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第4章 徐州市《铜山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汉风润境山水筑城的全域活力区

铜山区环抱徐州市区,地处苏鲁皖豫四省交界核心地带,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市辖区,也是徐州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兼具平原广袤、丘岗点缀、河湖交织的土地,北接山东省微山县、枣庄市,南邻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东连贾汪区、邳州市,西靠丰县、沛县,既承载着两汉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涌动着现代产业的蓬勃生机,其“全域统筹、山水相依、文产融合”的发展格局,构成了独特的区域特质。

一、区域概况与行政区划

(一)基本格局

铜山区总面积18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2万,是徐州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辖区,人口密度适中,区域发展空间广阔。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43′-117°42′、北纬34°01′-34°35′之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北部为微山湖湖滨平原,中部和南部散布着低山丘陵,境内有大洞山、拔剑泉、吕梁湖等山水资源,京杭大运河、故黄河、奎河等河流贯穿全境,形成了“三山两水五分田”的地貌格局。作为徐州的交通枢纽腹地,京沪高铁、陇海高铁、京沪铁路、陇海铁路穿境而过,连霍高速、京沪高速、徐明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交织成网,徐州观音国际机场距区境南部仅30公里,水陆空铁一体化交通体系完善,通达性位居苏北前列。

(二)下辖街道与镇简介

铜山区现辖19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镇域与街道功能互补,形成了“城区引领、镇域支撑、全域协同”的发展格局:

1. 铜山街道:位于铜山区中部,是区政府所在地,面积约23平方公里。作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内行政办公、商业商贸、科教文卫设施密集,同时临近楚河景观带,城市功能完善,生活便利,是展现铜山现代化城区风貌的核心区域。

2. 新区街道:地处铜山区东南部,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与徐州新城区无缝衔接。辖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多家知名企业与科研机构入驻,同时分布着高品质居住社区与商业配套,是铜山产业升级与城市拓展的重要载体。

3. 三堡街道:位于铜山区南部,面积约85平方公里,南邻安徽省萧县。辖区内交通优势显着,徐兰高铁、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同时拥有汉王拔剑泉、张竹坡故里等文旅资源,是苏皖边界重要的交通节点与文化旅游片区。

4. 汉王镇:地处铜山区西南部,面积约96平方公里,因“汉王拔剑泉”传说得名。镇内山水资源富集,泉水资源丰富,是着名的“中国绿色名镇”,同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汉文化、宗教文化遗存众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是铜山的“生态后花园”。

5. 棠张镇:位于铜山区东南部,面积约80平方公里,紧邻徐州新城区。镇内农业特色鲜明,是全国知名的“蔬菜之乡”,万亩蔬菜基地年产各类蔬菜数十亿斤,同时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农业+休闲”的独特发展模式。

6. 张集镇:地处铜山区东部,面积约159平方公里,东接邳州市。镇内工业基础扎实,同时拥有吕梁湖、悬水湖等生态资源,近年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态旅游等产业,是铜山东部重要的工业与文旅节点。

7. 伊庄镇:位于铜山区东北部,面积约128平方公里,北邻微山湖。镇内山林资源丰富,吕梁风景区核心区域坐落于此,山水景观与乡村风貌交融,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林果种植等产业,是铜山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典范。

8. 徐庄镇:地处铜山区东北部,面积约132平方公里,东接贾汪区。镇内交通便利,京沪高铁穿境而过,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既有规模以上企业,又有优质粮食种植基地,是铜山东部重要的综合发展镇。

9. 大许镇:位于铜山区东部,面积约129平方公里,东连邳州市。镇内农业发达,是徐州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物流产业逐步兴起,依托交通优势发展仓储物流与农产品加工,是铜山东部农产品集散中心。

10. 单集镇:地处铜山区东北部,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北邻微山湖。镇内水资源丰富,渔业与种植业并重,同时拥有多处汉墓遗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集农业生产、水产养殖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镇。

11. 利国镇:位于铜山区北部,面积约70平方公里,北临微山湖,东接山东省枣庄市。镇内矿产资源丰富,是着名的“中国钢铁名镇”,工业基础雄厚,同时微山湖湖滨风光优美,推进工业转型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12. 柳泉镇:地处铜山区北部,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北邻微山湖。镇内山林与湖滨资源兼备,既有煤炭等矿产资源,又有微山湖湿地、北村汉墓等文旅资源,是工业与生态并存、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乡镇。

