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百姓听到这个消息,纷纷惊喜不已。
春深时节,北地的田野彻底变了模样。
往年此时,各村还在为争牛抢犁吵得面红耳赤,如今却见黄牛拖着轻巧的曲辕犁往来如梭。耧车经过处,总有孩童追着数种子,老人们在田埂上吧嗒着旱烟算账:“省下的人工,够再开两亩荒地哩!”
芒种前夜,姜淮微服巡至李家村。
月光下,他看见白日里领到新犁的老汉,正就着油灯往犁辕上系红布。老伴儿絮叨着“官府的东西也敢乱动”,老汉却嘿嘿一笑:“你懂啥?这是给姜青天祈福的!”
夜风送来泥土的腥气,混着远处打谷场上新麦的清香。
姜淮站在阴影里,忽然想起前世博物馆玻璃柜中那些蒙尘的农具。
它们此刻正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灼灼生机。
如今有了土豆,北地百姓不再受饥饿之扰。
次年,粮食大丰收。
粮食解决,就该给北地的百姓寻挣钱的路子。
姜淮本打算教北地的百姓酿酒,名字他都想好了,酿出来的酒就叫“塞北烧春!”
但是他觉得开一个面粉厂更好,工具只需要石磨,更便捷。
……
之后他开始找厂址。
暮春的北地,风里仍裹着未散的寒意。姜淮勒马停在一处缓坡上,青灰色的官袍下摆被吹得猎猎作响。
他眯眼望向远处麦田新绿尚未连成片,零星的农舍点缀其间,更远处一道银线蜿蜒,正是白浪河。
“大人,这一带是十里八乡最平坦的地界了。”
随行的本地老农王老汉指着河岸东侧,“那里建厂子稳当着哩!”
姜淮颔首,袖中手指无声掐算。
水源是首要考量,若用水力驱动石磨,至少需三尺落差的急流。”
他翻身下马,靴底碾过泥土:“带我去看看河道。”
一行人沿坡而下。
河畔芦苇惊起几只野鸭,扑棱棱的振翅声惊碎了水面。
姜淮蹲身掬一捧水,指节被冰得微微发红,“水流倒是急。”他盯着掌心迅速漏尽的清水,想了想,唇角浮起一丝笑。
东南风盛行,若将磨坊建在西岸,烟尘便不会飘向村落。
姜淮想了想,若用水,他得再设计一个龙骨水车。
.......
这日,暮色渐沉,白浪河的水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姜淮站在河滩上,脚下踩着松软的泥沙,目光凝望着湍急的水流。
随行的老工匠赵铁头蹲在一旁,粗糙的手指在沙地上划了几道沟壑,摇头叹气:“大人,旱季水浅,寻常水车怕是转不动啊。”
姜淮没有立即回应,而是从怀中取出一卷泛黄的图纸,缓缓展开。纸上墨迹尚新,勾勒出一架奇特的木轮结构龙骨水车。
“这是……”赵铁头眯起昏花的眼睛,凑近细看。
“江南水田灌溉所用。”姜淮指尖点着图纸,“以木链串联刮板,低处的水也能被带上来,不似传统水车依赖急流。”
赵铁头眉头紧锁,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图纸边缘:“大人,这玩意儿精细,咱们北地可没人会造。”
姜淮唇角微扬,从袖中取出一只小巧的木制模型。
这是他昨夜亲手雕琢的雏形。
他蹲下身,将模型置于浅水处,轻轻拨动木轮。
“咔、咔、咔……”木链转动,刮板带起一串水珠,虽不连贯,却已见雏形。
赵铁头瞪大了眼:“这……真能成?”
姜淮点头:“江南匠人称之为‘翻车’,若以硬木打造,再配以铁轴加固,即便旱季水流微弱,也能运转。”
“可这得费多少木料?工钱又怎么算?”赵铁头搓着手,显然对陌生事物心存顾虑。
姜淮站起身,目光扫向远处那里,三五成群的百姓正搬运石料,衣衫褴褛却干劲十足。
“工钱照旧,木料从官仓调拨。”他语气沉稳。
…
之后姜淮去考察麦源与改良磨坊技术。
这时,清晨的麦市已人声鼎沸。
粮贩的吆喝声混着骡马的响鼻,空气里飘荡着干燥的麦壳气味。
姜淮一身布衣,转变了装扮,手持折扇,慢悠悠地穿行在摊位间,时不时停下,指尖捻起几粒麦子,在掌心搓了搓。
“客官,新收的春麦,粒粒饱满!”一个满脸风霜的老农堆着笑凑过来,看来是还不认识他。
姜淮含笑点头:“老丈,今年收成如何?”
