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 > 第391章 新技分享,科研深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1章 新技分享,科研深化

蒸馏棚的油滴声还在耳畔,我走出门时,晨光已铺满田垄。顾柏舟正蹲在西北角那片修复过的地头,手指捻着一撮土,又凑近鼻尖闻了闻。他抬头看我,没说话,只是把掌心摊开——泥土干湿适中,泛着淡淡的青气。

“这片地,能救回来。”他说。

我点头,从袖中取出刚打印出的科研日志副本。纸面还带着系统终端的微温,上面是过去七十二小时的全链路数据:含油率曲线、灌溉偏差记录、无人机采样时间戳。昨晚蒸馏成功的消息已经传开,五组里不少人今早特意绕道来看那批S级精油入库。现在该把经验变成工具了。

“今天午时,开个会。”我将日志递给柏舟,“就在指挥棚,叫上各组记分员和组长。”

他接过纸页,仔细看了一会儿,忽然问:“要念给大伙听?”

“不止是听。”我说,“是要让他们自己看,自己查,自己改。”

午时刚过,指挥棚里坐满了人。林婶抱着她的布巾坐在前排,王家大哥手里攥着烟杆,指节时不时敲一下膝盖。顾承安和顾雅柔被林婶带来帮忙摆凳子,兄妹俩踮着脚把最后一排摆齐,才跑出去玩。

我站在投影板前,调出两组数据对比图。左边是达标组的品质热力图,颜色均匀,绿意连片;右边是未达标组,西北角一片暗红刺眼。

“一样的种苗,一样的流程。”我指着图说,“差在哪?差在每一步有没有盯住标准。上个月,达标组人均分到的能量值是未达标的两倍三。”

底下有人低声议论。李家嫂子抬头问:“那我们怎么知道哪一步错了?”

我打开系统界面,点击“科研日志共享模块”。一串农户名字跳出来,每人名下挂着种植记录、采样反馈、系统提示日志。我输入林婶的名字,她家地块的管理建议立刻弹出:“三日晨灌溉延迟17分钟,可能导致根系吸水不均。”

林婶“哎”了一声,忙翻自己袖口里的小本子:“那天我给雅柔换衣裳,忘了看时辰……”

“现在不用记本子。”我演示操作,“你只要打开通讯器,点‘语音录入’,说一句‘今早六点田里有白雾,叶子发蔫’,系统自动转成记录,还能提醒你是不是该排水。”

顾承安突然举手:“娘!我昨天看见蝴蝶停在花上,绕了三圈才飞走,这算不算?”

棚里哄笑起来。我忍住笑:“算。凡是异常现象,都算有效观察。从今天起,谁提交一条有用记录,记一分‘科研贡献分’。一分换十文工分券,或者优先用一次智能灌溉器。”

笑声停了,取而代之的是窸窣的翻衣角声——好些人开始摸随身的本子和炭笔。

王家大哥却皱眉:“我们不识字,说的土话,机器能懂?”

“能。”我当场打开语音转录功能,对着空气说:“今早雾重,采收推迟两小时。”系统立刻生成结构化条目,标注时间、地点、建议动作。

“你看,它不是听你念书,是听你种地。”我说。

棚内安静下来。林婶忽然抬头:“那……我能看别人家怎么管地吗?”

“可以。”我点开权限共享,“但只能看本组,不能抄。学的是方法,不是偷工减料。”

她松了口气,像是放下一块石头。

这时,顾柏舟站了起来。他平时极少在会上说话,此刻却走到投影板旁,指着叶片厚度监测图说:“你们看这曲线,每天辰时最厚,午时变薄。我观察了好几天,和‘三看’对得上。”

“哪三看?”有人问。

“一看叶色——清早青中带银,是水足;发暗,就是缺;二看露水——滴得快,土松;聚成片,板结了;三看虫迹——蚂蚁爬得多的地方,地下湿。”他顿了顿,“昨儿系统提示西北角缺水,我去看了,露水凝得慢,叶边微卷。和数据对上了。”

全场静了两息。

我立刻调出历史数据比对,果然,过去五天内,凡叶片厚度下降超过0.5毫米的地块,其露水蒸发速度平均减缓32%,叶色饱和度降低18%。传统经验与系统监测高度吻合。

“从现在起,‘三看’纳入本地预警辅助流程。”我当众录入模块,命名:“顾柏舟经验库。”

林婶喃喃:“老法子也能进系统?”

“能。”我说,“系统不是取代人,是帮人看得更清。”

会议快结束时,赵二嫂犹豫着举手:“以后每月都开?地里活儿排得满,抽不出人。”

我打开系统新增界面,弹出“田间科研小组”章程:每组推一名联络员,每月集中培训半天,其余时间可通过语音问答随时咨询;系统发布小型课题,如“优化施肥间隔”“抗雾采收方案”,认领完成者获双倍科研分。

“不强求人人都做研究员。”我说,“但得有人带头。谁愿意当联络员?”

林婶把手举得笔直。

王家大哥迟疑片刻,也举了起来。

我正要登记,顾承安忽然从棚外冲进来,手里挥着一片叶子:“娘!这叶子上有小黑点,我和妹妹刚发现的!”

我接过叶子,翻看背面。针尖大小的斑点排列成弧形,像是某种虫卵初附。

系统尚未报警。

我盯着那排黑点,手指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