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第1章 七台河市《新兴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工业底蕴与烟火气息交织的城区

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西部,完达山余脉与倭肯河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坐落着七台河市的工业发源地——新兴区。作为七台河市最早开发的城区之一,新兴区见证了这座煤城从荒野村落向工业重镇的蜕变,如今仍以厚重的工业底蕴、质朴的生活气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新兴区总面积200平方公里,下辖1个镇、8个街道,各辖区功能互补,既保留着工业时代的历史痕迹,也孕育着转型发展的新活力。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街道)简介

新兴区行政区划紧凑,下辖的1个镇为红旗镇,8个街道分别是兴华街道、新城街道、新立街道、新建街道、北山街道、河南街道、缸窑沟街道、越秀街道,每个辖区都有鲜明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特色。

(一)红旗镇

红旗镇是新兴区唯一的镇,位于新兴区西北部,北接桦南县,西连勃利县,总面积110平方公里,是新兴区面积最大的辖区。该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同时兼具部分工业配套功能,境内地势平缓,倭肯河支流穿境而过,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水源。主要农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水稻,是七台河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镇内还分布着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将本地粮食转化为米面、豆制品等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红旗镇下辖12个行政村,村民多以农耕为主,保留着东北农村质朴的生活习俗,春季播种、秋季收割时,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忙碌的身影,冬季农闲则有剪纸、编织等手工活动,充满乡土气息。此外,镇内有少量煤炭资源,配套有小型煤矿辅助设施,形成“农工结合”的发展格局。

(二)兴华街道

兴华街道位于新兴区核心区域,是新兴区商业与居民生活的集中地,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街道内交通便利,主干道正阳街、兴华街贯穿东西,沿街分布着超市、餐馆、药店等便民设施,是居民日常购物、消费的主要场所。辖区内老旧小区较多,多为早期煤矿工人家属楼,建筑风格带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业城区特色,楼道间的宣传栏、社区广场的健身器材,勾勒出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兴华街道还配套有新兴区第一小学、七台河市第二中学等教育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足居民教育、医疗需求,生活便利性较高。

(三)新城街道

新城街道位于新兴区东部,紧邻桃山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新兴区近年来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与兴华街道的老旧城区不同,新城街道新建住宅项目较多,高楼小区逐渐增多,居住环境相对现代化,吸引了部分年轻居民入住。街道内设有新兴区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了社保、民政、市场监管等政务窗口,方便居民办理各类手续;同时配套有城市公园——新城公园,园内有草坪、步道、健身器材,是居民休闲散步、锻炼身体的好去处。随着城市西扩,新城街道逐渐成为新兴区行政与宜居功能的重要承载地。

(四)新立街道

新立街道位于新兴区西部,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紧邻七台河经济开发区,是新兴区工业配套生活的核心区域。街道内居民多为开发区企业职工及家属,居住小区以职工宿舍、保障性住房为主,生活成本较低。辖区内设有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居民对接开发区企业岗位;同时有小型商业街,涵盖餐馆、超市、五金店等,满足职工日常需求。新立街道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紧密联动,形成“工作在园区、生活在街道”的就近配套模式。

(五)新建街道

新建街道位于新兴区中部,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是新兴区工业历史痕迹最浓厚的区域之一。境内保留着七台河早期煤矿的部分设施,如老矿井遗址、矿工俱乐部旧址等,部分老旧厂房已改造为社区活动中心或小型展览馆。街道内居民以退休煤矿工人及其家属为主,社区氛围和睦,邻里间多为老同事、老熟人,经常组织怀旧主题活动,如“老矿工故事会”“工业记忆摄影展”等,传承煤矿文化。新建街道还设有老年活动中心,提供棋牌、书法、戏曲等娱乐项目,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六)北山街道

北山街道位于新兴区北部,地处低山丘陵地带,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是新兴区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街道内山地面积占比大,植被覆盖率高,有少量天然次生林,空气清新,适合居住。辖区内住宅多依山而建,以低层楼房和平房为主,居住密度较低,环境安静。北山街道配套有北山小学、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同时设有山地步道,方便居民登山锻炼,春季可采山野菜,秋季可赏红叶,兼具生活与休闲功能。

(七)河南街道

河南街道位于新兴区南部,倭肯河南岸,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因地处河岸南侧而得名。街道内地势平坦,有少量农田,同时分布着多家小型加工企业,以煤炭洗选、机械维修为主,产业规模不大但贴近民生。辖区内居民多为农民与企业职工,生活节奏较慢,沿街有较多农资商店、农机维修铺,服务周边农业生产。河南街道靠近倭肯河湿地边缘,部分居民会在河畔垂钓、散步,享受自然景观带来的惬意。