13. 马坡镇:位于铜山区西北部,面积约69平方公里,北邻微山湖。镇内农业与工业并举,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与机械制造企业并存,同时临近微山湖,渔业资源丰富,是铜山北部重要的农业与工业镇。

14. 郑集镇:地处铜山区西北部,面积约68平方公里,西接沛县。镇内农业特色鲜明,是徐州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同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了“种植+加工”的产业链,是铜山北部农业强镇。

15. 黄集镇:位于铜山区西北部,面积约83平方公里,西接丰县。镇内交通便利,徐济高速穿境而过,工业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为主,农业以粮食种植与畜禽养殖为核心,是铜山西北部重要的综合发展镇。

16. 何桥镇:地处铜山区西北部,面积约72平方公里,西接丰县。镇内农业发达,是全国文明镇,优质粮食种植与特色养殖产业突出,同时推进乡村振兴,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是铜山乡村发展的标杆镇。

17. 茅村镇:位于铜山区北部,面积约83平方公里,北邻鼓楼区。镇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龟山汉墓、北洞山汉墓等核心文旅景点坐落于此,同时工业基础扎实,是铜山北部重要的文化旅游与工业镇。

18. 柳新镇:地处铜山区北部,面积约85平方公里,北邻鼓楼区。镇内工业发达,是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临近故黄河,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实现了工业转型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19. 房村镇:位于铜山区东南部,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南邻安徽省宿州市。镇内农业与物流产业并重,是徐州重要的蔬菜与粮食生产基地,同时依托交通优势发展物流运输,是苏皖边界重要的农产品物流枢纽。

20. 伊庄镇:位于铜山区东北部,面积约128平方公里,北邻微山湖。镇内山林资源丰富,吕梁风景区核心区域坐落于此,山水景观与乡村风貌交融,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林果种植等产业,是铜山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典范。

21. 其他街道(张集街道、义安街道、电厂街道等):多依托产业园区或大型企业设立,功能定位以工业生产、配套服务为主,与周边镇域形成产业互补,共同支撑铜山工业经济发展。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发展历程

铜山区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境内吕梁遗址、丘湾遗址等考古发现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早期农业文明。夏商时期,此地属古大彭国疆域,是彭祖文化的重要辐射区域。西周至春秋时期,隶属宋国,战国末期归楚,成为楚文化向北传播的重要节点。秦统一六国后,随彭城县划入泗水郡,正式纳入中原王朝行政体系。

两汉时期,铜山区所在区域成为楚国、彭城国的核心腹地,是两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与承载地。西汉时期,分封于此的楚王、彭城王在此修建大量宫殿、陵墓与祭祀场所,龟山汉墓、北洞山汉墓等遗存印证了当时的繁华。魏晋南北朝时期,徐州作为南北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铜山区域因地处彭城周边,成为军事防御的重要屏障,行政区划屡经变迁,先后隶属徐州刺史部、北徐州等建制。

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徐州成为南北水运枢纽,铜山区域依托运河支流与陆路交通优势,商业贸易日趋繁荣,沿线形成了多个集镇与码头。北宋时期,徐州成为京东路重要城市,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曾游历铜山吕梁、汉王等地,留下了“吕梁悬水三十仞,疾雷翻空舞长剑”等诗句,推动了区域文化发展。明清时期,徐州为徐州府治所,铜山区域作为府城周边重要县域,逐步形成固定的乡镇格局,农业与手工业协同发展,粮食种植、煤炭开采等产业初具规模。

民国时期,铜山先后为徐州府铜山县、江苏省铜山县,是徐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1949年以后,铜山县隶属山东省,1953年划归江苏省,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铜山县隶属徐州市。2010年,铜山县撤县设区,成为徐州市铜山区,行政区划调整后,铜山与徐州主城区深度融合,逐步从“农业大县”转型为“工业强区、文旅大区”,成为徐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

(二)文化脉络

铜山区的文化脉络以两汉文化为核心,融合彭祖文化、山水文化、运河文化、乡村文化等多元元素,形成了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

