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第4章 七台河市《勃利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勃利县隶属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余脉西麓,倭肯河上游,东接宝清县,南与鸡东县、林口县毗连,西与依兰县为邻,北接桦南县。县域总面积2390平方千米,下辖5个镇(勃利镇、大四站镇、双河镇、倭肯镇、小五站镇)与5个乡(永恒乡、吉兴朝鲜族满族乡、杏树朝鲜族乡、青山乡、抢垦乡),2024年末户籍人口26.9万人。境内地势由东南往西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河谷,呈阶梯形逐渐低下,属温寒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促,夏冬分明,年降水量在450mm—550mm之间,为农业与生态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产粮大县、产煤大县及人工林重点县,勃利县同时承载着肃慎文明、抗联记忆与民俗风情,形成多元交融的地域特质。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

勃利镇

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勃利镇位于县域西部倭肯河畔,是县域交通枢纽与公共服务核心区。镇域内集中了全县主要医疗、教育资源,医疗机构可承担常见病诊疗与急诊急救任务,中小学校覆盖从学前到高中的完整教育阶段。商业以主干街道为核心形成成熟商圈,综合性商场与连锁店铺汇集,满足居民日常消费需求。工业以建材加工、食品生产为主,其中食品加工厂依托本地农产品资源,加工大米、豆油等产品,通过商超与电商渠道外销。农业聚焦河谷平原的水稻种植,部分地块获有机认证,郊区蔬菜基地则保障县城“菜篮子”供应。交通上,牡佳高铁勃利站坐落于此,G229国道与S205省道穿镇而过,长途客运站与公交线路构建起内外联通的出行网络。

小五站镇

位于县域东部,因清代驿站设置得名,镇域山林面积占比高,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活立木蓄积量丰富,是全县林业资源核心区。林地除产出木材外,盛产刺嫩芽、蕨菜等山野菜及榛蘑、木耳等野生菌类,当地农户通过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产品销往多地。旅游业为重点发展产业,拥有鸡冠砬子抗联密营址等红色遗迹,该遗址分布着18个半地穴式宿营址及马厩,总分布面积约平方米,是研究抗联历史的重要实物遗存。吉兴河水库与通天岭森林公园则提供了游湖、徒步、避暑等休闲选择。农业以玉米、大豆、水稻种植为主,特色养殖“小五站大鹅”采用生态模式,肉质鲜嫩,通过电商渠道打开销路。S205省道贯穿镇域,乡村公路连接各村,保障农产品与山货运输。

大四站镇

地处县域东部,与宝清县相邻,因清代驿站序列得名,是农业与红色旅游并重的乡镇。耕地以黑土为主,肥力充足,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年产量稳定,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对接加工企业。特色农业以黏玉米种植为代表,采用大棚育苗技术提前成熟,鲜食与加工并行,形成规模化产销。红色旅游资源突出1936年日军修建的军事要塞,由地下工事与地面堡垒群构成,地下工事总长约5公里,含指挥室、弹药库等功能区域,虽部分遭损毁,仍保留着重要历史痕迹。马鞍山景区留存抗联战壕遗址,与勃利密塞共同构成红色教育线路。工业以粮食加工为主,玉米糁、大米等产品供应本地及周边市场,S308省道穿镇而过,景区周边设停车场方便自驾游客。

双河镇

位于县域北部,地处勃利县与桦南县交界,因两条倭肯河支流在此交汇得名,是区域农产品交易枢纽。镇内“双河农贸市场”经升级改造后,设多个交易大棚与固定摊位,涵盖粮食、蔬菜、畜禽等品类,每日吸引周边农户与采购商聚集,成为两县交界的物资流通核心。养殖业为支柱产业,肉牛与蛋鸡养殖基地形成规模,存栏量与产量位居全县前列,带动饲料加工与肉类初加工产业发展。农业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机械化耕作程度较高,粮食经农贸市场快速流通。交通上,S308省道穿镇,乡村公路连接各村,客运站开通至县城及桦南县的班车,保障人员与物资往来。