(八)缸窑沟街道

缸窑沟街道位于新兴区西南部,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因历史上曾有陶瓷窑厂而得名。该街道是新兴区煤炭资源开采的重要区域之一,境内有多家煤矿企业及配套的运输、仓储设施,工业氛围浓厚。街道内居民多为煤矿工人,居住小区以煤矿家属院为主,配套有矿工子弟学校、煤矿医院分院等设施,服务矿工及家属生活。缸窑沟街道保留着部分陶瓷窑遗址,虽已废弃,但仍是当地历史的重要见证,部分老人仍能讲述当年陶瓷生产的故事。

(九)越秀街道

越秀街道位于新兴区东南部,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是新兴区与茄子河区衔接的过渡区域。街道内既有工业设施,也有农业用地,同时分布着多个物流仓储站点,因靠近公路干线,交通便利,成为新兴区物资运输的重要节点。辖区内居民构成复杂,有工人、农民、物流从业者等,配套设施以中小型超市、餐馆、汽修店为主,满足不同人群需求。越秀街道近年来逐渐发展物流相关产业,部分闲置厂房改造为物流仓库,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新兴区的历史与七台河市的煤炭开发紧密相连,从无人问津的荒野,到矿工聚集的工业城区,再到如今探索转型的城区,每一段历程都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从荒野到工业城区的蜕变

清末民初时期,新兴区所在区域属于吉林省依兰府管辖,当时这里人烟稀少,仅有少量满族、朝鲜族先民在此渔猎、农耕,散落着几个小型村落,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方式落后。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片土地长期处于未开发状态,“新兴”之名尚未出现。

真正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国家开展东北煤炭资源大规模勘探,在七台河地区发现了储量丰富的优质焦煤,这种煤炭是钢铁工业的关键原料,在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背景下,开发价值极高。1959年,七台河煤矿筹备处成立,首批煤矿工人从辽宁、吉林、山东等地陆续迁入,在如今的新兴区境内开启了煤炭开采工作,最初的采矿点集中在缸窑沟、新建街道附近,随着矿工数量增加,围绕采矿点逐渐形成了临时聚居区,搭建起简易的住房、食堂、医务室,工业城区的雏形开始显现。

1965年,七台河特区成立,新兴区成为特区的核心开发区域,“新兴”之名也由此而来,寓意“新兴的工业区域”。此后,国家加大对七台河煤矿的投入,新建了多个矿井,配套建设了矿工家属楼、学校、医院、俱乐部等设施,新兴区逐渐从临时聚居区发展为功能完善的工业城区。1970年,七台河特区改为县级七台河市,新兴区成为市辖区之一;1983年,七台河市升格为省辖市,新兴区的行政区划与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成为七台河市工业生产、职工生活的重要承载地。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新兴区煤炭产业达到鼎盛,境内矿井数量最多时超过20座,煤炭年产量占七台河市总产量的40%以上,为国家能源供应与钢铁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随着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的推进,新兴区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低端煤炭开采,发展煤炭深加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同时加强生态修复,对废弃矿井、煤矸石山进行治理,推动城区从“单一工业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

(二)文化脉络:以煤矿文化为核心的多元融合

新兴区的文化脉络以“煤矿工业文化”为核心,同时融入了农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质朴、务实、团结的文化特质。

1. 煤矿工业文化:这是新兴区最鲜明的文化标识,渗透在城区的建筑、生活习惯、精神传承中。早期煤矿开采条件艰苦,矿工们在井下数十米深处,依靠镐、锹等简单工具作业,每天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劳动热情,这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的精神,成为新兴区文化的核心内核。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凝聚团队力量,矿工们创作了“矿工号子”,下井前、作业中齐声呼喊,节奏铿锵有力,既协调动作,也鼓舞士气,如今“矿工号子”已成为新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节庆活动中仍会表演。