两汉文化是区域文化的核心基因。作为古彭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山是两汉时期诸侯分封的核心区域,龟山汉墓、北洞山汉墓、楚王山汉墓群等遗存,集中展现了汉代的丧葬文化、建筑工艺与艺术成就。汉画像石、汉兵马俑、银缕玉衣等出土文物,构成了完整的汉代文化遗存体系,成为研究两汉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奠定了铜山“汉文化之乡”的地位。

彭祖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源头。铜山与古大彭国疆域高度重合,彭祖养生、烹饪、治国的文化理念在此传承千年。汉王镇的拔剑泉传说、彭祖祠遗存等,成为彭祖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养生之道、膳食文化至今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构成了铜山文化的独特底色。

山水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鲜活载体。铜山境内大洞山、吕梁湖、悬水湖等山水资源丰富,孕育了独特的山水文化。从北宋苏轼对吕梁山水的题咏,到历代文人墨客对汉王泉林的赞美,山水成为文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如今,山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推动了生态旅游与休闲文化的发展,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体验的深度融合。

运河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纽带。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航运带来的不仅是物资流通,更促进了南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沿线集镇的码头文化、商贸传统、民俗风情等,都融入了南北特色,使铜山文化既有北方的豪迈刚健,又有南方的细腻灵动,成为连接南北文化的重要节点。

乡村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鲜活底色。铜山乡村数量众多,每个乡镇都保留着独特的乡村习俗与生活方式。传统农耕技艺、民间手工艺、乡村节庆等,展现了农民的生活智慧与文化传承,近年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相结合,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三、历史人物与近代名人

(一)历史人物

铜山作为徐州古城的重要腹地,历史上众多名人在此留下足迹,或生于斯、长于斯,或在此征战、隐居、讲学,为区域历史增添了厚重底蕴。

1. 刘邦:西汉开国皇帝,祖籍沛县,秦末率义军攻占彭城后,以彭城为基地拓展势力。铜山作为彭城周边核心区域,是刘邦军队驻守、操练的重要场所,汉王镇的“拔剑泉”传说,相传为刘邦兵败彭城后口渴,拔剑插地涌出泉水之处,相关遗存与传说印证了他在此地的活动轨迹。

2. 刘注:西汉第六代楚王,在位期间修建了着名的龟山汉墓。这座墓葬依山凿建,结构精巧,设计科学,出土了银缕玉衣、铜鼎等大量珍贵文物,展现了汉代高超的建筑工艺与丧葬文化,刘注也因这座“中华一绝”的汉墓被后世广泛知晓。

3.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政治家,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任徐州知州。在徐期间,苏轼多次游历铜山吕梁、汉王等地,面对吕梁洪的壮丽景色,写下《吕梁洪》《百步洪》等名篇,其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吕梁山水的雄奇。他还曾为汉王泉林题咏,推动了区域文化的传播。

4. 彭祖:上古时期传奇人物,古大彭国的开创者,被尧帝封为大彭国君。彭祖是中国烹饪之祖、养生之宗,其膳食文化、养生理念在铜山地区流传深远。汉王镇作为彭祖活动的重要区域,留存了大量与他相关的传说与遗存,如彭祖祠、彭祖井等,成为后人纪念他的重要场所。

5. 张竹坡:清代着名文学批评家,铜山区三堡街道人。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中年时期对《金瓶梅》进行系统评点,着有《金瓶梅读法》《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等着作,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新范式,其评点思想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深远,被誉为“《金瓶梅》评点第一人”。

6. 王陵:西汉开国功臣,沛县豪强出身,秦末聚众起兵投奔刘邦。项羽为招降王陵,俘获其母,王陵母为坚定儿子心志伏剑而死,其忠义之举被后人传颂。相传王陵曾在铜山境内驻军,相关地名传说承载着对这位忠臣的历史记忆。

(二)近代名人

近现代以来,铜山区作为徐州的工业与农业核心区域,涌现出一批在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为区域发展与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1. 张伯英:近代着名书法家、金石学家,铜山区人。他是“彭城书派”的领军人物,书法风格古朴苍劲,自成一派,尤擅楷书与行书。张伯英致力于金石考据与地方文化整理,创办了徐州师范学校,编纂了《徐州续诗征》等典籍,为徐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书法作品在铜山多处历史场所留有遗存。

2. 刘开渠:现代着名雕塑家、艺术教育家,铜山区人。他是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擅长纪念碑雕塑与人物雕塑,代表作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孙中山先生像》等。刘开渠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雕塑人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其艺术理念与创作实践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影响深远,是铜山人民的骄傲。

