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中南部,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过渡带的东辽河畔,有一座充满故事的城区——辽源市西安区。全区幅员面积180平方公里,下辖1个镇(灯塔镇)、6个街道(仙城街道、东山街道、富国街道、先锋街道、安家街道、太安街道 )。这里不仅是辽源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个融合了深厚历史文化、独特自然景观与丰富民俗风情的地方。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西安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辽源市区水源地遗址发现的“人”字形刻纹陶片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氏族公社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据《盛京旧志沿革》记载,周代前,秽貊、肃慎族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活。
汉至南北朝时期,西安区属玄菟郡,西汉以后夫余国据此地。东晋永和二年(346年),在辽源龙首山山城建渤海国夫余府,即夫余西徙近燕的后期王城。晋朝时这里为高句丽地,后魏为勿吉地。隋唐时期,隋朝高句丽仍据此地,中原王朝在高句丽范围之内设立郡县。唐朝初年属河北道安东都护府的南苏州,唐朝渤海国时,东丰县属长岭府,东辽县属夫余府。
宋辽时期,后唐同光四年(契丹天赞五年,926年)辽于此地建黄龙府,到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共历经49年。由于黄龙府卫将燕颇反辽,黄龙府被废。辽灭渤海国后,西安区地区属东京道长岭府,设在梅河口市山城镇(亦说属乙典郡)。金代属咸平路,元朝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咸平府斡磐千户所,后为辽东宣慰司辖境。
明代先设定辽都卫,后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后设奴尔干都司,东辽、东丰两县属三万卫管辖,后属塔鲁木卫、司吉河卫境。明正统二年(1437年),设辽东边墙,西安区位于边墙之外。
清朝以前,生活在西安区境内的民族主要是满族,东部属于海西女真哈达部,西部是叶赫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灭叶赫部后,将今辽源市全境(包括西安区)划为大围场的一部分。清康熙年间(1661 - 1722年),辽源地域(包括西安区)正式划为盛京围场,专为皇室狩猎用地。清光绪四年(1878年),盛京将军曾祺向清廷奏请西流水围场和东流水围场开禁。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围场弛禁招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清政府于扎拉芬阿林围之大疙瘩(即龙首山)西侧设东路保甲分局,办理民事政务,为辽源境内(包括西安区)建制之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奏请海龙厅升为府的同时,在今辽源境内(包括西安区)正式设制,西部、东部各建置一县。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修筑西安城垣,由商民捐资修筑4座城门,名曰东吉、西宁、南康、北寿,挖护城河1390米,县城内设东吉、西宁、南康、北寿4保。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立奉天省,西安县隶属奉天省。
民国元年(1912年),辽宁省改为奉天省,西安县(今西安区)、东平县归奉天省辽沈道管辖,同年3月东平县更名为东丰县。民国三年(1914年),属奉天沈阳道。民国九年(1920年),划归奉天省直属。民国十五年(1926年),西安县(今西安区)、东丰县由三等县升为二等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归辽宁省直属。沦陷时期,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奉天省,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四平省。
1948年10月1日,划西安县城区及矿区,成立西安市,属辽北省,这是市、县首次分设。1949年5月隶属辽东省,同年7月西安市改为省直辖市,西安县政府机关仍设在西安市区内。1952年4月3日,西安市因与陕西省西安市同名而不易区分,又境内为东辽河发源地而更名为辽源市,仍为省直辖市。1956年8月1日,取东辽河名,将西安县更名为东辽县,同年改由吉林省怀德专区管辖。此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83年8月30日,辽源市升为地级市,城区设龙山、西安两区,12月2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辽源市西安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安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脉络。作为满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满族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满族的传统习俗、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等,都在这片土地上有所传承。比如满族的剪纸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图案,展现了满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还有满族的传统服饰,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活动中,依然能看到其独特的风采。此外,西安区的煤炭文化也十分深厚。这里的煤炭开采历史自1911年起已逾百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全国排名前十的辽源矿务司。“一五”时期,煤炭产量占到当时全国的1\/29 ,曾为抗美援朝和鞍钢、本钢、长春一汽建设输送过源源不断的煤炭。在长期的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矿工文化,矿工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西安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镇简介:灯塔镇
