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环贴上支架底座的刹那,那声轻响像是从地底传来的回音。支架不再晃动,连接处的卡扣自动收拢,原本松动的结构变得稳固。我抬手示意承安别动,将环取下,支架立刻轻微晃了一下。再贴上去,微光一闪,锁死。
“再来一次。”我说。
承安把环递给我,眼睛亮得像田埂上刚冒头的露珠。我退后半步,当着林婶和李木的面,第三次将金属环靠近底座。共振再次发生,支架发出低频嗡鸣,表面泛起一层几乎看不见的波纹。
“不是巧合。”李木蹲下来,手指顺着支架底部摸了一圈,“这口子,正好卡得进那环。”
林婶盯着环内侧的细痕:“这纹路……怎么看着像咱庙墙上那些老刻符?”
我没有回答。系统界面里查不到这个环的任何信息,能量值也未波动。它不属于当前可兑换列表,却能与支架产生物理联动。我暂且在心里记下——结构耦合件。
“从现在起,每个支架安装必须用这个环定锁。”我将环收回袖袋,“谁负责安装,谁保管环。丢了,下一组不接岗。”
林婶立刻举手:“我们组先来!东区那亩地昨儿整完了,就等支架。”
我点头,翻开手环里的任务清单。多层共生试验区已通过首日检测,光热分配进入优化阶段。现在要动的是新基地核心区三亩地,原计划分五批布设,但支架组件只够一次性铺完两组半。
系统提示弹出:【空间扩展协议(初级)可支持材料兑换,10能量值\/组(5件)】。
我还有203点能量值。扣除兑换所需,还能再添两组。不够。
“咱们得换种法子。”我召集所有组长站在棚前,手环投出地块分布图,“每完成一亩标准化整地,系统记工两分。一分换一组支架两天使用权,两分直接兑换长期使用权。工时累积满十亩,可优先选新种子。”
李木皱眉:“那要是有人不想用支架呢?”
“那就继续用竹签。”我指向牛车旁堆着的旧料,“断尺、歪桩,随便踩。”
人群静了半息,随即哄笑起来。林婶拍腿:“谁还敢说女人不懂地?你这规矩比县太爷的告示还利索!”
报名人数翻了三倍。五队人马当天就进了地,翻土、测酸碱、埋桩位,动作利落。我分发新到的合金支架组件,每组配一个金属环。承安蹲在边上数数,嘴里念叨:“一组、两组……娘,我能不能也管一个环?”
“等你长到桩那么高再说。”我摸了摸他的头。
傍晚收工前,李木在东区发现异常。他举起一支未安装的支架,指着底座凹槽:“这口子,是圆的,带齿。刚才那个环,放进去刚刚好。”
我接过支架翻看。凹槽边缘有极细的金属咬合纹,与环内刻痕完全吻合。这不是通用接口,是专配密钥。
“先别声张。”我将支架收进棚屋,“今晚前,所有组件清点入库,每组只领一组,环随人走。”
夜里我试了三次,用不同材质的铁片模拟金属环,都无法触发共振。唯有原环有效。系统虽未识别,但它确实在运行某种隐藏机制。
次日清晨,灌溉问题浮现。手环数据显示,上层玫瑰需水频繁,每日两次;中层安神藤隔日一浇;下层灵穗稻则忌涝,三天一次即可。可现有水渠是平层设计,统一放水,稻田已出现轻微积水。
“拆时段。”我在手环设定分时提醒:辰时初供下层,午时正供中层,酉时三刻供上层。每个时段前五分钟,手环震动提示。
但人力跟不上。管护组一天跑三趟,脚程不够。
“咱们得分工。”林婶提议,“有人专管水,有人专看虫,有人修架子。别什么都一人扛。”
我立刻响应。设立资源协作组:A组负责支架维护与环件管理,b组执行分时灌溉,c组巡查病虫害。每完成一轮任务,手环记一分。积分可兑换优先选地权或种子额度。
三日后,效率提升三成五。最忙的管护组压力减轻,作物状态稳定。系统后台显示,三层结构光利用率已达26%,接近模拟值。
这天午时,外村来了七户农户。他们站在试验区外围,盯着层层叠叠的绿意不说话。有人指着玫瑰托盘:“花在上面,根不烂吗?”
我请他们进棚,演示手环数据同步过程。调出模拟对比图:单层种植亩产约三石,三层结构预估四点二石,且玫瑰与安神藤可额外增收。
“你们有标记桩吗?有手环吗?”一人问。
“没有。”我说,“但现在可以试。”
我让林婶带他们走流程:先整半分地,达标后试用一组支架和手环一天。数据实时上传,系统自动生成养护建议。
“真能自己出法子?”那人瞪眼。
“只要地对,人勤快,系统比老把式还准。”
他回头看向同伴:“咱家那坡地闲着也是闲着……”
我宣布启动“帮扶共建计划”:每成功引入一户达标农户,推荐人奖励5点能量值。当日签约七户,跨村协作初成。
收工前,一户老农从布袋里掏出几粒黑籽:“这是我家祖传的避虫草,种在菜园边上,虫子不近身。您要是不嫌弃,拿去试试。”
我接过种子,当场录入系统。种植指南宝典弹出提示:【避虫草可与安神藤共生,根系分泌物增强驱虫效力,建议间距八寸交错种植】。
林婶在本子上画了张三层分工图:上层花、中层藤、下层稻,旁边标注各组职责与灌溉时间。她交班时顺手把本子放桌上,我去拿时,手环突然震动——能量值+2。
系统无提示。
但我记下了。
当晚我整理数据,发现今日总能量值增长18点,其中6点来自新农户签约奖励,2点来自林婶的记录本,其余为常规产出。系统开始认可非标准化的民间经验输入。
我调出空间扩展协议界面,材料兑换列表下方多了一行小字:【建议组建“结构稳定小组”,专责耦合件管理与支架校准】。
没有正式解锁,但线索已现。
次日一早,我召集所有A组成员,成立“支架维护队”,指定林婶为牵头人,每组配发专用金属环一枚,登记编号,责任到人。李木提出在每根桩体上刻组号,防混淆。
布设进度加快。五日内,核心区三亩地全部完成三层结构架设。稻苗青翠,藤蔓攀附,玫瑰托盘在阳光下泛着微光。
承安每天蹲在试验区外数支架。他裤兜里不知何时又多了个金属环,是从工具箱旁捡的,和第一个一模一样。他拿它当陀螺玩,在地上转圈。
我看见了,没说。
这天下午,他把两个环并排放在支架底座上。
咔。
双环同时发烫,支架剧烈震动,表面波纹扩散至整片试验区。所有手环在同一秒亮起红光,随即恢复正常。
我冲过去时,承安正伸手去摸还在发热的桩体。
金属环在他掌心转了个圈,蓝光一闪而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