3. 王子云:现代着名美术史家、雕塑家,铜山区人。他是中国现代美术考古的开拓者,长期从事美术史研究与田野调查,足迹遍布全国,对中国古代雕塑、壁画等遗存的整理与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着作《中国雕塑艺术史》《中国古代石刻图录》等成为美术史研究的经典文献,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4. 萧龙士:现代着名画家,铜山区人,“江淮画派”重要代表人物。他擅长花鸟画,作品兼具传统笔墨与生活气息,简练传神,富有情趣。萧龙士长期在徐州从事绘画创作与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展览中展出,部分作品被博物馆收藏,为地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5. 郭影秋:现代着名教育家、历史学家,铜山区人。他早年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校长等职,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郭影秋在历史研究领域也颇有建树,着有《中国史纲要》等着作,为教育与学术事业作出了双重贡献。

四、历史遗址与必游景点

(一)历史遗址

1. 龟山汉墓遗址:位于铜山区茅村镇龟山之上,是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的夫妻合葬墓,被誉为“中华一绝”。墓葬依山凿建,由两条平行的墓道、十五间墓室组成,总长度约83米,墓室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墓葬结构精巧,设计科学,排水系统完善,墓道与墓室衔接精准,误差不超过1厘米,展现了汉代高超的建筑工艺。出土的银缕玉衣、铜鼎、陶俑等大量珍贵文物,现藏于徐州博物馆,是研究两汉丧葬文化与物质文明的重要实物依据。

2. 北洞山汉墓遗址:位于铜山区茅村镇北洞山,是西汉早期某代楚王的陵墓。墓葬同样依山凿建,由墓道、甬道、主墓室、侧室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墓内出土大量文物,包括金缕玉衣残片、铜剑、陶俑、玉器等,其中彩绘陶俑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展现了汉代高超的制陶工艺。墓葬的开凿工艺与龟山汉墓一脉相承,同时又有自身特色,墓室内的壁画残片线条流畅,题材丰富,为研究汉代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与龟山汉墓共同构成了铜山汉墓文化的核心遗存。

3. 楚王山汉墓群:位于铜山区大彭镇楚王山,是西汉第一代楚王刘交及其家族的墓葬群,由主墓、陪葬墓、陪葬坑等组成,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主墓依山而建,封土高大,气势恢宏,是目前发现的汉代诸侯王陵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墓葬虽经多次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铜器、玉器、陶器等,印证了刘交作为刘邦胞弟的尊贵地位。墓群周边分布着多个陪葬墓与祭祀遗址,形成了完整的汉代诸侯王陵布局体系,是研究汉代分封制度与丧葬文化的重要遗址。

4. 吕梁遗址:位于铜山区伊庄镇吕梁村,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其中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黑陶器皿,商周时期的青铜碎片等,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印证了铜山地区从原始农业文明到青铜文明的发展轨迹,为研究苏北地区古代文明演进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

5. 丘湾遗址:位于铜山区茅村镇丘湾村,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以发现大规模的祭祀遗迹而闻名,出土了大量用于祭祀的石器、陶器与动物骨骼,祭祀坑内的人牲与兽牲遗存,反映了当时独特的祭祀习俗与社会结构。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苏北地区的社会形态、宗教信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6. 张竹坡故里遗址:位于铜山区三堡街道张竹坡村,是清代文学批评家张竹坡的出生地与故居所在地。遗址内保留了部分明清时期的建筑遗存,包括张竹坡故居院落、祠堂等,院落布局规整,青砖黛瓦,保留了传统苏北民居的风格。遗址内还保存有张竹坡相关的碑刻、匾额等文物,记载了其生平事迹与文学成就,是纪念这位文学批评家、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必游景点

1. 吕梁风景区:位于铜山区伊庄镇、张集镇境内,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是以山水景观为核心,融合历史文化、乡村风貌的综合性景区。景区内吕梁湖、悬水湖水域开阔,湖水清澈,周边山峦起伏,林木葱郁,形成了“山环水绕、湖光山色”的优美景观。核心景点悬水湖生态区,设有滨湖步道、亲水平台、游船码头等设施,游客可泛舟湖上,欣赏湖光山色;吕梁古镇保留了传统乡村风貌,古街巷、老民居与田园风光交融,展现了苏北乡村的质朴之美;景区内还分布着多处汉墓遗存与摩崖石刻,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休闲度假、户外健身、文化探秘的热门去处。