倭肯镇

坐落于县域西部,因倭肯河得名,是兼具工业与农业特色的乡镇。工业依托煤炭资源,镇内煤矿年产煤量可观,同时配套建材产业,水泥厂、砖厂产品供应本地建筑市场。农业聚焦水稻种植,沿倭肯河的水田地块产出的水稻品质优良,“倭肯西瓜”采用大棚种植技术,早熟且甜度高,成为本地特色农产品。镇内设有倭肯河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空间,牡佳铁路在此设站,S205省道贯穿镇域,铁路与公路共同支撑工业物资与农产品运输。

杏树朝鲜族乡

位于县域西部,是融合朝鲜族特色与农业发展的乡镇,朝鲜族人口占比相对较高,保留部分民族习俗。耕地以旱田为主,大规模种植高粱、谷子等杂粮,“杏树乡杂粮”通过电商平台外销,形成区域品牌。特色产业包括食用菌种植与肉羊养殖,食用菌年产量达数百吨,肉羊存栏量稳定,合作社负责统一技术指导与销售。乡内设有粮食烘干塔与杂粮加工厂,延长农产品产业链,S205省道穿乡而过,保障杂粮与特色产品外运。

青山乡

地处县域东南部,以山地地形为主,山林占比达70%,森林覆盖率超过80%,是山产品资源富集区。当地成立“山产品合作社”,统收农户采摘的山野菜与中药材,经分拣、晾晒后外销,形成“采摘—收购—销售”的完整链条。生态养殖特色鲜明,“笨鸡”“野猪”采用山林散养模式,肉质紧实,深受市场青睐。农业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水稻种植集中在河谷小块平原,产量满足本地需求。青山森林公园面积约5平方公里,林木茂密,空气清新,是近郊休闲徒步的选择,乡村公路连接县城,方便山产品运输与游客往来。

永恒乡

位于县域北部,紧邻双河镇,是全县重要的粮食生产乡。耕地面积达9万亩,以黑土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年产粮6万吨,机械化率超90%,“永恒农机合作社”为周边农户提供耕作、收割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乡内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与订单农业模式,与粮食加工企业签订收购协议,保障粮食销路与价格稳定。工业以小型粮食加工厂与农机维修厂为主,服务本地农业生产需求,乡村公路连接双河镇与县城,粮食可通过双河农贸市场快速流通。

抢垦乡

地处县域东北部,因清末“抢垦荒地”的历史背景得名,是寒地水稻主产区。耕地中水田占比达60%,“抢垦大米”生长周期140-150天,得益于长日照与昼夜温差,米粒饱满、口感软糯。特色种植包括蓝莓与万寿菊,蓝莓供鲜食市场,万寿菊则供应果汁与医药企业,形成多元种植结构。乡内设有水稻烘干塔与加工厂,采用标准化加工流程,提升大米品质,S308省道穿乡,方便水稻与特色作物运输。

吉兴朝鲜族满族乡

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朝鲜族占35%、满族占20%,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乡内保留“流头节”等朝鲜族传统节日,农历六月十五当天,村民举行洗头仪式、长鼓舞表演等活动,满族则保留刺绣、剪纸等传统技艺。“少数民族文化展示馆”陈列民族服饰、乐器与生活器具,还原传统生活场景。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吉兴大米”因水质与土壤条件,口感软糯,深受消费者认可。工业以大米精加工与辣白菜加工为主,辣白菜采用朝鲜族传统工艺制作,风味独特,吉兴朝鲜族民俗村可体验辣白菜、打糕制作,村内餐馆提供冷面、石锅拌饭等民族美食,乡村公路连接县城,方便游客体验民俗。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历史沿革

古代时期(先秦至清代)

勃利县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罗泉乡新发村古代房群遗址表明,肃慎人、挹娄人已在此劳动生息,以农耕与狩猎结合的方式繁衍。先秦时期属肃慎,向周王朝进贡“楛矢石砮”,见证早期文明交流。两汉至魏晋时期,此地为挹娄活动区域,已开始使用铁农具,掌握漆器制作技术。南北朝至隋唐,勿吉改称靺鞨,圣历元年(698年)震国创立,后发展为渤海国,勃利属德里府德里镇,成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必经地,这条交通道加强了渤海国与东北亚诸政权的联系。