城区内的工业建筑是煤矿文化的重要载体:新建街道的“老矿工俱乐部”建于1962年,是早期矿工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曾举办过电影放映、戏曲演出、矿工表彰大会等活动,建筑外观保留着苏式风格,内部舞台、座椅仍维持原貌,如今已改为“煤矿文化陈列馆”,展示矿工使用过的矿灯、安全帽、采煤工具等;缸窑沟街道的“老矿井遗址”,井口虽已封闭,但井架、矿车轨道仍保存完好,旁边立有简介牌,讲述该矿井的开采历史,成为居民追忆工业时代的打卡点。此外,新兴区每年都会举办“煤矿文化节”,通过矿工技能比赛、工业摄影展、煤矿题材文艺演出等活动,传承煤矿文化,让年轻一代了解城区的工业历史。

2. 农耕文化:主要集中在红旗镇及河南街道的农村区域,依托倭肯河沿岸的农业生产活动形成。当地农民在长期耕作中,形成了与农事相关的习俗:春季播种前,会举行简单的“开犁仪式”,农户带着种子、农具到田间,祭拜土地神,祈求当年丰收;夏季除草时节,邻里之间会互相帮忙,形成“互助农耕”的传统,傍晚收工后,主人家会准备简单的饭菜招待帮工,增进邻里感情;秋季丰收后,会举办“晒秋活动”,将玉米、大豆、辣椒等农作物晾晒在屋顶、庭院,金黄的玉米串、鲜红的辣椒串,构成独特的乡村景观。此外,农民还擅长制作农家美食,如用大豆制作豆腐、豆皮,用玉米制作窝头、年糕,这些食物既保留了食材的原味,也承载着农耕生活的质朴。

3. 少数民族文化:新兴区有朝鲜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其中朝鲜族主要分布在红旗镇的部分村落,保留着传统的民俗习惯。朝鲜族村民擅长种植水稻,其种植技术对当地水稻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饮食上,喜欢制作冷面、辣白菜、打糕,每逢节日,会邀请汉族邻居共同制作,分享美食,促进民族交流;节庆方面,春节会举行“岁首节”,家人团聚,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回赠祝福;文体活动上,擅长跳“农乐舞”,男子敲鼓,女子甩动长绸,动作欢快,每年朝鲜族传统节日,村里都会组织“农乐舞”表演,吸引周边居民观看。满族文化则主要体现在服饰、手工艺上,部分满族老人会制作满族传统刺绣,图案多为花鸟、山水,工艺精湛,虽未形成规模,但仍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历史人物:推动城区发展的平凡英雄

新兴区的发展历程中,没有古代名人足迹,却涌现出一批在工业生产、文化传承、社区服务中作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虽不惊天动地,却真实反映了新兴区的发展轨迹,成为城区精神的具象化代表。

(一)煤矿工业的“老黄牛”——李建国

李建国出生于1938年,1959年从山东济宁来到七台河,成为新兴区缸窑沟煤矿的一名矿工,从此扎根在采矿一线。早期井下作业条件恶劣,没有机械化设备,全靠人力挖掘、搬运煤炭,李建国总是主动承担最繁重的任务,别人每天挖煤3吨,他却能挖到5吨,而且坚持每天提前1小时下井,检查作业面安全,下班后还会帮助新矿工熟悉操作流程。1966年,缸窑沟煤矿某工作面发生透水险情,李建国不顾个人安危,带领班组人员用沙袋封堵水流,连续奋战12小时,成功排除险情,保护了矿井设备与同事安全,因此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劳动模范”。

退休后,李建国没有离开新兴区,而是主动担任社区“煤矿文化讲解员”,每周到“老矿工俱乐部”为游客、学生讲述煤矿开采历史与矿工故事,还将自己使用过的矿灯、镐头捐赠给陈列馆。他常说:“新兴区是靠煤炭起家的,不能忘了老一辈矿工的辛苦,要把这种不怕苦的精神传下去。”他的事迹被收录进《七台河煤矿工人志》,成为新兴区煤矿工人的精神象征。

(二)民间剪纸艺人——王丽华

王丽华是红旗镇人,出生于1955年,自幼跟随母亲学习剪纸,擅长以煤矿生活、农耕场景为题材创作剪纸作品。她的剪纸作品风格质朴,线条流畅,如《矿工下井》《田间劳作》《朝鲜族农乐舞》等,生动展现了新兴区的生活场景与文化特色。早期农村文化生活匮乏,王丽华经常义务为村民剪窗花、喜字,每逢春节、婚礼,村民都会上门请她帮忙,她从不推辞,还免费教授村里的妇女、孩子学习剪纸。