2. 龟山景区:位于铜山区茅村镇,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以龟山汉墓为核心,融合圣旨博物馆、点石园石刻艺术馆等景点的文化旅游景区。龟山汉墓作为核心景点,以其精巧的结构、神秘的传说吸引着大量游客;圣旨博物馆收藏了汉代至清代的圣旨、官契、科举试卷等珍贵文物,展现了古代封建皇权制度与文书文化;点石园石刻艺术馆汇集了历代石刻、碑刻精品,涵盖汉画像石、墓志铭、园林石刻等,展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魅力;景区内的龟山探梅园,春季梅花绽放,花海如云,成为赏花打卡的热门景点。

3. 汉王景区:位于铜山区汉王镇,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以泉水资源、历史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景区。镇内泉水资源丰富,拔剑泉、马扒泉、凤岭泉等泉水常年不涸,水质清澈甘冽,其中拔剑泉相传为刘邦拔剑插地而成,历史底蕴深厚。核心景点拔剑泉景区,设有泉眼广场、刘邦雕像、碑廊等设施,游客可驻足观赏泉水喷涌,聆听历史传说;汉王水库周边林木繁茂,生态环境优越,设有休闲步道、垂钓平台等,是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景区内还有张伯英艺术馆,收藏展示张伯英的书法作品与金石藏品,展现了“彭城书派”的艺术魅力,文化与自然景观在此深度融合。

4. 大洞山风景区:位于铜山区东南部,主峰海拔361米,是徐州市最高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景区内山林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达98%,空气清新,是天然的“氧吧”。登山步道蜿蜒曲折,沿途设有观景台、休息亭等设施,登顶可俯瞰徐州城区与周边田园风光,视野开阔;山间分布着多处山泉、溪流,潺潺流水与林间鸟语相映成趣;景区内的茱萸寺,始建于唐代,是苏北地区重要的佛教寺院,寺庙依山而建,殿宇错落,香火旺盛,游客可在礼佛祈福的同时,欣赏山林美景,感受宗教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5. 楚河景观带:位于铜山区铜山街道、新区街道境内,全长约6公里,是依托楚河打造的城市生态景观带。景观带以“汉文化”为主题,沿线设有汉文化广场、雕塑公园、滨水绿道等设施,广场上的汉代人物雕塑、历史场景浮雕,展现了两汉文化的精髓;滨水绿道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设有步行道、自行车道,是市民休闲散步、骑行健身的理想场所;景观带内还分布着多处亲水平台、小型湿地,水质清澈,水生植物繁茂,成为城市中的“生态绿廊”,展现了铜山现代化城区的生态之美。

6. 棠张万亩蔬菜主题公园:位于铜山区棠张镇,总面积约1.5万亩,是以蔬菜种植为核心,融合休闲采摘、农业观光、科普教育的农文旅融合景区。公园内种植了黄瓜、番茄、生菜、西兰花等各类蔬菜,形成了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基地,游客可走进田间地头,体验采摘乐趣,感受农耕文化;景区内的蔬菜科普馆,通过图文、实物、互动体验等方式,介绍蔬菜种植知识、营养价值等,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配套的乡村民宿、农家餐馆,提供地道的农家菜,游客可品尝新鲜蔬菜制作的美食,感受乡村生活的惬意。

7. 微山湖湖滨景区(铜山段):位于铜山区利国镇、柳泉镇北部,紧邻微山湖,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是以湖滨风光、渔家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景区。景区内滨湖湿地植被繁茂,芦苇丛生,是鸟类栖息的天然乐园,每年春秋季有大量候鸟在此停歇,是观鸟摄影的好去处;湖滨步道沿湖而建,游客可漫步其间,欣赏微山湖烟波浩渺的湖景,感受湖滨的清新空气;利国古镇作为湖滨重要节点,保留了传统渔家风貌,渔家码头、老渔船与湖滨风光交融,游客可体验渔家生活,品尝湖鲜美食,感受微山湖独特的渔家文化。