辽灭渤海后,此地属女真五国部中的越里吉国(今依兰五国城遗址),为五国部城首所在地。金代属胡里改路管辖,农业生产中已使用铁犁,商业活动中流通货币,中原文化影响进一步加深。元代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后归合兰府水达达路,下设军民万户府抚镇北边。明代属奴尔干都司指挥使司,归呕罕河(今倭肯河)卫统辖,朝廷通过卫所制度管理地方。

清代,勃利境长期属三姓辖区,先后归三姓副都院、依兰府及东北路道管辖。清康熙四年(1665年)三姓城建立,雍正九年(1731年)设三姓副都统,管辖范围涵盖勃利。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勃利境属依兰府,次年东三省总督曾奏请增设勃利县,因财力困难暂行缓设。宣统元年(1909年),勃利属东北路道所辖,清末移民开始涌入,逐步开启农业开发。

近现代时期(民国至今)

民国5年(1916年),地方绅士联名呈请设县,与依兰分治。民国7年(1918年)9月,设治局改为勃利县公署,定为三等县,属依兰道。民国18年(1929年)废除道治,勃利县直隶吉林省管辖。1933年2月,日军与伪军入侵县城,勃利陷入日伪统治。1934年2月,连珠岗一带民众为反对日伪缴收地照与枪支举行暴动,史称“连珠岗暴动”,展现了当地民众的反抗精神;同年12月,勃利县划归三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勃利县划归合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属松江省。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全县动员兵源,组建担架队与后方医院,民众捐献资金支援战争。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勃利县划归合江专区。1957年1月,鸡西县部分乡镇划入;1966年2月,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9月,茄子河、中心河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1968年,属合江地区。1983年11月,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管辖,直至今日。

文化脉络

古代文化

以肃慎、靺鞨、金代文化为核心,是古代肃慎国的发祥地。肃慎人留下的“楛矢石砮”,展现了早期手工业与狩猎技术水平。唐代渤海国时期,作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中原陶瓷文化与本地文化交融,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质。勃利釉陶制作技艺便是这一融合的结晶,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多气氛、多梯次温度烧成,釉料在高温下形成变幻莫测的肌理效果,具有浓郁北方地域特色,2016年被列为七台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9年列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示名录。金代铁犁、唐代铜镜等出土文物,印证了当时农业发展与中原文化的影响,女真石刻、陶文则为研究女真族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红色文化

抗联时期,勃利县是中共吉东省委节点城市,东北抗日联军在此开展频繁活动,留下大量红色遗迹。鸡冠砬子抗联密营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小五站镇东方红林场西南,山谷北侧山坡分布18个半地穴式宿营址,山脚下设马厩,总分布面积约平方米,是抗联战士休整与战斗的重要场所。勃利密塞作为日伪军事要塞,是抗联战士抗争的重点目标,见证了侵略者的暴行与民众的反抗。勃利县烈士陵园安葬120余名烈士,每年重要纪念日,当地群众与学生都会前往祭扫。县城博物馆设“抗联展区”,通过实物、图片与视频,系统展示抗联历史,红色文化已成为县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少数民族文化

以吉兴朝鲜族满族乡为核心,朝鲜族与满族文化特色鲜明。朝鲜族保留“流头节”传统,农历六月十五当天,村民通过洗头仪式寓意去除灾祸、迎接吉祥,伴随长鼓舞表演与传统美食制作比赛,热闹非凡。满族则传承刺绣、剪纸等传统技艺,勃利剪纸以彩纸、宣纸为原料,通过剪刻等工序呈现人物、花鸟、生活故事等内容,2015年被列入勃利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晋升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饮食文化中,朝鲜族辣白菜、打糕与满族萨其马等特色美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民俗村与文化展示馆则为这些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三、历史人物与遗址

历史人物

- 李红光:抗联创始人之一,1932年在勃利组织反日游击队,带领队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多次袭击日伪据点,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1935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勃利县烈士陵园为其设立纪念碑,其事迹被载入县志,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 连珠岗暴动带头人:1934年2月,面对日伪缴收地照与枪支的压迫,连珠岗一带民众在数位带头人的组织下举行暴动,虽最终被镇压,但展现了东北民众不甘屈辱、勇于反抗的民族气节,暴动事件被详细记录于地方史志中。