灯塔镇位于西安区,是一个融合了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的重要乡镇。全镇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是西安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同时,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如根山村的多肉种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澳大利亚等地。
工业方面,灯塔镇积极发展工业经济,吸引了一批企业入驻。涵盖了机械制造、建材等多个领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在旅游方面,灯塔镇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了多个旅游项目。比如孟乡谷产业园,这里有400亩的薰衣草花海,每到夏季,薰衣草盛开,紫色的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夜间还会举办古筝表演与灯光秀,日均吸引3000人次,成为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 。
三、历史人物
在西安区的历史长河中,虽没有广为人知的历史名人,但这片土地孕育出了无数勤劳朴实的劳动者。尤其是那些在煤炭行业奉献一生的矿工们,他们是西安区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在过去的百年间,无数矿工深入地底,挖掘煤炭资源。他们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故事或许并不惊天动地,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却深深扎根在西安区的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四、必游景点
(一)黑金小镇文旅综合体
黑金小镇文旅综合体位于安仁路,总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是在原废弃道岔厂工业遗址上进行建设升级的综合性文旅主题乐园。这里以辽源煤炭的历史文化和科普探矿体验为主线展开,高耸的辽源之眼摩天轮与机械乐园的过山车交相辉映。曾经的矿工纪念馆里,斑驳的工票与巨型绞车讲述着辽源作为全国十大煤矿之一的辉煌历史。而时空要塞区的全息投影技术,让百年来的采煤史在光影中重生,游客可以在这里深入了解辽源的煤炭发展历程,感受矿工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
(二)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
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是一个以矿山和湿地为主要景观的公园,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这里不仅可以参观矿山遗址,了解采矿历史,还能欣赏到湿地的美丽景色。公园内生态环境丰富多样,各种鸟类和植物在这里栖息生长,是亲近自然、感受生态之美的好去处 。
(三)仙城山公园
仙城山公园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是休闲散步的理想之地。山上有许多健身步道和观景平台,登上山顶,可以俯瞰西安区的全貌。公园内还设有一些游乐设施,适合全家一起游玩。每到节假日,这里都会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宁静 。
(四)孟乡谷产业园
孟乡谷产业园的400亩薰衣草花海是其最大的亮点。夏季薰衣草盛开时,整个园区弥漫着浪漫的气息。除了赏花,这里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古筝表演、灯光秀等。此外,园区内还有一些特色农产品销售,游客可以购买到新鲜的水果、蔬菜和手工艺品 。
五、古刹寺庙道观
(一)金刚寺
金刚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寺庙建筑风格独特,寺内的雕塑艺术精湛,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寺内供奉着诸佛菩萨,香火旺盛。来到这里,能感受到幽静的氛围和神秘的宗教色彩,让人心灵得到宁静 。
六、历史遗址
(一)侵华日军辽源高级战俘营旧址
侵华日军辽源高级战俘营旧址属日式建筑,位于辽源市人民大街4907号。战俘营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2004年被发现,2015年8月旧址展览馆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整个旧址占地面积为平方米,展览馆建筑面积为2097平方米,旧址广场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展览馆内部展陈文物400多件。这里见证了二战期间盟军战俘的悲惨遭遇,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地,时刻警示着人们珍惜和平,铭记历史 。
七、民俗风情
西安区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尤其是满族民俗文化在这里有着较好的传承。在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春节期间,满族人家会贴春联、挂灯笼,还会制作传统的满族美食,如粘豆包、萨其马等。元宵节时,会举办热闹的灯会,有舞龙舞狮表演,人们还会一起猜灯谜,共度欢乐时光 。
此外,西安区还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一些社区,会开展满族文化讲座、剪纸艺术培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满族文化。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化元素也逐渐融入到当地的民俗风情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比如在一些文化活动中,会结合现代音乐、舞蹈等形式,展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魅力 。