2010年,王丽华的剪纸作品《煤矿工人全家福》在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展中获奖,让新兴区的民间剪纸得到更多关注。此后,她在红旗镇文化站开设“剪纸培训班”,每周授课2次,培养了50多名剪纸爱好者,其中不少是青少年。她还将剪纸与煤矿文化结合,创作了《煤矿开采历程》系列作品,共12幅,从勘探、建井到采煤、运输,完整展现了新兴区煤炭工业的发展,该系列作品被新兴区文化馆收藏,成为展示城区文化的重要载体。王丽华说:“剪纸是老手艺,要让它跟上时代,把咱们新兴区的故事剪进去,让更多人了解这里。”

(三)社区服务的“热心人”——张桂兰

张桂兰是新建街道居民,出生于1962年,退休前是新兴区某煤矿医院的护士,退休后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担任“社区医疗服务志愿者”。她每天都会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测量血压、血糖,讲解健康知识,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定期帮他们代购药品、代缴水电费。2020年疫情期间,张桂兰连续2个月坚守在社区卡点,负责体温检测、人员登记工作,同时为隔离居民配送生活物资,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从未抱怨。

除了医疗服务,张桂兰还牵头成立“社区邻里互助小组”,组织有能力的居民帮助独居老人、困难家庭,如为独居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为困难家庭孩子辅导作业。在她的带动下,新建街道有80多名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社区氛围更加和睦。张桂兰常说:“大家住在一个社区,就是一家人,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她多次被评为“七台河市优秀社区志愿者”,成为新兴区社区服务的典范。

四、必游景点:工业记忆与自然休闲的交织

新兴区虽不是传统旅游热门区域,但拥有一批独具特色的景点,涵盖工业遗址、文化场馆、自然景观,适合游客深入了解城区的历史与生活。

(一)煤矿文化陈列馆(老矿工俱乐部)

煤矿文化陈列馆位于新建街道,前身是1962年建成的“老矿工俱乐部”,2015年改造为陈列馆,总面积800平方米,是新兴区展示煤矿文化的核心场所。陈列馆保留了原俱乐部的建筑外观,苏式风格的屋顶、红色砖墙,充满年代感;内部分为“煤矿勘探”“井下作业”“矿工生活”“产业转型”四个展区,通过实物、图片、模型、模拟场景等方式,展现新兴区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

“煤矿勘探”展区展示了上世纪50年代的勘探工具,如地质锤、罗盘、勘探地图等,讲述了七台河煤炭资源被发现的过程;“井下作业”展区是陈列馆的亮点,复原了早期井下作业场景,游客可穿上矿工服、戴上矿灯,走进模拟巷道,看到矿工使用过的镐、锹、矿车,感受井下工作环境,还能通过多媒体设备观看矿工作业视频;“矿工生活”展区展示了矿工的生活用品,如搪瓷缸、劳保服、家属楼模型等,反映了早期矿工的生活状况;“产业转型”展区则介绍了新兴区近年来在煤炭深加工、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成果,展示城区转型发展的方向。

陈列馆每周二至周日开放,免费对公众参观,馆内还配有专职讲解员,定期为游客讲述煤矿历史与矿工故事。每逢节假日,陈列馆会组织“小小讲解员”活动,邀请当地学生参与讲解,让青少年更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工业历史,传承煤矿精神。这里不仅是游客了解新兴区的重要窗口,也是本地居民追忆过往、凝聚情感的场所,常有退休矿工带着家人前来,指着展品讲述当年的工作经历。

(二)缸窑沟老矿井遗址

缸窑沟老矿井遗址位于缸窑沟街道,是新兴区现存最早的煤矿遗址之一,始建于1959年,曾是七台河煤矿早期重要的生产矿井,2008年因资源枯竭关闭,如今已成为工业历史纪念地。遗址核心区域保留了完整的井架、矿车轨道、绞车房等设施,井架高约20米,虽历经数十年风雨,钢结构仍保持完好,锈迹斑斑的表面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旁边的矿车轨道延伸至远处,几节老式矿车停放在轨道上,车身印着“七煤集团”的字样,还原了当年煤炭运输的场景。

遗址旁设有简易的展示牌,用文字和老照片介绍了矿井的建设历程、开采规模、历史贡献,以及矿工们的工作场景。每到周末,会有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老旧的井架与周边的现代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展现城市发展变迁的独特背景。对于新兴区居民而言,这里不仅是一处遗址,更是城区工业起源的见证,不少在该矿井工作过的矿工,会定期来此散步,回忆当年采矿的日子。