- 金顺玉:朝鲜族全国劳动模范,长期扎根吉兴朝鲜族满族乡从事水稻种植研究,研发的“水稻旱育稀植法”在全县推广,大幅提高水稻亩产,198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其技术成果与奉献精神影响了一代农业工作者。

- 王福贵:勃利镇中学教师,任教40年间始终坚守讲台,不仅专注教学质量提升,还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多名学子完成学业。退休后义务辅导留守儿童,获“省优秀教师”称号,其事迹在教育系统内广泛流传。

历史遗址

- 通天岭新石器遗址:位于小五站镇,距今约5000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其中石斧、陶罐等器物见证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农耕与狩猎生活。遗址已设置围栏保护,周边立有科普牌介绍历史背景与出土文物情况。

- 勃利密塞:坐落于大四站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6年由日军强行征用劳工修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由地下工事与地面堡垒群构成。地下工事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墙体厚实,内设指挥室、弹药库、兵工厂、士兵宿舍、医院等功能区域,总长约5公里;地面分布12座混凝土堡垒与2个了望塔,设射击孔与观察窗。抗战胜利后部分工事遭损毁,现存遗迹仍能清晰看到战争痕迹,遗址内设有纪念馆(暂未开放),计划展示日军侵略历史与抗联抗争事迹。

- 鸡冠砬子抗联密营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小五站镇大义村西南东方红林场场部附近,分布在鸡冠砬子沟西北侧山坡密林中。连绵200余米的山谷北侧山坡上,有18个半地穴式宿营址,呈不规则长方形,长6—8米,宽3—4米,深约2.5米;山脚下设马厩1个,依山脚断面搭建,长25米,宽3.5米。营址曾是抗联战士的宿营与休整之地,保留着灶台、粮仓等遗迹,是研究抗联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 倭肯老城墙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倭肯镇内,城墙残段保留部分夯土结构,据考证为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具体修建年代待进一步考古证实,遗址周边已划定保护范围,立有保护标识。

- 勃利火车站旧址:位于勃利镇,1935年由日伪时期修建,为日式建筑风格,保留站房与站台遗迹,总面积5000平方米。该站曾是日伪掠夺煤炭与粮食资源的重要运输节点,抗战胜利后承担起物资与人员运输功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计划改造为交通博物馆,展示县域交通发展历史。

四、必游景点

吉兴河水库景区

位于小五站镇,1958年动工修建,总库容1.5亿立方米,湖面面积5平方公里,是勃利县最大的人工湖。水库周边环绕茂密山林,森林覆盖率85%,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是天然的休闲避暑场所。沿湖修建10公里环湖公路,路面平整,适合驾车、骑行或步行,沿途设5处木质观景台,可俯瞰湖面与山林交织的景观,春季能看到山花遍野,秋季则呈现“五花山”景色。

景区内配套设施完善,“游船码头”提供脚踏船、电动船与观光船,游客可乘船游湖,近距离观察水鸟栖息与岸边植被,观光船配备讲解服务,介绍水库修建历史与周边生态。“垂钓区”划分10个独立区域,投放鲤鱼、鲫鱼、草鱼等鱼苗,配备遮阳伞与座椅,满足钓鱼爱好者需求。“野餐区”设15个木质餐桌,配备垃圾桶与饮用水源,方便游客自带食物野餐。周边有度假村提供住宿,适合家庭休闲与团体活动,春季可采山野菜,冬季可开展冰钓活动,实现四季旅游场景转换。