“好,比去年多了至少五成,还得感谢官府寻到的土豆啊。”
姜淮眸光微动,从袖中摸出几枚铜钱,买下半袋麦子作样,又似随意问道:“官府征粮价几何?”
老农左右看看,压低声音:“一石麦子官价六百文,可衙役来收时,总要压个五十文……”
姜淮指尖轻轻敲着扇骨,心中已有了盘算,北地麦价浮动大,可直接与农户收购。
........
之后就是找石磨的事。
午后,姜淮带着梁远来到城西的老磨坊。
坊主是个粗壮汉子,正吆喝着两头蒙眼的毛驴拉磨,石盘吱呀转动,麦粒被碾成粗糙的褐粉。
“客官要磨面?”坊主抹了把汗。
姜淮摇头,指了指石磨:“这磨盘一日能出多少面粉?”
“两头牲口轮换,一天最多五石麦子。”坊主苦笑,“若是水力磨坊,能快上三倍可咱们这儿旱季水浅,建了也白搭。”
姜淮蹲下身,指尖抚过石磨上的沟槽已磨损得近乎平滑。他忽然问道:“若将这磨齿改成斜纹,再加深半寸,能否出粉更细?”
坊主一愣:“客官懂行?可这老法子传了几十年,谁敢乱改……”
姜淮笑而不语,从怀中取出一张草图改良的石磨纹路,竟与后世“八槽磨”有七分相似。
姜淮想了想,他要招募工匠,改良工具。
三日后,姜淮在府衙偏厅召见了三名匠人,石匠刘大锤世代凿磨。
木匠鲁五曾参与修建水闸,熟悉水利。
铁匠张黑炭擅锻农具,对齿轮传动颇有心得。
姜淮将改良图纸铺在案上,指尖点着关键处:
石磨:加深磨齿,斜纹排列,提高碾磨效率。
水力驱动:加装木制齿轮组,即便水流微弱,仍可带动石盘。
筛粉装置:以细绢代替粗麻布,面粉更精细。
“这……真能成?”刘大锤盯着图纸,手微微发抖。
姜淮推过一袋银子:“诸位按图试制,成了,每人再加十两;不成,工钱照付。”
鲁五突然抬头:“大人,若官府追究私改工器……”
“本官乃通判。”姜淮轻笑一声,袖中官印在桌角一按,“要追究,也是追究那些囤粮抬价的蛀虫。”
之后姜淮召集三匠议改良, 此刻磨坊后院的临时工棚。
暮色沉沉,工棚里一盏桐油灯晃着昏黄的光。
姜淮撩开草帘进来时,石匠刘大锤正用粗陶碗喝着黍米酒,木匠鲁五蹲在地上拿炭笔画着什么,铁匠张黑炭则抱臂靠在墙边,铁塔似的身影投在土墙上,像一尊门神。
三人见姜淮进来,连忙起身行礼。
姜淮摆摆手,从怀中取出那张改良石磨的草图,平铺在木墩上。
“诸位看看这个。”他指尖点着图纸上斜纹交错的磨齿,“传统的直槽磨粉粗,麸皮难分离。若改成这样的斜纹,麦粒入磨后,会先被刮开麸皮,再细碾胚乳。出粉更白,损耗更低。”
......
石匠刘大锤眯着老花眼凑近图纸,粗糙的手指顺着纹路摸,突然“咦”了一声:“这纹路……有点像俺爹当年给道观凿的‘八卦碾’!可那是炼丹用的,大人怎会……”
姜淮笑而不语那本就是他参考古籍《天工开物》中丹药碾的记载所改。
木匠鲁五却盯着磨盘中心的轴孔:“斜纹吃劲怪,木轴得加个‘蟹爪扣’。”他捡起炭笔,在图纸边补了几道弧线,“这样卡住磨盘,转起来不偏芯。”
铁匠张黑炭突然闷声道:“铁包轴。”他黑乎乎的手掌啪地按在图纸上,“木轴包铁皮,磨十年不晃。”
姜淮眼底闪过一丝赞赏,却故意叹息:“可惜啊……这磨盘要凿成,至少费十两银的工料。”
“五两足矣!”刘大锤突然红了脸,“用青石山阴面的料子,俺带徒弟连夜凿……”
鲁五却冷笑:“老刘头,你那破凿子能刻出弧线?得先用‘蜈蚣锯’开槽!”说着从腰间抽出一把锯齿如钩的怪刀。
张黑炭突然一把攥住鲁五手腕:“铁砂。”他另一手摊开,掌心躺着几粒蓝莹莹的矿砂,“磨齿喷这个,利如新磨三十年。”
三人吵作一团,姜淮忽然轻咳一声。
“ 咳咳,别吵了。”
几人霎时止住争吵。
都是为了建造出更高效率的水磨,有争执很正常,
“此磨若成,本官定会向赵知府禀明各位的功劳。”
几人终究没再说什么。
......
