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脉波动曲线在平板上平稳延伸,连续六个时辰未现异常。我关闭监测界面,指尖在加密档案“天工圃核心区”上停留片刻,轻点导出。一道微光闪过,系统自动生成一份脱敏版土壤分析图——去除了坐标、深度与脉冲频率,仅保留改良潜力与作物适配建议。
油灯刚点亮,林婶就推门进来,袖口还沾着晒场的谷壳。柏舟蹲在门槛外磨锄头,听见动静抬头看了我一眼。我点点头,他便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土,进屋把门掩好。
“叫了三家最稳重的。”林婶压低声音,“都答应不来外人。阿禾也来了,在院里守着孩子。”
我将平板置于桌上,投影开启。光幕浮起,土壤分层结构缓缓旋转,氮磷钾含量标为绿色,有机质数值高出普通田地三倍有余。众人围拢,呼吸声都轻了下来。
“这块地能种灵稻。”我说,“产量不是翻倍,是十倍。但开垦要人力,养护要技术,单靠我家撑不住。”
有人皱眉:“这么好的地,为何之前没人发现?”
“因为它不在明面。”我指投影,“它靠地脉活水供养,三年才醒一次。错过周期,种什么都枯。”
“那……现在能种?”
“可以。”我调出“灵壤培育指南”初级章节,一段简化流程浮现:先以腐草灰中和酸碱,再引渠水循环洗土,最后埋设导湿陶管。每一步配图清晰,连农具型号都标注了替代方案。
“这是系统给的?”林婶伸手碰了碰光幕,像怕烫着。
“是。但技术能教,劳力得大家出。”我看向柏舟。
他放下水壶,走到中间:“我提个法子——三户联保。每三家一组,轮班开荒,每日记工分。种出来的粮,七成归组内,三成入公仓,备荒年或换外货。”
“工分怎么算?”
“按投入时长和完成度。”我补充,“系统会记录。每组先给一套智能灌溉器试用,整完一亩地,再升级工具。”
有人犹豫:“要是消息传出去……赵财那头耳目多。”
林婶猛地拍桌:“那就别让他当唯一知情的恶人!咱们全村联手,反倒更稳。谁走漏风,就是跟所有人作对。”
屋内静了两息。老李头搓着手:“我信云悦。去年她给的稻种,少施两成肥,多打一石谷。要是这法子真能成,我家两口子能出工。”
“我也入。”王嫂子跟着应,“只要不让我先垫钱。”
我打开任务面板,设定新条目:【三人成圃】协作挑战。首支队伍完成整地,奖励“加速生长药剂x3”。系统提示音轻响,能量值扣除50点。
“任务已激活。”我说,“现在报名。”
柏舟拿出本子登记,三家当场组队。老李头带两个儿子,王嫂子拉上她弟媳和邻居,第三组是林婶牵头,配了两个年轻后生。每组领到一张改良流程图,外加一个陶制计时沙漏——用来记录每日劳作时长。
“第一阶段只开三亩。”我强调,“试水。成与不成,半月见分晓。”
话音未落,院外传来小脚步声。承安冲进来,举着根小木棍:“娘!我当小管事啦!我带妹妹守种子!”
雅柔跟在后面,怀里抱着个小本子,认真翻开:“哥哥写‘灵田守则’,我记‘每日浇水人’。”
众人笑起来。林婶摸着雅柔的辫子:“这娃,比我还上心。”
“孩子都能懂的事,咱们大人怕什么?”她环视一圈,“地是死的,人是活的。云悦肯带我们走这一步,是看得起咱们。别缩着,干就完了。”
柏舟在本子上画完最后一笔:“明早辰时,三组人在村西老槐树下集合。带锄、铲、扁担,穿厚底鞋。第一锄,我来起。”
我看着他们陆续离开,顺手调出系统后台。三组数据已同步,工分系统自动挂载。能量值还剩910点,扣除任务奖励与灌溉器试用权限,尚可支撑一次小型药剂批量生成。
平板忽然震动。北沟传感桩传回新数据:地脉波动幅度微升0.3%,仍在安全区间。但扫描图显示,石板裂缝口又扩了半寸,藤蔓根部开始渗出透明汁液,滴落在岩屑上,发出轻微“滋”声。
我放大画面。那液体正缓慢腐蚀表层灰土,露出底下湿润的黑壤。一粒微光在土中闪了一下,像眨眼。
柏舟走过来,顺着我的视线看去:“它在等。”
“等我们。”
“那别让它等太久。”
我合上平板,起身吹灭油灯。屋外,孩子们还在用小锄头划拉泥土,嘴里念着“灵田守则第一条:不偷懒,不贪多,按时浇水最重要”。
承安突然抬头:“爹!娘!你们看!”
他指着地面。那被他翻松的土里,一株野草根部泛起淡淡青光,持续三息,又隐去。
柏舟蹲下,手指拂过草根。他抬头看我,没说话,但眼神亮得像火。
我打开系统商城,找到“群体技能共享”功能。这是“灵壤培育指南”附带的新权限——可将一项初级技能同步至最多五人。
输入柏舟、林婶、阿禾、老李头和王嫂子的名字。
【是否确认共享“土壤活性检测基础”技能?消耗能量值80点。】
指尖悬停。
院中,雅柔翻开本子新一页,用炭笔写下:
“四月十七,晴。大家要一起种会发光的米。”
我按下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