通天岭森林公园

坐落于小五站镇东部通天岭山脉,面积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0%,以原始森林、溪流、红叶为核心景观。公园根据游客体力与需求,设计三条徒步线路,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初级线路全长3公里,起点为公园大门,终点为“望湖亭”,沿途地势平缓,路面铺碎石,设8处休息座椅与10块科普牌,科普牌介绍落叶松、红松、刺五加等植物特性,往返约1.5小时,适合家庭游客与老年人。中级线路全长6公里,途经“通天溪”与“白桦林”,通天溪全长2公里,水质清澈,夏季可戏水;白桦林面积约100亩,秋季树叶金黄,是热门拍照点,终点为“半山观景台”,可俯瞰公园中部景色,往返约3小时,适合中青年游客。高级线路全长10公里,需登顶通天岭主峰(海拔800米),沿途经过“抗联密营遗址”与“杜鹃花海”,春季5月杜鹃花盛开,粉色花海与绿树相映;主峰观景台为铁质结构,天气晴朗时可俯瞰勃利县东部全景,远眺宝清县山脉,往返约5小时,适合专业徒步者与红色文化爱好者。

公园内设有300平米科普馆,展示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抗联历史,还设野生动物观测点,可观察松鼠、野兔等小型动物活动,为生态教育与休闲体验提供场所。

勃利县博物馆

位于勃利镇,2008年对外开放,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馆藏文物1000余件,免费开放需预约讲解,是系统了解县域历史的核心场所。博物馆分四个核心展区,主题明确且互为补充。

历史区陈列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包括石斧、陶罐、唐代铜镜、金代铁犁等,搭配古地图与场景复原,展现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红色区通过抗联战士使用的步枪、炮弹壳、饭盒、军装等实物,结合密营复刻模型与战斗视频,还原抗联在勃利的抗争历程,鸡冠砬子抗联密营址的出土文物也在此展出。民俗区展示汉族、朝鲜族、满族的文化遗产,包括朝鲜族服饰、长鼓,满族刺绣、剪纸作品,以及东北农村传统农具与生活用品,设置互动体验区,游客可尝试剪纸制作。成就区通过图片、数据与实物,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县域在农业、工业、民生等领域的发展成果,包括“勃利大米”“蓝靛果”等特色农产品样品与工业产品模型。

吉兴朝鲜族民俗村

位于吉兴朝鲜族满族乡,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保留20栋朝鲜族传统“草房”,屋顶覆盖茅草,墙体由泥土混合稻草搭建,木质门窗,还原传统居住场景。村内核心区域分为文化展示、民俗体验与餐饮住宿三部分。

文化展示馆面积300平方米,陈列朝鲜族服饰、乐器、生活器具与老照片,讲解员为当地朝鲜族老人,讲述民族历史与民俗故事。民俗体验区提供辣白菜、打糕制作与长鼓舞学习项目,辣白菜制作从选菜、腌制到调味全程参与,打糕采用传统石捶捶打糯米,搭配黄豆粉食用;长鼓舞教学由专业人员指导基础动作,游客可租借韩服拍照留念。餐饮区供应朝鲜族特色美食,冷面、石锅拌饭、辣白菜、打糕等食材均为村内自产,口感地道。村内设有少量民俗民宿,采用传统火炕设计,可体验朝鲜族居住文化,每年“流头节”期间,村内举办大型民俗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与。

马鞍山景区

地处大四站镇南部,因山体形似马鞍得名,海拔600米,总面积5平方公里。景区以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为特色,山间保留20世纪30年代抗联战士阻击日军的战壕遗址,长约100米,深1米,宽0.8米,战壕沿山坡走势修建,隐蔽性强,遗址旁立有介绍牌,详述战斗背景。

景区内修建5公里徒步步道,沿途种植松树、柏树等林木,空气清新,步道中途设3处休息亭,供游客歇脚。山顶观景台为混凝土结构,可俯瞰大四站镇全貌与周边农田景观,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自然景观与红色遗迹相互映衬。山腰处“马鞍山红色教育基地”设展厅与会议室,展厅陈列抗联文物与老照片,会议室可容纳100人,常用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地配备讲解员,为团体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五、古刹、寺庙与道观

兴隆寺

位于勃利镇东部,1998年动工修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筑风格,中轴线布局清晰,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两侧对称分布钟楼、鼓楼,整体建筑气势庄重。