(三)新城公园

新城公园位于新城街道,是新兴区规模较大的城市休闲公园,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2012年建成开放,如今已成为居民日常休闲、健身、娱乐的主要场所。公园整体依地势修建,分为休闲广场、健身区、绿化区三个部分,布局简洁实用,充满生活气息。

休闲广场位于公园中心,地面铺设平整的地砖,周围种植着柳树、杨树,夏季绿树成荫,每天清晨和傍晚,会有居民在此跳广场舞、打太极,孩子们则在广场上追逐嬉戏;健身区分布在广场周边,配备了漫步机、单杠、扭腰器等健身器材,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使用,常有老年人在此锻炼,互相交流养生经验;绿化区种植了丁香、榆叶梅、连翘等花卉灌木,春季花开时,公园内满是花香,吸引不少居民前来赏花、拍照。

公园内还设有一条环形步道,长约1.5公里,路面铺设塑胶,适合散步、慢跑,步道旁设有休息长椅,方便居民随时休息。此外,公园定期举办小型活动,如春季的“赏花节”、夏季的“露天电影放映”、秋季的“广场舞比赛”,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充满热闹的烟火气息。

(四)红旗镇农耕文化体验园

红旗镇农耕文化体验园位于红旗镇政府附近,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依托当地农业资源打造的休闲体验场所,旨在展示农耕文化,让游客感受农村生活。体验园分为农田体验区、农具展示区、农家美食区三个部分,适合家庭游客、亲子群体前来游玩。

农田体验区划分出小块农田,种植着玉米、大豆、蔬菜等农作物,游客可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参与播种、除草、采摘等农事活动,亲身感受农耕的乐趣,尤其适合城市里的孩子,了解粮食的生长过程;农具展示区陈列着犁、耙、锄头、镰刀等传统农具,以及上世纪的拖拉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旁边配有文字说明,介绍各种农具的用途与发展历程,游客可近距离观察,甚至亲手触摸,感受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农家美食区设有简易的餐饮设施,提供玉米粥、贴饼子、农家炖菜等传统美食,食材多来自体验园的农田,新鲜可口,游客可在体验农事之后,品尝地道的农家味道。

体验园全年开放,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体验项目:春季可播种、挖野菜,夏季可除草、摘蔬菜,秋季可收割、打粮食,冬季则有制作粘豆包、腌制酸菜等活动,让游客在不同季节都能感受农耕生活的特色。

五、古刹、寺庙与历史遗址

新兴区历史上并无大规模的古刹、寺庙,现存的宗教活动场所多为近现代修建,规模较小,以满足当地居民宗教信仰需求为主;历史遗址则以工业遗址和少量古代人类活动遗址为主,见证了城区不同时期的发展。

(一)宗教活动场所

1. 净土寺:净土寺位于北山街道北部的山坡上,建于2005年,是新兴区唯一的佛教活动场所,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规模不大但环境清幽。寺庙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均为传统中式风格,屋顶覆盖灰色瓦片,屋檐下悬挂着风铃,风吹过时发出清脆声响。天王殿内供奉着弥勒佛、四大天王像,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佛像雕刻精美,殿内摆放着香炉,常有信徒前来上香祈福。

寺庙周边种植着松柏、丁香等树木,春季丁香花开时,寺庙内满是花香,环境静谧。寺庙定期举办佛教活动,如农历正月初一的“新年祈福法会”、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吸引周边信徒参与,活动规模不大,氛围平和。寺庙对公众开放,非信徒也可进入参观,感受佛教文化的宁静氛围。

2. 基督教堂:基督教堂位于兴华街道正阳街旁,建于1998年,是新兴区基督教信徒的活动场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为现代风格,红色砖墙搭配白色门窗,简洁大方。教堂内分为礼拜堂、接待室、活动室三个部分,礼拜堂可容纳200余人,每周日举行礼拜活动,信徒们在此唱诗、祈祷、听牧师讲经,氛围庄重平和。

教堂周边是居民小区,日常较为安静,仅在礼拜日较为热闹。教堂对公众开放,非信徒可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参观,了解基督教文化,但需遵守教堂的活动秩序。

(二)历史遗址

1. 缸窑沟陶瓷窑遗址:缸窑沟陶瓷窑遗址位于缸窑沟街道,是清末民初时期的陶瓷生产遗址,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如今仅保留部分窑址、残片堆积层,以及少量陶瓷制作工具。据史料记载,清末时期,有山东籍工匠来到此地,发现当地黏土资源丰富,便开设了陶瓷窑,生产陶罐、瓦盆、青砖等日常用品,产品主要销往周边村落,盛极一时,“缸窑沟”之名也由此而来。