五、古刹寺庙与道观

1. 茱萸寺:位于铜山区大洞山风景区内,始建于唐代,原名“净因寺”,后因寺内种植大量茱萸树而更名,是苏北地区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寺庙依山而建,遵循唐代佛教寺院规制,中轴线依次分布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体建筑,两侧辅以钟楼、鼓楼、禅房、斋堂等附属设施。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坐像高约12米,工艺精湛,造型庄严;天王殿内供奉四大天王与弥勒佛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寺庙内保存有唐代古碑、宋代经幢等文物,记载了其历史沿革与修缮情况;寺外山林环绕,古木参天,环境清幽,每年重阳节,寺内茱萸飘香,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登高祈福,感受佛教文化与自然生态的融合。

2. 楚王山千佛洞:位于铜山区大彭镇楚王山西南麓,始建于北魏时期,是徐州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遗址。洞窟依山凿建,分为主洞与配洞,主洞深约10米,洞内岩壁上雕刻着千余尊佛像,佛像高约10-30厘米,造型各异,神态安详,涵盖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罗汉等多种形象,雕刻工艺精湛,是北方早期石窟造像的代表作之一。配洞内还雕刻有佛教故事浮雕,线条流畅,题材丰富,展现了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风格。千佛洞历经千年风雨,部分造像虽有损毁,但仍保留了大量完整遗存,是研究北魏佛教文化与石窟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礼佛祈福、文化探秘的重要场所。

3. 玉皇宫:位于铜山区三堡街道,始建于明代,是苏北地区规模较大的道观之一。道观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中轴线依次分布山门、灵官殿、三清殿、玉皇殿等主体建筑,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保留了明清道教建筑的特色。核心建筑玉皇殿为重檐歇山式结构,屋顶覆盖金黄色琉璃瓦,形制规整,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左右分列四大天师、二十八星宿等神像,神态庄严,栩栩如生。三清殿供奉三清道祖,塑像古朴庄重,殿内悬挂多块明清时期的匾额与楹联,蕴含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观内保存有明代古井、古碑等文物,环境清幽,香火常年旺盛,定期举办道教法会与传统民俗活动,是区域内道教文化传播与信众活动的重要场所。

4. 宝莲寺分寺:坐落于铜山区新区街道,是宝莲寺的分支寺院,始建于清代,后经重建扩建形成如今规模。寺庙采用传统佛教寺院规制,中轴线依次分布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等主体建筑,两侧辅以钟楼、鼓楼、禅房、斋堂等。大雄宝殿供奉三世佛塑像,工艺精湛,造型庄严;天王殿内四大天王与弥勒佛塑像神态各异,形象生动。寺庙内保存有清代古碑数块,记载了寺庙的历史沿革与修缮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寺内环境清幽,林木葱郁,香火旺盛,定期举办佛教法会、公益讲座等活动,是城区内感受佛教文化、静心祈福的好去处。

六、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一)民俗风情

铜山区作为徐州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这些习俗融合南北特色,延续千年,成为区域文化的鲜活载体,展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智慧与文化传承。

庙会是铜山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其中以茱萸寺庙会、玉皇宫庙会、楚王山庙会最为热闹。庙会多在农历正月、三月、九月等传统节日举办,为期3-5天,辐射周边乡镇与邻近省市,是集祈福祭拜、物资交流、民间艺术展示于一体的民俗盛会。庙会上,宗教祭祀仪式庄重肃穆,信众焚香祈福,祈求平安顺遂;徐州梆子、柳琴戏等传统戏曲轮番上演,艺人身着传统戏服,唱腔高亢婉转,动作刚劲有力,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民间艺人现场展演剪纸、面塑、糖画、捏泥人等手工技艺,一把剪刀、一团面泥在艺人手中变幻出花鸟鱼虫、历史人物,吸引孩童驻足围观;各类小吃摊、手工艺品摊沿街摆放,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糖球、油炸馓子、手工挂面等传统小吃香气扑鼻,构成了热闹非凡的民俗图景。