天王殿内供奉弥勒佛坐像,背后为韦陀立像,两侧分列四大天王塑像,塑像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大雄宝殿为寺院核心建筑,殿内供奉三尊鎏金铜佛坐像,高6米,佛像庄严,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塑像,殿内梁柱雕刻佛教故事图案,工艺精细。观音殿供奉千手观音鎏金塑像,高8米,千手姿态各不相同,手持法器寓意不同祝福。寺院庭院内种植玉兰、银杏等树木,春季玉兰盛开,秋季银杏金黄,增添景致。每日清晨与傍晚举行晨钟暮鼓仪式,节日期间举办法会,吸引信徒前来,寺院免费提供香烛,要求游客保持安静肃穆。

极灵寺

坐落于勃利县极灵峰南麓,1998年始建,周围青山环绕,形成天然的山水格局。寺院采用传统中式建筑风格,山门为仿古建筑,上书“极灵寺”匾额,入山门后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设厢房与斋堂。

天王殿供奉弥勒佛与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与阿弥陀佛,佛像均为泥塑鎏金,殿内悬挂佛教经幡,氛围庄严。藏经楼收藏佛教经典典籍,平时不对外开放。寺院周边山林茂密,设有石阶步道连接山顶观景台,可俯瞰寺院全景与周边山林。每日有僧人进行佛事活动,节日举办法会,吸引周边信徒与游客,斋堂提供素斋,供访客食用。

勃利县清真寺

位于勃利镇新华路,是当地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融合中式与伊斯兰风格,主体为礼拜殿,坐西朝东,屋顶设新月标志,墙面装饰伊斯兰纹饰。

礼拜殿内宽敞明亮,铺设地毯,可容纳数百人同时进行礼拜活动,殿内悬挂伊斯兰经文匾额。寺院设阿訇室、讲经堂与沐浴室,满足穆斯林宗教活动需求。每年重要宗教节日,当地穆斯林聚集于此举行活动,寺院对游客开放,但需遵守宗教礼仪,保持安静,尊重信仰习俗。

慈航观

位于小五站镇西部,2010年修建,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为县域内主要道教活动场所,采用中式传统建筑风格,中轴线设山门、三清殿、玉皇殿、财神殿、月老殿,两侧设道士房与斋堂。

三清殿为观内核心建筑,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尊道祖塑像,塑像高5米,神态肃穆。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坐像,两侧分列天兵天将塑像;财神殿供奉赵公明塑像,月老殿设“姻缘墙”,供信众悬挂祈福牌。观内种植松柏、桃李等树木,庭院整洁,每月定期举办道教文化讲座,讲解道教经典与养生知识,节日举行祈福法会。斋堂提供免费养生茶,供访客饮用,观内禁止喧哗,要求访客尊重道教礼仪。

六、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民俗风情

传统节日习俗

- 春节:是当地最隆重的节日,节前家家户户进行扫尘,清理房屋内外,寓意去除旧年晦气;张贴春联与福字,门框与窗户贴窗花,剪纸作品多以吉祥图案为主。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菜品必有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等炖菜,象征团圆富足;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发放压岁钱。大年初一至初五,村民自发组织秧歌队,穿鲜艳服饰,戴头饰,在村镇街道表演,伴随锣鼓声,热闹非凡,秧歌队还会到各家各户拜年,主人家以糖果、烟酒招待。

- 流头节:为吉兴朝鲜族满族乡朝鲜族传统节日,日期为农历六月十五。节日当天,村民早起用菖蒲水洗头,寓意洗净一年灾祸,迎接吉祥。乡内举办长鼓舞表演,舞者身着朝鲜族传统服饰,手持长鼓,随节奏起舞,动作流畅有力。同时开展辣白菜、打糕制作比赛,村民现场展示制作技艺,由评委评选出最佳作品并颁奖,赛后共享美食,青年男女还会进行民谣对唱,传承民族文化。

- 中秋:以全家团聚为核心,夜晚围坐赏月,桌上摆放月饼、葡萄、苹果等食品,“黑甜甜”葡萄因含糖量高、口感好,成为中秋热门水果。部分农村地区保留“祭月”习俗,在庭院设供桌,摆放水果与月饼,祈求家人平安、粮食丰收。

日常民俗习惯

- 居住习俗:农村地区普遍采用火炕取暖,火炕与灶台相连,做饭时余热加热炕面,冬季温暖舒适。房屋多为砖瓦结构,室内设南北炕,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体现长幼有序。朝鲜族传统房屋为“草房”,室内铺木地板,脱鞋入屋,席地而坐,火炕铺油纸与褥子,兼具休息与用餐功能。

