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 > 第373章 灵巧增益,改善经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3章 灵巧增益,改善经营

晨光刚漫过田埂,我已站在试验田边,指尖划过系统界面。上一刻众人散去的喧闹还在耳边,此刻却只余下泥土与数据的静默对峙。昨日那行提示终于化作实体——“土壤改良配方生成器(初级)”在任务结算后彻底激活,蓝光轻闪,像一滴水落入干涸的河床。

我蹲下身,将仪器探入东坡那片灰褐黏土。青纹流转,数值跳动,系统迅速抓取ph值、有机质含量与透气度。三组数据定格,我点击“生成方案”,界面上立刻跳出配比:腐叶三成,草木灰两勺半,每三日浅灌一次,忌深水漫灌。

不远处,林婶正带着几个妇人翻土。她们照着昨日所学,用手指捻土辨质,却仍凭感觉撒肥。我快步走过去,拦住她扬起的肥料袋:“这片地黏重,肥多反而压根。”我把刚生成的配方递过去,“按这个来。”

她皱眉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字,又抬头看我:“你这法子准吗?咱们祖辈都是看天施肥。”

“不是看天,是看土。”我指着她脚边一块板结的泥块,“它‘说’它喘不过气,就得松,就得少喂。”

她半信半疑地按比例调配,一边嘀咕:“土还能说话?那它咋不说要下雨?”

我没笑,只盯着第一垄施完肥的地块。系统提示浮出:【局部土壤活性提升,根系发育预期加快12%】。有效。

回到临时棚屋,我摊开田册,将三类土样与对应作物匹配录入。灵穗稻适沙壤,安神藤喜微酸,七彩玫瑰耐贫瘠但需排水畅。过去靠经验试错的搭配,如今被拆解成可复制的参数。我忽然意识到,真正要教的,不是“怎么种”,而是“怎么算”。

午后,李木带着他那组人来报错——他们在西角那片沙地猛施农家肥,结果新栽的豆角苗叶尖发黄。“我们想着土瘦就得多喂,咋还坏了?”

“喂多了也撑死。”我带他测土,数据立刻显示氮超标。系统同步推送修正方案:暂停施肥,改用稀释豆渣水缓释养分,并增加覆盖秸秆保水。

他挠头:“原来土也会‘吃撑’。”

我点头:“人干活要歇,地也一样。过犹不及。”

这时承安跑进来,举着一张新画:“娘!我把土分成了三种颜色!红的是热土,蓝的是冷土,绿的是吃饱的土!”

我接过画,心头一震。孩子不懂数据,却用色彩直觉捕捉到了本质。我翻过画纸背面,在上面写下一句话:“今日承安画的‘土会说话’,明日可成我们的话事权。”然后把它贴进任务卡模板里。

接下来三天,我推行“三三制模块流程”。三人一组,轮岗作业:整地组负责按配方改土,栽种组依标尺定距插苗,管护组定时巡查记录。每人手持任务卡,上面写着今日地块编号、作物阶段、操作要点。

起初有人嫌麻烦。“干完活就行,还得打卡?”一个年轻后生嘟囔。

林婶立刻顶上:“你娘做菜还看火候呢,种地倒能瞎来?这卡是凭证,将来分红看它!”

渐渐地,节奏稳了下来。辰时中到午时初是劳作黄金段,阳光温和,土温适宜,协作效率最高。我调出系统记录,发现三人组的单位产出比单人高出近四成,且失误率最低。

第五日清晨,李商人来了。他站在田埂上,目光扫过左右两片对比田。左边是未纳入新流程的旧区:稻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右边则是新法区,行距整齐,叶片挺立,泛着健康的油光。

“你这整齐得像尺子量过。”他蹲下,抓起一把土,细细捻开,“土也松软。”

“不止是整齐。”我递上记录册,“三日采收数据显示,新模式亩均用工减少1.2人日,肥料节省18%,产量反增7%。综合算下来,利润率提升21.3%。”

他翻着册子,眉头越皱越紧,忽然抬头:“你把种地变成了算账?”

“种地本就是算账。”我平静回应,“种子、人力、时间、土地,哪样不是成本?过去靠天收,现在靠数据收。”

他沉默片刻,忽然问:“若我把这套流程带回镇上园子,可行?”

“当然。只要地在,人愿学,流程就能复制。”

他点点头,临走前又停下:“若把这‘三三卡’印成册子,你觉得镇上几十户园子,有多少愿买?”

我没答。只看着远处,林婶正带着一组人按卡操作,整地、栽种、管护,轮转有序。连那几个原本嫌麻烦的后生,也低头认真核对着任务条目。

当天傍晚,系统弹出新提示:【“三三制”流程运行稳定,团队协作效率达阈值,触发“灵巧增益”状态。所有参与地块作物生长速度+15%,品质波动率下降。】

我长舒一口气。这不是奇迹,是把每一个环节拧紧后的自然结果。过去我们拼力气,现在我们拼精度。

次日一早,我召集所有学员,在晒谷场摆出两组稻穗。左边是旧法所产,颗粒略扁;右边是新流程产出,饱满如珠。我当场蒸煮,米香顷刻弥漫。

“同样的种子,同样的天,差在哪?”我问。

林婶抢答:“差在咱们手里有没有‘谱’!”

众人哄笑点头。

我趁势宣布:“从今日起,所有参与‘三三制’的农户,每季结算时凭任务卡领取奖励。多劳多精者多得。”

散场后,柏舟牵着牛车来接我。车上还放着那口大锅,锅底残留着昨夜熬粥的米浆。

“今天没开灶?”我问。

“开了。但剩的不多。”他递过一碗温水,“人都抢着去按卡干活,谁还蹲着等粥?”

我笑了。这才是真正的改变——不是靠谁号召,而是大家自己动起来。

回屋后,我整理今日数据,准备录入系统。忽然发现“土壤改良配方生成器”底部浮出一行小字:【建议搭配“灵巧管理模板”使用,效率+15%】。

我怔住。这提示……似曾相识。

翻看历史记录,竟发现它早在功能解锁瞬间就已出现。只是当时忙于现场调度,未曾留意。我点开详情,发现“灵巧管理模板”需再完成两项团队协作任务方可激活。

正思索间,承安跑进来,举着新画:“娘!我画了‘三个人走路’!一个挖,一个种,一个浇水,走一圈就完成一块地!”

我接过画,心跳微快。这不正是流程轮岗的雏形?

我提笔,在任务卡背面补上一句:“流程即力量,标准即自由。”

翌日清晨,我在田头挂出第一块“模块作业进度板”,用石子标记各组完成情况。风拂过新插的秧苗,沙沙作响。

林婶带着小组准时到场,领卡、核对、开工。她的动作利落,眼神坚定。

李木走过来看了一眼进度板,嘀咕:“这比账房先生的算盘还清楚。”

我站在田埂上,看着三组人依次推进,像齿轮咬合般顺畅。系统界面悄然刷新:【灵巧增益持续生效,能量值+65,累计+175。】

柏舟走过来,递给我一杯热茶。

“你如今管的,不只是地。”他说。

我没答。只望着那块进度板,风吹动悬挂的布条,啪地一声拍在木架上。

承安忽然从田里冲出来,手里举着一根断掉的木尺。

“娘!新尺子折了!我们得换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