当夜,姜淮在灯下核算麦源按目前市价,之后就是办官府手续,类似备案登记。
接下来就是督建面粉厂。
此刻,白浪河西岸。
晨雾未散,河岸上已人声鼎沸。三十余名流民在监工的指挥下,挥锹铲土,夯实地基。姜淮站在半坡上,衣袍下摆沾满泥点,手里攥着一张工事图,不时抬头对照地形。
“磨坊地基再深三尺!”他指向河畔一处,“底下铺一层碎石,防潮。”
工头老赵抹了把汗:“大人,这比寻常磨坊多费三成料啊……”
姜淮目光扫过远处低洼的农田,“这些时多雨,若麦子受潮霉变,你我都吃不了兜着走。”
之后就是建防潮仓储。
仓储区建在坡地高处,工匠们正用蒸煮过的松木搭建梁柱。姜淮弯腰抓起一把石灰混着粗盐的防虫料,撒在墙基缝隙中。
“粮仓地板架空一尺。”他敲了敲图纸,“四壁夹层填谷壳,门轴用铜皮包边老鼠牙再利也啃不穿。”
一个瘦小的流民少年蹲在角落,突然怯生生开口:“大人……俺爹说过,粮仓梁上挂刺藤,黄鼠狼都不敢爬。”
姜淮眉梢一动,解下腰间荷包扔给少年:“赏你的。去采十捆野棘,今夜加钉到所有檐角。”
“是。”
此刻流民工棚。
河滩东侧,二十座芦苇棚已搭出雏形。姜淮掀开草帘检查,见棚内以竹篾编床,每床间隔三尺,床头竟还挖了排水浅沟。
随行书吏低声道:“大人,给他们住这么好,日后怕不肯走……”
“走?”姜淮轻笑,从怀中掏出一叠契纸,“今早签的工约做满三年,分半亩河滩地。”他指尖在某行字上重重一划,“但必须学会水磨维护手艺。”
书吏倒吸凉气这哪是招工,分明是培植匠户!
突然,下游传来一阵吵嚷。只见龙骨水车的基架歪斜,河水冲垮了临时堤坝。工匠们惊慌四散,唯有铁匠张黑炭死死抱住齿轮主轴,双腿已被水流冲得悬空。
姜淮箭步冲下河滩,夺过麻绳在腰间一缠,纵身跳入激流。
“拉紧!”
众人拼命拽绳,终于将两人拖上岸。姜淮浑身滴水,却先检查那根铁轴:“齿轮榫卯松了……张师傅,今晚重锻一根,加两道箍。”
张黑炭盯着他血肉模糊的掌心,突然跪地磕头:“大人为救小人……”
“你死了谁调齿轮?”姜淮甩了甩手,“明日我要看见水车转起来。”
…
之后就是收麦了,姜淮打算再次访一下农户。
这天,暮色四合,姜淮褪去官袍,换了一身粗布短打,骑马穿行在麦浪翻滚的田间小径。远处,几个佝偻的身影正在田埂边歇息,正是附近村里的老农。
他勒马停在一户农家院前,土墙上晒着的麦穗金黄饱满,但屋檐下却堆着半腐的旧麦是之前没卖出去的陈粮。
“老丈,今年的麦子可有人订了?”姜淮翻身下马,语气平和。
院里的老农警惕地抬头,见来人面生,手里还捏着账本,以为是粮商来压价的,闷声道:“李员外家早放了话,一石麦给五百文……”
李员外是北地豪绅,粮行东家。
姜淮从怀中取出一袋铜钱,哗啦倒在磨盘上:“我出六百文,今日先付三成定金。”
老农瞪大眼睛这比市价高了两成,还预付银钱!他粗糙的手指拨了拨铜钱,突然压低声音:“可李员外派了护院盯着,谁敢卖别家,就砸谁家的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