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煤炭资源开发,陶瓷产业逐渐衰落,窑厂关闭,如今仅留下残窑遗址。遗址旁设有简介牌,介绍了陶瓷窑的历史与生产情况,地表散落着少量陶瓷残片,可依稀看出当年陶瓷的纹饰与造型。该遗址是新兴区为数不多的古代手工业遗址,对研究当地清末民初时期的经济、手工业发展有一定价值。

2. 北山遗址:北山遗址位于北山街道北部的山坡上,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占地面积约平方米,1985年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残片,包括石斧、石刀、陶罐碎片等,经考证,距今约4000-5000年,是新兴区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遗址。

遗址如今仍处于原始状态,未进行大规模发掘,地表仅设有保护标识牌,提醒游客保护遗址。该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新兴区所在区域就有人类居住、生活,为研究黑龙江东部地区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六、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一)民俗风情

新兴区的民俗风情以煤矿生活习俗和农村传统习俗为主,兼具少量少数民族习俗,质朴务实,充满生活气息。

1. 煤矿生活习俗:早期矿工工作强度大,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每天下井前,矿工们会互相检查安全装备,如矿灯、安全帽、自救器,确保彼此安全,这种“互助检查”的习惯延续至今,成为矿工之间的默契;下班后,矿工们喜欢聚集在宿舍或街边餐馆,喝上几杯白酒,吃一顿热乎饭,交流工作趣事,缓解一天的疲劳,因此新兴区街头的小餐馆,常有三五成群的矿工聚餐,氛围热闹;每年煤矿企业会举办“安全生产表彰大会”,表彰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与班组,获奖的矿工不仅会获得荣誉证书,还会得到生活用品奖励,企业还会组织家属参加大会,让家属了解矿工的工作,增强家庭与企业的联系。

2. 农村传统习俗:红旗镇的农村保留着较多东北传统习俗。春节前,村民会集中“扫尘”,打扫房屋内外,清除一年的灰尘,寓意“辞旧迎新”;除夕当天,全家团聚吃年夜饭,桌上必有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炸丸子等菜肴,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直到凌晨“接神”;正月十五元宵节,村民会自制元宵,馅料多为黑芝麻、花生,晚上则会提着灯笼在村里走动,孩子们还会玩“打灯笼”游戏,将灯笼放在地上互相碰撞,看谁的灯笼更结实;春季播种前,村民会举办“开犁宴”,几户村民聚在一起,吃一顿简单的饭菜,商量当年的种植计划,祈求风调雨顺。

3. 朝鲜族民俗:红旗镇的朝鲜族村落保留着部分传统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岁首节”,朝鲜族家庭会穿上传统服饰,长辈带领全家向祖先牌位行礼,随后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会回赠糖果、红包,祝福晚辈健康成长;夏季“端午节”,朝鲜族村民会制作“艾子糕”,用艾草汁和糯米混合制成,口感软糯,还会在门前悬挂艾草、菖蒲,寓意驱邪避灾;村里定期举办“农乐舞”活动,男女老少身着鲜艳服饰,男子敲鼓,女子甩动长绸,随着鼓点起舞,动作欢快奔放,汉族村民也会参与其中,共同感受朝鲜族文化的热情。

(二)特色美食

新兴区的特色美食多与矿工生活、农耕生产相关,口味咸香浓郁,分量实在,充满家常味道。

1. 大骨头炖酸菜:这是新兴区矿工最爱的家常菜,过去矿工体力消耗大,需要高热量食物补充能量。做法简单:选用新鲜猪大骨,焯水去除血沫,与东北酸菜一同放入锅中,加入姜片、葱段、八角,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2小时,直到骨头软烂、酸菜入味,出锅前撒少许胡椒粉调味。这道菜汤鲜肉嫩,酸菜吸满了肉香,解腻又下饭,如今不仅是家庭餐桌常客,也是当地餐馆的招牌菜,游客来此必尝。

2. 矿工大蒸饺:早期矿工下井工作时间长,需要方便携带、饱腹感强的食物,矿工大蒸饺由此而来。蒸饺馅料多为猪肉白菜、韭菜鸡蛋,饺子个头比普通蒸饺大一圈,皮薄馅足,一口下去满是汁水。过去矿工家属会提前包好蒸饺,用保温桶装好带到矿上,让矿工在井下休息时食用;如今街头餐馆也有售卖,搭配一碗小米粥,成为便捷的早餐或午餐选择。