八、特色美食
(一)粘玉米
辽源处于北纬42度黄金玉米带之上,这里种植的粘玉米软糯香甜。蒸煮后,玉米的香气扑鼻而来,口感软糯,既有玉米的清甜,又有粘食的独特口感,是西安区常见的美食之一,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
(二)酸汤子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美食,在西安区也很受欢迎。它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制成的面条,食用时配上韭菜、辣椒油等调料,口感爽滑,微酸可口,具有浓郁的满族风味 。
(三)渍菜白肉火锅
渍菜白肉火锅以酸菜、五花肉为主要食材,炖煮在铜锅中。酸菜的酸爽开胃,五花肉的肥而不腻,搭配在一起,味道醇厚。火锅汤汁浓郁,还可以加入粉丝、血肠等食材,是冬季驱寒保暖的佳品 。
九、旅游指南攻略
(一)最佳旅游时间
西安区四季分明,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美景。春季(3 - 5月),万物复苏,孟乡谷产业园的花卉逐渐盛开,适合踏青赏花;夏季(6 - 8月),气候凉爽,仙城山公园、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等地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秋季(9 - 10月),天高气爽,山上的树叶逐渐变色,层林尽染,适合登山观景;冬季(12 - 2月),银装素裹,天陆山滑雪场等冰雪旅游项目开放,可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 。
(二)交通指南
1. 外部交通:西安区没有机场,可先抵达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从机场可乘坐机场大巴前往辽源市区,再转乘公交或出租车前往西安区各景点。也可以在长春站或长春西站乘坐火车或高铁到辽源站,然后换乘市内交通工具前往西安区。
2. 内部交通:西安区有较为完善的公交系统,可到达主要景点,但公交班次间隔可能较长。出租车出行方便快捷,价格合理。如果想要更自由地游览,也可以选择租车自驾 。
(三)住宿推荐
1. 高档型:维也纳国际酒店(辽源店),酒店设施齐全,服务周到,周边配套设施完善,距离主要景点较近,出行方便 。
2. 经济型:7天优品酒店(辽源店),价格实惠,房间干净整洁,交通便利,适合预算有限的游客 。
(四)游玩路线规划
1. 一日游:上午前往黑金小镇文旅综合体,参观矿工纪念馆,体验科普探矿项目;中午在附近品尝特色美食粘玉米;下午前往仙城山公园,漫步山林,欣赏自然风光 。
2. 两日游:第一天,上午游览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了解矿山历史,欣赏湿地景观;中午在公园附近的农家乐品尝渍菜白肉火锅等东北特色菜肴;下午去金刚寺,感受宗教文化的宁静。第二天,上午前往孟乡谷产业园,观赏薰衣草花海,参与文化活动;中午品尝酸汤子等美食;下午返回市区,结束愉快的旅程 。
(五)三日游
第一天,清晨前往仙城山公园,沿着山间步道徒步,看晨雾在林间弥漫,听虫鸣鸟叫交织成自然的乐章。登上山顶观景台,等待第一缕阳光洒向西安区,远处的厂房与近处的民居在晨光中逐渐清晰。下山后在山脚下的早餐店吃一碗豆腐脑配油条,豆腐脑嫩滑,油条酥脆,开启一天的活力。上午直奔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跟着讲解员了解矿山的兴衰史,看遗留的矿洞入口与锈迹斑斑的采矿设备,再沿着湿地栈道散步,看水鸟在水面掠过,芦苇荡随风摇曳。中午在公园旁的农家乐点一份铁锅炖鱼,鱼肉鲜嫩,汤汁浓郁,贴在锅边的玉米饼吸饱了汤汁,咸香入味。下午前往金刚寺,寺内古柏参天,香火缭绕,在佛像前静坐片刻,听钟声回响,感受内心的平和。傍晚回到市区,去夜市逛逛,买一串烤实蛋,尝尝这道东北特色小吃,蛋白紧实有嚼劲,带着淡淡的烟火气。
第二天,上午出发去灯塔镇根山村,参观多肉种植基地,看大棚里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多肉植物,从小巧的玉露到饱满的法师,种类繁多,还能向花农请教养护技巧,选几盆心仪的多肉带走。中午在镇上吃酸汤子,搭配店家自制的辣白菜,酸香开胃。下午前往孟乡谷产业园,若恰逢夏季,便一头扎进薰衣草花海,紫色的花穗没过脚踝,随手一拍都是清新的画面;若在其他季节,可参观园区的农产品展厅,看看当地产的小米、木耳等特产。傍晚留在园区看灯光秀,当灯光点亮花海,古筝声在夜色中流淌,别有一番韵味。
第三天,上午走进黑金小镇文旅综合体,先在矿工纪念馆里仔细看那些老照片和实物,从泛黄的工人口述记录到笨重的矿灯,拼凑出当年矿工的工作场景。接着体验科普探矿项目,穿上迷你矿工服,在模拟矿道里尝试使用小型挖掘工具,感受采矿的不易。中午在综合体的主题餐厅吃渍菜白肉火锅,铜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酸菜的酸爽中和了白肉的油腻,再涮上冻豆腐和粉条,暖心暖胃。下午去西安区的非遗工坊,看手艺人制作满族剪纸,红纸在剪刀下变成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还能亲手学剪一个简单的图案。最后去超市买些粘玉米、干豆角等当地特产,带着满满的收获结束行程。
(六)注意事项
1. 参观矿山类景点时,部分区域地面可能不平整,需穿舒适的运动鞋,遵循景区指引,不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湿地栈道较窄,行走时注意安全,避免追逐打闹。
2. 夏季前往孟乡谷产业园,需做好防晒,戴帽子、涂防晒霜,穿透气的衣物;薰衣草花海可能有蚊虫,可携带驱蚊水。冬季天气寒冷,前往户外景点需穿厚实的羽绒服、防滑鞋,戴围巾手套,防止冻伤。
3. 进入金刚寺等宗教场所,需保持安静,不随意拍照,尊重宗教习俗,女性避免穿短裙、吊带等暴露服装,男性不穿背心、拖鞋。
4. 品尝特色美食时,如酸汤子为发酵食品,初次食用建议少量尝试,避免肠胃不适;火锅类食物较烫,食用时注意别烫伤口腔。
5. 自驾出行时,矿区周边部分道路可能有坡度,雨天或冬季易滑,需减速慢行;市区停车需注意标识,避免违规停放。乘坐公交时,建议提前查询班次,避免错过末班车。
西安区的每一处景致都带着历史的温度,从矿山遗址的斑驳痕迹到薰衣草花海的清新浪漫,从寺庙的宁静肃穆到夜市的烟火气息,这里没有刻意营造的氛围,却用真实的生活与过往,构成了独特的风景。无论是追寻历史足迹,还是享受自然与美食,在这里的每一天,都能找到贴合心意的体验,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