- 生产生活习俗:农闲时节,村民喜欢聚集唠嗑,交流农耕经验与家常,妇女则结伴做“百家被”,各家带来不同颜色的碎布,拼接成被子,象征邻里和睦。满族聚餐时按辈分敬酒,晚辈需双手举杯向长辈敬酒,长辈饮后回敬;刺绣与剪纸是满族妇女传统技艺,作品多用于装饰房屋或作为礼物赠送。

- 礼仪习俗:待客热情周到,客人到访必泡茶,拿出水果、瓜子等招待;用餐时主人主动为客人夹菜,劝客人多吃。朝鲜族待客以冷面、打糕等特色美食招待,体现对客人的重视。

特色美食

东北传统菜

- 铁锅炖:是当地标志性菜肴,选用大鹅、排骨或鸡肉为主要食材,搭配玉米、土豆、豆角等蔬菜,放入大铁锅中,加高汤与调料慢炖。炖制过程中在锅边贴玉米饼,饼底浸入汤汁,口感软糯入味,出锅后全家围坐铁锅食用,热气腾腾,适合冬季食用。

- 小鸡炖蘑菇:选用本地散养土鸡,宰杀后切块,与干榛蘑一同炖煮。榛蘑采自山林,味道鲜美,与鸡肉搭配相得益彰,汤汁浓郁,鸡肉紧实有嚼劲,是年夜饭必备菜品之一。

- 猪肉炖粉条:选用五花肉切块,先炒至出油,加入土豆、粉条与调料,加水慢炖。粉条吸收汤汁后口感爽滑,五花肉肥而不腻,土豆软烂,是东北家常菜的代表。

- 酸菜系列:冬季家家户户腌制酸菜,将大白菜切块加盐腌制,存入缸中密封发酵。酸菜可做酸菜白肉、酸菜饺子等,酸菜白肉选用五花肉切片,与酸菜同炖,汤鲜肉香;酸菜饺子以酸菜与猪肉为馅,口感酸爽可口。

地方特色菜

- 勃利热面: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原称“冷面热做”,适应冬季寒冷气候而形成。以荞麦面或小麦面为原料,面条煮1分钟即熟,盛入老汤调制的热汤中,加入茶蛋、火腿、香菜等配料,汤味鲜美,面条爽滑,是当地热门小吃。

- 山野菜宴:春季特色宴席,选用刺嫩芽、蕨菜、婆婆丁等山野菜,做法多样,刺嫩芽凉拌,口感脆嫩;蕨菜炒肉,荤素搭配;婆婆丁做汤,清热爽口,山野菜均采自天然山林,营养丰富。

