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 第131章 风雨同舟,共筑希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1章 风雨同舟,共筑希望

清晨五点,天还黑着,我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周公益组织负责人的信息:

【紧急汇报:首批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中,有超过三成来自富裕家庭。】

我盯着这条消息看了很久,手指停在屏幕上,迟迟没有回复。

窗外的城市依旧沉睡,只有远处零星的灯光和偶尔呼啸而过的出租车划破夜的寂静。

我脑海里迅速浮现出昨晚会议上的种种讨论,那些关于透明追踪、信任重建、社会监督的规划,如今被这则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

我翻身起床,披上外套,走到客厅,打开电脑,调出昨天的统计数据。

果然,志愿报名表中的家庭背景一栏,明显存在失衡现象——助学计划本应优先帮扶困难学生,但现实却是许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挡在了门外。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误判”,而是系统性漏洞带来的后果。

我拨通了周公益组织负责人的电话。

“林先生,我已经联系了几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他们反馈说……部分院系确实存在推荐机制偏向成绩优异、表现积极的学生。”她的语气有些无奈,“这些学生条件不错,但能力强。”

“我们不是选精英。”我打断她,“我们要的是机会公平。”

挂断电话后,我坐在窗前,看着天边一点点泛白,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初步想法。

时间紧迫,必须立刻行动。

九点整,我站在了城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前。

这里不是什么名校,但却是许多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起点。

我提前联系了校方,说明来意后,院长亲自接待了我。

“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城市低收入家庭。”院长一边带我参观一边介绍,“但他们不缺能力,只是缺机会。”

“所以我想增设一个‘助学志愿服务岗位’。”我拿出笔记本,上面已经写好了初步方案,“每名入选的学生将担任公益导师助理,协助项目执行,并获得一定生活补贴。”

院长听后沉默片刻,然后郑重地点头:“这个事,我们全力配合。”

十一点,学校礼堂内座无虚席。

“青年志愿者成长计划”的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

孙受助代表作为新生志愿者登台发言,她是最早接受我资助的学生之一,如今已顺利考入大学。

“曾经是别人拉我一把,现在我也想成为那双手。”她哽咽着说出这句话时,全场掌声雷动。

那一刻,我站在后台,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心里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

这些孩子不是为了荣誉而来,他们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愿意为别人点亮一盏灯。

活动结束后,我和周负责人再次碰头,确认接下来几所高校也将跟进设立助学岗位。

我们甚至考虑引入“经济困难认证”机制,与教育部门联动,确保资源真正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这一切都在快速推进

中午十二点半,赵慈善家给我打电话。

“下午两点,我带你去看看一个新项目。”他说得简短,语气却带着一丝意味深长。

我没有多问,只回了一句:“好。”

挂掉电话后,我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这座城市在阳光下的轮廓。

风暴尚未过去,但它来了,我就得迎上去。

我不能让善意变成一场表演,更不能让它沦为某些人谋利的工具。

风还在吹,阳光渐渐温暖起来。

下午两点,阳光透过未完工的玻璃幕墙洒在地面上,我跟着赵慈善家走进了一座刚刚打地基的工地。

空气中还残留着水泥的味道,脚下的土地尚未硬化,每一步都踩得有些深浅不一。

“这就是我要带你来看的地方。”赵慈善家站在一块高地上,指着前方一片空地说,“社区儿童服务中心,预计明年年中建成。”

我点了点头,目光却已经被旁边的设计草图吸引住了。

图纸上标示的设施虽然齐全,但明显缺乏针对特殊群体的考虑——比如没有轮椅坡道、无障碍厕所,也没有为视障或听障儿童设计的互动空间。

“赵叔,这个项目我能投资吗?”我几乎是脱口而出。

他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这不是问多余的问题么?你是真心想做点事的人,我当然欢迎。”

我没有犹豫,立刻拨通了助理的电话,追加了一笔预算,并明确要求设计团队重新规划,必须加入无障碍设施和残障儿童专属区域。

“不只是装个坡道那么简单。”我在现场对设计师说,“我们要的是真正的包容,不是形式上的‘照顾’。”

设计师点头记录,眼里多了一丝敬意。

两个小时后,我们离开了工地。

走在回去的路上,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刚才那些孩子们的笑脸——那些可能因为身体原因被忽略的孩子们,现在有了属于他们的角落。

夜幕降临,城市灯火渐次亮起。

我坐在家中书房里,打开电脑,登录了我的自媒体账号。

今晚,我想做一件事——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公益中来。

我在主页发布了新动态:

【林致远发起】#我的公益梦想 征集活动!

无论你是一个学生、上班族、创业者还是自由职业者,只要你有一个关于公益的创意,请告诉我!

优秀提案将有机会获得启动资金支持与专业孵化指导!

——让善意不再遥远,从一个想法开始。

发完这条动态后,我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

没过多久,手机就开始震动起来。

评论区像潮水般涌进来的留言让我几乎应接不暇。

有大学生提出“旧衣再生计划”,有人建议“乡村盲童语音图书馆”,还有人策划了“流浪动物互助社区”……

我一页页翻看,嘴角不知不觉扬了起来。

这才是真正的希望啊。

可就在午夜前后,我无意间刷到几个陌生的社交账号页面。

它们的头像统一是爱心图案,昵称也整齐划一:微善挑战2.0、每日一善plus、温暖打卡日历……

标题相似,内容雷同,甚至连文案风格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更奇怪的是,这些账号下已经有大量用户跟风打卡,上传所谓的“公益日常”。

我眯起眼,一条条点开查看。

不对劲。

太不对劲了。

照片模糊,场景重复,甚至有些人连衣服都没换就换了背景。

某些所谓“帮助孤寡老人”的帖子,居然用的是网上公开素材图。

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

这不只是模仿。

这是虚假打卡,是打着公益旗号收割流量的行为。

但我没有立刻揭穿。

我只是默默地截图保存。

风还没停。

风暴还在酝酿。

而我知道,这场仗,比想象中还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