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检测间的灯光在凌晨四点显得格外惨白,显微拉曼仪的显示屏上,两条波形曲线几乎完全重合。我盯着那不到0.7%的误差值,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证物袋边缘。碳硅比例一致,导电润滑剂成分匹配,这不是巧合。

小张还站在门口,手里捏着刚打印的温控日志,眉头没松开过。他看了眼我手里的样本,又看了看白板上那行被潦草写下的“K-07项目——临时中继节点测试”,声音压低:“这东西……不该出现在这里。”

我没有回答,只是把手机里的笔迹照片调出来,放大到最大。那个“试”字末尾的钩角像一把弯刀,锐利而突兀。公告栏上贴着本周值班表,墨迹未干的通知纸边微微翘起,我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签名——王某,技术科夜班排期表第三列,连续三周,凌晨三点十七分到岗。

“帮我调一下近三个月所有夜间登录记录。”我说,声音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冷静,“尤其是这个时间点前后十分钟的操作日志。”

小张迟疑了一秒,“你确定?这得走审批流程。”

“就说排查系统误报。”我将证物袋放进内袋,拉上外套拉链,“三次异常切换都没触发警报,总得有人给个说法。”

他没再问,转身去操作终端。我走到公告栏前,用手机拍下整张通知。光线斜照在纸面,签名下方有一道浅淡的涂改痕迹,像是用修正液覆盖后重新填写的日期。原字迹已经模糊,但能看出是“17”开头的数字,后面被划掉了。

三点十七分。

这个时间像一根针,扎进整个事件的核心。入侵发生的时间、备用电源切换的瞬间、K-07唤醒周期的起点,全都精确落在这一刻。而王某,恰好每次都在线。

小张把数据导出来时,我正盯着排班表发呆。他递来一个U盘,语气复杂:“只有基础字段,没权限看操作内容。但……你注意看登录Ip。”

我接过U盘,插入笔记本。登录记录一条条滚动,王某的账户在那三个异常夜都准时上线,Ip地址显示为实验室本地终端。可问题在于——那三天,监控里根本没人进出配电间。

除非,他根本不需要出现在画面里。

我把排班表、温控日志和登录时间做成三轨时间轴,叠加在屏幕上。三条红线,在凌晨3:17:00的位置严丝合缝地交汇。误差不到两秒。

这不是入侵,是预设。

我合上电脑,走向技术档案室。实验室的外包合同存档在电子系统里,权限等级不高,但需要理由才能调阅。我输入关键词“冷却系统维护”,系统跳出三家供应商,其中一家的名字让我停住了——恒源智科。

注册地:南区科技园b8栋,正是最近三起高科技盗窃案的发生地。

我点开合同附件,服务周期从去年开始,涵盖服务器散热、电力冗余和应急响应模块。项目联系人一栏写着姓名和电话。我下意识摸出手机,翻到通话记录。

三天前,实验室值班室接到一通未登记事由的来电,时长17秒。号码尾号和合同上的联系人一致。

我盯着屏幕,呼吸放轻。

这家公司的名字从未出现在任何官方备案中,也没有公开的技术专利。但它承接了至少五项政府安防子项目,全部通过第三方中介签约。更奇怪的是,它的法人代表在过去两年更换了四次,每次都在项目结束后一个月内完成注销。

这不像是一家正常运营的企业。

我把所有信息整合成一份简报,附上光谱分析图、电源箱刮擦痕迹照片和时间轴对比图。打印时,打印机发出轻微的卡纸声,我抽出那张略有褶皱的纸,看到“恒源智科”四个字印得有些模糊,像被水浸过。

回到办公室,我将材料整理成册。窗外天色微亮,城市刚刚苏醒。我拨通专案组组长的内线,请求召开紧急研判会。

会议室里,几位同事陆续到场。有人打了个哈欠,瞥了眼我手中的文件夹:“又熬夜了?”

“有新发现。”我把投影打开,第一张图是那颗银灰色微粒的成分分析,“这是在配电间散热槽内提取的导电润滑剂,与K-07起爆器残件中的材料同源。”

“所以呢?”老陈靠在椅背上,“一个润滑剂能说明什么?”

我没有反驳,直接切到第二张图:三次备用电源异常切换的时间记录。

“每次断电0.8秒,发生在凌晨3点17分。期间摄像头信号中断,服务器被远程清空数据。而在这三个夜晚,工程师王某均在岗值班,登录系统,Ip地址为本地终端。”

有人皱眉:“内部人员?”

“还不止。”我调出第三张图——时间轴叠加,“K-07桥接程序的唤醒周期,正好是12小时一次,每次持续0.8秒。攻击者利用的就是这个窗口。”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你说他是配合外部攻击?”老陈语气仍带着怀疑,“可监控没拍到他进出配电间。”

“因为他不需要进去。”我指向第四张图,“电源切换是自动的。只要提前植入指令,就能制造断电盲区。而能掌握这套时序的人,只有长期接触系统运行逻辑的内部人员。”

有人低声说了句:“也可能是巧合。”

我打开最后一张图:恒源智科的工商信息与盗窃案现场地图的叠加。“这家公司负责实验室冷却系统维护,同时出现在所有盗窃案所在的科技园区。它的项目联系人,三天前曾拨打值班室电话,通话17秒——刚好够传递一条加密指令。”

空气凝滞了几秒。

组长终于开口:“你怀疑这家公司,利用内部人员做跳板,实施定向数据窃取?”

“不是怀疑。”我说,“是已经形成了技术闭环。物理痕迹、数字行为、时间逻辑、企业关联,全部指向同一个方向——这不是黑客攻击,是预谋已久的系统性渗透。”

会议室陷入沉默。

片刻后,组长点头:“启动背景深挖程序,技术科配合调取恒源智科全部合作项目清单。”

我收起笔记本,正准备离开,余光瞥见会议室角落的复印机。那份简报的副本正被自动扫描,传输进度条已走到85%。

我停下脚步。

复印机右下角贴着一张小标签:网络模式——公共中转。

屏幕下方,Ip日志一闪而过,目标地址是一串匿名跳转服务器,归属地无法追踪。

我站在原地,没有出声。

文件还在继续上传。

最后一张纸从出纸口滑出,边缘微微卷曲,墨迹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