婚嫁习俗方面,铜山区保留了诸多传统礼仪,流程完整且寓意吉祥。男方提亲需携带烟酒茶糖、糕点等礼品,双方家长见面“议亲”,商定婚期与聘礼、嫁妆标准。男方准备的“聘礼”包括礼金、首饰、衣物等,女方筹备的“嫁妆”多为被褥、家具、家电等生活用品,部分乡镇还保留着“送嫁妆”的仪式,嫁妆队伍沿街而行,场面热闹。迎娶当天,新郎带领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途中有“拦门酒”“猜灯谜”“找鞋”等互动环节,增添喜庆氛围;新娘出门时要跨火盆、踩米袋,寓意“驱邪避灾”“子孙绵延”;婚礼现场,拜天地、敬父母、夫妻对拜等仪式必不可少,亲友邻里齐聚一堂,举杯祝福,场面温馨热闹。如今,婚嫁习俗虽有所简化,但核心礼仪依然保留,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传统节庆习俗丰富多样。春节期间,全家团聚贴春联、守岁、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除夕夜包饺子时,部分家庭会在饺子中包入硬币、红枣,寓意财运亨通、甜甜蜜蜜。元宵节,市民前往庙会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花灯造型多样,有传统宫灯、生肖灯,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创意灯组。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草、佩香囊,艾草与香囊用以驱蚊虫、避邪气,香囊多为手工缝制,绣有花鸟图案;吃粽子是核心习俗,铜山人偏爱咸粽,馅料以猪肉、糯米、红豆为主,部分乡镇还保留着“赛龙舟”的习俗,热闹非凡。中秋节,家人围坐赏月、品尝月饼,月饼以苏式、广式为主,口味多样,同时食用石榴、葡萄等水果,寓意团圆美满。

民间艺术方面,徐州梆子、柳琴戏在铜山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徐州梆子唱腔高亢激昂,表演粗犷豪放,多演绎《穆桂英挂帅》《杨家将》等历史题材故事,极具感染力;柳琴戏语言通俗易懂,唱腔婉转悠扬,贴近生活,常用徐州方言演唱,多反映民间生活场景,如《喝面叶》《小秃闹房》等剧目,深受市民喜爱。此外,苏北琴书、快板、评书等说唱艺术也常在庙会、集市表演,艺人手持乐器,说唱结合,内容风趣幽默,为群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传承了民间文化精髓。铜山剪纸、面塑等民间手工艺,造型精美,题材丰富,既实用又具观赏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色美食

铜山区的美食继承了徐州饮食咸鲜醇厚、扎实实惠的特点,融合南北风味,既有北方面食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菜肴的细腻入味,多款特色美食成为当地名片,承载着市民的味觉记忆。

1. 铜山羊肉汤:铜山经典美食,尤以利国镇、柳泉镇的羊肉汤最为知名。选用本地散养山羊,羊肉、羊骨一同放入大锅,加入姜片、葱段、白芷等调料,慢火熬煮数小时,直至汤汁呈奶白色,羊肉软烂。食用时,将羊肉切片,舀入滚烫的羊汤,撒上香菜、蒜苗,调入胡椒粉、盐等调料,汤色奶白,味道鲜香浓郁,羊肉鲜嫩无腥,暖心暖胃,是冬季必备的美食,搭配烙馍、烧饼食用,口感更佳。

2. 地锅鸡:徐州经典名菜,也是铜山区宴席与日常饮食中的常客。选用散养土鸡切块,用葱姜爆香,加入料酒、酱油、八角、桂皮等调料翻炒,加水焖煮至半熟时,在铁锅边缘贴上玉米饼或小麦饼,小火慢炖至鸡肉软烂、饼子熟透。鸡肉入味鲜香,玉米饼吸收汤汁后外酥里嫩,咸香可口,兼具主食与菜肴功能,是铜山人待客的招牌菜。

3. 把子肉:铜山区街头巷尾常见的特色菜肴。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块,焯水后加入酱油、冰糖、八角、香叶等调料,小火慢炖1-2小时至酥烂。成品色泽红亮,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咸甜适中,汤汁浓郁,常搭配米饭食用,是上班族与学生党的便捷选择,也是铜山人记忆中的家常味道。