3. 农家贴饼子:这是红旗镇农村的传统美食,做法是将玉米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做成饼状,贴在炖菜的锅边,与菜一同焖煮,饼子底部会形成一层焦脆的锅巴,口感外焦里软,带着玉米的清香。贴饼子通常搭配农家炖菜,如豆角炖排骨、土豆炖鸡块,饼子可以蘸着菜汤吃,味道浓郁,是农村餐桌上常见的主食。

4. 烤冷面:虽起源于其他地区,但在新兴区发展出独特口味。本地烤冷面选用较厚的冷面片,放在铁板上烤至边缘微焦,刷上甜辣酱、番茄酱,加入鸡蛋、香肠、洋葱、香菜,卷起后切成段,口感外焦里软,酱料浓郁,是街头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无论是学生、矿工还是上班族,都常把它当作解馋的零食。

5. 冻梨:冬季特色美食,选用秋梨(如苹果梨、尖把梨),放在室外冷冻,直到梨身变硬、颜色发黑。吃的时候提前用冷水解冻,梨肉变得软糯多汁,入口冰凉清甜,解腻又解渴。过去冬季水果少,冻梨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甜点,如今虽水果种类丰富,但冻梨仍是当地人冬季喜爱的美食,也让游客感受到东北冬季的饮食特色。

七、旅游指南攻略

(一)最佳旅游时间

1. 春季(4-5月):气温回升,平均温度5-15c,北山街道、红旗镇的树木开始发芽,野花逐渐开放,适合到新城公园散步、赏花,或到红旗镇农耕文化体验园参与播种、挖野菜,感受万物复苏的生机。

2. 夏季(6-8月):气候凉爽,平均温度18-25c,无酷暑,适合到缸窑沟老矿井遗址参观,或在新城公园的树荫下休闲,傍晚还能感受矿区街头的热闹氛围,是避暑休闲的好时节。

3. 秋季(9-10月):气温适宜,平均温度10-20c,北山街道的山坡上树叶逐渐变黄、变红,适合登山散步,也可到红旗镇观看农民收割庄稼,感受丰收的场景。

4. 冬季(11-次年3月):气温较低,平均温度-15至-5c,虽寒冷但有独特的东北冬季风光,可品尝冻梨等冬季美食,感受矿区冬季的宁静,适合喜欢体验北方冬天的游客。

(二)交通指南

1. 外部交通:

- 火车:七台河站位于新兴区兴华街道,是七台河市主要火车站,有往返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鸡西等城市的列车,从哈尔滨到七台河站约4-5小时,从佳木斯到七台河站约2小时,交通便利。出站后,步行即可到达兴华街道的核心区域,到其他街道可乘坐出租车或公交。

- 汽车:七台河市长途汽车站位于桃山区,距离新兴区约10公里,从汽车站到新兴区可乘坐出租车或跨区公交,车程约20分钟。此外,新兴区还有小型汽车客运站,有往返勃利县、桦南县等周边县区的短途汽车。

- 自驾:从哈尔滨出发,沿哈同高速转鹤大高速,再进入七台河市境内,最终到达新兴区,全程约4.5小时;从佳木斯出发,沿鹤大高速向西行驶,约2小时可到达新兴区,城区内道路平坦,景点周边均有停车场,自驾出行方便。

2. 内部交通:

- 公交:新兴区境内公交覆盖主要街道,有连接兴华街道、新城街道、新建街道、北山街道等辖区的线路,站点分布在主干道旁,票价便宜,适合日常出行,但需注意公交站牌上的线路方向,避免坐反。

- 出租车:城区内出租车数量充足,招手即停,车身多为绿色或蓝色,车内干净整洁,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车程较短,出行便捷,适合前往景点或跨街道游玩。

- 步行\/骑行:新兴区城区规模不大,兴华街道、新建街道等核心区域的景点距离较近,如煤矿文化陈列馆到缸窑沟老矿井遗址步行约20分钟,也可租用共享单车骑行,既能灵活安排行程,也能感受矿区街头的生活气息。

(三)住宿推荐

1. 兴华街道周边:兴华街道是新兴区商业核心区域,周边有多家酒店、宾馆,既有经济型酒店,也有性价比高的连锁酒店,设施完善,周边餐馆、超市密集,步行即可到达煤矿文化陈列馆、七台河站,适合首次到访、注重出行便利的游客。