- 水库鱼:以吉兴河水库产的鲤鱼、草鱼为原料,采用酱焖做法,加入东北大豆酱与调料,慢炖至鱼肉入味,肉质鲜嫩,汤汁浓郁,是景区周边餐馆的招牌菜。

少数民族美食

- 朝鲜族冷面:以荞麦面为原料,煮后过凉水,加入冰汤,汤中含牛肉片、黄瓜丝、苹果片、鸡蛋等配料,口感清凉爽滑,夏季食用解暑开胃,部分餐馆可根据需求调整辣度。

- 打糕:朝鲜族传统美食,将糯米蒸熟后放入石槽,用木捶反复捶打至糯米黏合,切成小块,蘸黄豆粉食用,口感软糯香甜,是流头节等节日的必备食品。

- 满族萨其马:将面粉制成细条,油炸后用糖浆黏合,切成方块,表面撒芝麻或瓜子仁,口感酥脆香甜,是满族传统糕点,深受大众喜爱。

特色小吃与特产

- 勃利肉肠:当地特色小吃,采用猪肉为原料,加入香料灌肠,经煮制、熏制而成,口感紧实,香味浓郁,可直接食用或炒菜。

- 烤饼:街头常见小吃,面团发酵后擀成薄片,加入葱花、油盐等调料,烤制后外酥里嫩,香气扑鼻。

- 蓝靛果:勃利县素有“中国蓝靛果之乡”美誉,人工种植面积达921.25公顷,果实呈蓝紫色,可鲜食或加工成果汁、果酱,富含维生素,是当地特色农产品。

- 红松果仁:取自境内红松果实,经脱壳、晾晒而成,营养丰富,可直接食用或作为零食,是山产品中的代表性特产。

七、旅游指南攻略

最佳时间

- 春季(4-5月):气温回升,山林萌发新芽,山野菜进入采摘期,可前往小五站镇采摘刺嫩芽、蕨菜等,同时能参与吉兴朝鲜族民俗村的春耕体验活动,感受农耕乐趣。

- 夏季(6-8月):气候凉爽,平均气温20-25c,是避暑最佳时段,吉兴河水库可游湖、垂钓、野餐,通天岭森林公园徒步可避暑纳凉,适合家庭休闲度假。

- 秋季(9-10月):山林呈现“五花山”景观,红、黄、绿树叶交织,通天岭森林公园与马鞍山景区是赏秋核心区域,同时蓝靛果、“黑甜甜”葡萄成熟,可体验采摘乐趣。

- 冬季(12-2月):气温较低,湖面结冰,吉兴河水库可开展冰钓活动,欣赏林海雪原景观,适合耐寒的游客体验冰雪乐趣。

交通

外部交通

- 高铁:牡佳高铁勃利站位于勃利镇,每日有多个班次往返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车程1-1.5小时,车站设候车大厅与售票窗口,可通过线上或线下购票,出站后有出租车与公交接驳至县城各处。

- 自驾:G229国道、S205省道、S308省道贯穿县域,与周边市县公路网相连,从哈尔滨、佳木斯等地自驾前往,可通过导航直达县城或各景区,景区周边设停车场。

- 航空:县域内无机场,可乘坐飞机至佳木斯东郊机场或鸡西兴凯湖机场,落地后转乘公路交通前往勃利县,机场均有大巴或出租车接驳至客运站,再换乘至勃利县的班车。

内部交通

- 公交:勃利镇内开通5条公交线路,覆盖主要居民区、学校、医院、商场及周边村落,站点间隔300-500米,票价统一,方便县城内出行。

- 出租车:县城及主要乡镇均有出租车,招手即停,可送达县域内各景点与乡镇,部分乡镇间需提前预约。

- 包车\/自驾:县域内山区景点如通天岭森林公园、鸡冠砬子抗联密营址等,公共交通可达性较低,建议包车或自驾前往,乡村公路多为水泥路面,冬季需备好防滑链。

住宿

- 县城住宿:勃利镇是住宿集中区域,酒店与宾馆主要分布在勃利大街、火车站周边,类型涵盖经济型与舒适性,设施完善,配备空调、热水、wiFi等,适合各类游客。

- 景区住宿:吉兴河水库周边设有度假村,提供客房与餐饮服务,部分客房临湖,可欣赏湖景,适合休闲度假游客;吉兴朝鲜族民俗村有少量民俗民宿,采用传统火炕设计,可体验朝鲜族居住文化。

- 乡镇住宿:小五站镇、大四站镇等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设有小型旅馆,设施简洁,价格亲民,适合前往周边景点游览的游客就近住宿。

注意事项

- 气候与着装:冬季气温低至-20c以下,需准备羽绒服、雪地靴、帽子、手套等保暖衣物,防止冻伤;夏季昼夜温差大,需携带外套,避免着凉。

- 山区游览:徒步通天岭森林公园等山区景点,需穿防滑运动鞋,不进入未开发区域,部分路段信号较弱,建议提前下载离线地图;采摘山野菜需在村民或景区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误食有毒品种。

- 文化尊重:参观宗教场所需保持安静,不随意触摸佛像、神像及宗教器物,上香遵循场所规定;体验朝鲜族、满族民俗时,尊重民族习俗与礼仪,听从工作人员指导。

- 出行准备:自驾游客需提前检查车辆状况,冬季备好防滑链;参观博物馆需携带身份证登记,预约讲解员可提前1天联系馆方;体验民俗村制作活动,建议提前与工作人员沟通准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