4. 烙馍卷馓子:徐州传统面食组合,在铜山区流传甚广。烙馍以面粉加水和成面团,醒发后揪成小剂子,擀成薄如纸张的圆饼,放入鏊子上烙熟,口感筋道,略带麦香;馓子以面粉、食用油、盐等为原料,搓成细条,盘绕成圈后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食用时,将馓子掰成小段,卷入烙馍中,可加入咸菜、酱豆、大葱等配料,外软内脆,咸香酥脆,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5. 吕梁湖鲜宴:以吕梁湖、悬水湖的鲜鱼、虾、蟹等水产为原料制作的特色宴席。湖中水产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可清蒸、红烧、白煮,做法简单却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本味。清蒸鲈鱼肉质细嫩,味道清甜;红烧鲤鱼色泽红亮,汤汁浓郁;盐水河虾肉质紧实,鲜香味美,搭配当地种植的新鲜蔬菜,构成了清新爽口、营养丰富的湖鲜盛宴,是吕梁风景区周边的特色美食。

6. 棠张蔬菜宴:依托棠张镇万亩蔬菜基地的新鲜蔬菜制作的特色宴席。选用黄瓜、番茄、生菜、西兰花、秋葵等各类蔬菜,采用凉拌、清炒、清蒸等做法,最大程度保留蔬菜的营养与口感。凉拌黄瓜清爽可口,清炒西兰花脆嫩鲜香,蔬菜丸子外酥里嫩,搭配杂粮主食,健康美味,是感受田园风味的绝佳选择。

7. 小儿酥糖:传统糕点,也是铜山区特色礼品之一。以芝麻、麦芽糖、花生等为原料,经熬糖、搅拌、压制、切块等多道工序制成,制作工艺精细。成品色泽金黄,口感酥脆香甜,入口即化,不粘牙、不腻口,老少皆宜,承载着铜山人童年的甜蜜记忆,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8. 辣汤:徐州传统早餐,在铜山区的早餐摊点随处可见。以猪骨、鸡架等为原料熬制高汤,加入面筋、海带丝、豆腐皮、花生米、鸡蛋花等食材,再调入胡椒粉、盐、酱油等调料,煮至沸腾即可。辣汤色泽红润,味道鲜香麻辣,香气浓郁,搭配油条、烙馍食用,口感丰富,是铜山人开启一天生活的经典搭配。

9. 炸耦合:铜山区传统家常菜,也是宴席上的常见菜肴。以猪肉、韭菜、粉条等为馅料,加入盐、酱油、味精等调料拌匀;用面粉、鸡蛋、水调成面糊,将两片藕片中间夹入馅料,裹上面糊后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炸耦合外酥里嫩,藕片的清香与馅料的鲜香相互融合,咸香可口,深受市民喜爱。

10. 利国狗肉:铜山区利国镇特色美食,历史悠久。选用本地散养土狗,宰杀后清洗干净,加入八角、桂皮、香叶、花椒等多种香料,慢火焖煮数小时至肉质软烂。成品色泽红亮,味道鲜香浓郁,肉质紧实有嚼劲,不腥不腻,是利国镇的招牌美食,也是徐州狗肉菜肴的代表之一,常作为宴席上的硬菜。

七、旅游指南攻略

(一)交通

1. 外部交通:高铁选徐州东站,换乘地铁1号线至铜山万达站,再转公交或打车前往各景点;徐州站距铜山城区较近,出站后乘公交或打车20分钟内可达铜山街道、新区街道等核心区域;观音机场乘机场大巴至市区,转地铁或公交前往。

2. 市内交通:地铁1号线覆盖铜山城区核心区域;公交多线路可达主要景点,支持交通卡或手机支付;前往吕梁风景区、汉王景区等郊区景点,可选择旅游专线或自驾,路况良好。

(二)住宿

1. 核心区域:优先选铜山街道、新区街道周边,临近商业中心与地铁口,交通便利,配套完善。

2. 景区周边:吕梁风景区、汉王景区、龟山景区附近有特色民宿与度假酒店,环境清幽,方便游览。

3. 性价比之选:各镇区中心连锁住宿密集,价格亲民,适合前往乡镇景点的游客入住。

(三)注意事项

1. 参观汉墓、古遗址时,遵守景区规定,不触摸文物、不攀爬古建筑,保护历史遗存。

2. 品尝湖鲜、羊肉等美食时,选择正规餐馆或口碑良好的店铺,确保饮食安全。

3. 春季赏花、夏季游湖注意防晒,秋季登山备好舒适鞋履,冬季前往山区景点注意保暖防滑。

4. 庙会期间人员密集,保管好个人财物,遵守现场秩序。

5. 郊区景点多沿湖或依山分布,部分路段蜿蜒,自驾需谨慎驾驶;景区周边停车位有限,建议错峰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