2. 新城街道周边:新城街道新建住宅较多,有不少新建的商务酒店,环境整洁,居住舒适度较高,靠近新城公园,适合喜欢安静、注重居住环境的游客,傍晚还能到公园散步休闲。

3. 红旗镇周边:红旗镇有少量农家民宿,多为村民自家房屋改造,保留农村生活特色,可体验农家住宿,品尝农家美食,适合想感受农村生活的游客,民宿主人还可带领游客参与农事活动。

(四)游玩路线推荐

1. 工业文化1日游:

- 上午:从七台河站出发,步行前往煤矿文化陈列馆(老矿工俱乐部),参观陈列馆内的展品,体验模拟井下作业,了解新兴区煤炭工业历史,聆听讲解员讲述矿工故事。

- 中午:在兴华街道的餐馆品尝大骨头炖酸菜、矿工大蒸饺,感受矿工特色美食。

- 下午:乘坐出租车前往缸窑沟老矿井遗址,参观井架、矿车等设施,了解早期煤矿开采场景,之后前往新建街道的老矿区,漫步在矿工家属楼街区,感受工业城区的生活氛围。

- 晚上:在兴华街道的街头品尝烤冷面,之后到新城公园散步,感受矿区夜晚的宁静。

2. 生态休闲1日游:

- 上午:乘坐公交或出租车前往新城公园,在公园内散步、赏花(春季),或在健身区锻炼身体,感受城市休闲氛围。

- 中午:在新城街道的餐馆吃简单的午餐,如炒面、盖饭。

- 下午:前往红旗镇农耕文化体验园,参与农事活动(如采摘蔬菜、播种),参观农具展示区,了解农耕文化,之后在农家美食区品尝贴饼子、玉米粥。

- 晚上:返回城区,可到北山街道的山坡上欣赏夜景,感受新兴区的夜色。

3. 文化体验2日游:

- 第一天:

- 上午:参观煤矿文化陈列馆,深入了解煤矿工业文化。

- 中午:吃大骨头炖酸菜。

- 下午:前往窑沟老矿井遗址,感受工业历史痕迹,之后到缸窑沟陶瓷窑遗址,了解当地早期手工业发展。

- 晚上:住在兴华街道周边酒店,晚餐可选择街头餐馆,品尝烤冷面、矿工大蒸饺等特色小吃,饭后沿正阳街散步,感受矿区夜晚的生活气息。

- 第二天:

- 上午:乘坐出租车前往红旗镇,先到农耕文化体验园,参与播种(春季)或采摘(夏季)等农事活动,体验农耕乐趣,再参观农具展示区,了解传统农具的使用方式。

- 中午:在红旗镇的农家餐馆吃农家炖菜、贴饼子,品尝地道农村风味。

- 下午:若恰逢朝鲜族传统节日,可前往朝鲜族村落观看“农乐舞”表演,感受少数民族文化;若错过节日,可到北山遗址参观,了解新兴区早期人类活动历史,之后返回城区,结束行程。

(五)注意事项

1. 参观工业遗址:前往缸窑沟老矿井遗址、缸窑沟陶瓷窑遗址时,需注意遗址周边多为露天区域,夏季需做好防晒,冬季需穿戴保暖衣物;部分遗址区域地面不平整,建议穿舒适的运动鞋,避免穿高跟鞋,同时不要随意触碰、破坏遗址设施,遵守保护规定。

2. 参与农事活动:在红旗镇农耕文化体验园参与农事活动前,需听从工作人员指导,正确使用农具,避免误伤自己或损坏农作物;春季田间可能有蚊虫,可提前准备防蚊用品,夏季阳光强烈,需做好防晒措施。

3. 尊重民俗习惯:若前往朝鲜族村落,需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传统,参与“农乐舞”等活动时,可在村民引导下进行,不要随意打扰村民正常生活;进入宗教场所如净土寺、基督教堂时,需遵守场所秩序,不喧哗、不随意触碰宗教物品,保持安静。

4. 饮食与健康:新兴区特色美食多偏咸香,口味较重,初次品尝可根据自身接受度选择;冬季食用冻梨时,需提前解冻,避免直接食用过冰的梨刺激肠胃;城区内医疗设施完善,若出现身体不适,可前往新兴区人民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

5. 出行安全:冬季城区路面可能有积雪结冰,出行时需注意防滑,步行或骑行时放慢速度;乘坐出租车时,可要求司机打表,避免议价;自驾出行需提前检查车辆状况,冬季需更换雪地胎,确保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