员、物资的调动频繁,这背后必然有原因。”
“郡主,会不会是因为朝廷在西北增兵,所以驿站的消耗才会增加?” 一名绿萝卫成员问道。
林璃摇了摇头:“若是增兵,兵部会有记录,且增兵与粮价、降雨量的变化没有直接关联。我们要把这些数据放在一起综合分析。” 她示意侍从拿来一叠厚厚的账本,上面详细记录着近五年西北的各项数据。
“大家看,” 林璃翻开账本,“根据以往的数据,当西北降雨量连续两个月低于去年同期 50% 时,次年春季必定会出现干旱。而干旱,会导致粮食减产,粮价进一步上涨。百姓吃不饱饭,就容易引发民变。”
她又拿起一张泛黄的宣纸,宣纸上墨迹未干,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复杂的计算公式,那些符号与算式仿佛在诉说着数字背后的秘密:“我运用现代统计学知识,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西北出现干旱的概率高达 80%,而一旦干旱,引发民变的可能性超过 60%。” 她指尖轻点纸面,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众人听后,皆是一惊。屋内陷入短暂的寂静,唯有烛火在微风中摇曳,光影在绿萝卫们严肃的面庞上跳动。“郡主,那我们该怎么办?” 另一名绿萝卫成员焦急地问道,声音中满是不安,他下意识地握紧腰间的佩刀,仿佛这样就能抓住一丝安全感。
林璃沉思片刻,眉间微蹙,目光深邃而坚定。她缓缓踱步,案上的羊皮卷与竹简在烛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与她的身影交织在一起:“立刻将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整理成密折,呈递给陛下。同时,我们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通知西北的绿萝卫,密切关注当地的局势变化;联系工部,让他们准备好水利设施,一旦干旱发生,能及时进行灌溉;再告知户部,储备足够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她字字清晰,每一个指令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密折很快送到了雍正帝手中。养心殿内,龙涎香萦绕,雍正帝身着明黄常服,戴着玳瑁眼镜,专注地看着密折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分析,眉头紧锁。烛火映照着他的面容,将他眼底的惊讶与赞赏映照得格外清晰。“宁嘉真乃奇女子,仅凭这些数据,就能预测到西北可能发生的危机。” 他喃喃自语道,声音中满是赞叹,指尖轻轻摩挲着密折,仿佛在触摸着一个奇迹。
经过深思熟虑,雍正帝采纳了林璃的建议,朱笔一挥,一道道旨意迅速从养心殿传向四方。他下令在西北做好防旱准备,同时调拨粮食运往西北,以防民变发生。旨意所到之处,官员们迅速行动起来,整个朝廷仿佛一部精密的机器,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危机运转。
而林璃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她回到天工院,这里摆满了各种奇巧仪器和厚厚的账本。她知道,大数据预测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她每天都会查看新收集的数据,将西北各地报来的雨水、粮食产量等信息仔细记录,不断完善预测模型。她的案头,摆满了各种图表,她时而皱眉思索,时而提笔演算,确保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西北的局势正如林璃所预测的那样,干旱如期而至。但由于准备充分,朝廷及时采取了措施,工部的水车日夜不停地从河流中提水灌溉,百姓们在官员的组织下有序用水;户部调拨的粮食也及时运达,不仅缓解了旱情,还稳定了粮价,安抚了百姓。一场可能发生的民变,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当捷报传来时,林璃站在天工院的高楼之上,望着京城的万家灯火,心中感慨万千。夜风吹拂着她的衣角,远处的钟鼓楼传来悠扬的钟声。大数据预测的成功,不仅证明了她的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也让她更加坚定了用科技改变国家命运的决心。她知道,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有数据和科学的力量,她就有信心应对一切困难,为大清的繁荣稳定保驾护航……
然而,林璃不知道的是,她的这一举措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保守派官员们聚集在太和殿外,议论纷纷,对这种依靠数据预测未来的方式嗤之以鼻,认为这是 “妖术”。他们引经据典,言辞激烈,誓要将这股 “歪风邪气” 扼杀在萌芽之中,一场朝堂上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