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重生农家老太,爆改不孝儿孙 >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漂亮小英俊小可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漂亮小英俊小可爱

牛儿饱饱,驴儿饱饱,老人大肚婆和孩子也饱饱,袁氏和王氏啃着包子跟在最后,看向彼此时,眼神中是同样的庆幸——还好有你陪我。

李柏松牵着母牛,小牛跟在母牛身后,二蛋儿手里挥着小棍子跟在小牛身后转圈,不时冲到前头去路边扯上一把草回来喂给小牛。

已经吃得很饱的小牛头扭到另一边,二蛋儿举着草跟着转,“吃呀,你快吃呀,新鲜的。”

小牛再扭头,默默加快了脚步跟紧母牛。

在二蛋儿的不懈努力下,小牛勉为其难吃了一口。

二蛋儿高兴了,“小英俊你真乖。”

是的,孩子们和李柏松一起已经给牛和驴都起了名字。

大牛就叫大漂亮,小牛就叫小英俊。

小毛驴叫小可爱。

这会大丫带着四丫就骑在了小可爱背上。

四丫可开心了。

二丫和三丫排在了第二组。

二蛋儿不想骑驴,他想骑牛,但奶奶说,牛和他还不熟,还不能骑,等他们熟悉起来再让他骑。

所以二蛋儿才一路热情的给小牛喂草,就是希望能尽快和小牛熟悉起来。

小牛:“……”真的谢谢。

二蛋儿到底在进村前骑上了驴,神气活现,笑成了个小傻子。

莲塘村都沸腾了。

老李家女人孩子牵了三头牲口回来,三头,三头啊!

老天爷,就说老李家挣大钱,那些不相信的人,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吧。

假装说酸话不相信的人:“……”

其实没有不相信,就是纯酸。

而现在是酸也不敢酸了,就怕传到老李家人耳朵中。

那个什么潘邋遢原来认识县令,而潘邋遢在老李家住了一段时间,和老李家人好得穿一条裤子似的。

四舍五入,不就等于老李家人认识县令大人。

难怪县令大人只在老李家田里干活,不敢惹,不敢惹一点。

“柏松,这是你们家买的牛和驴啊?”有人抱着最后一丝侥幸问。

李柏松笑着点点头。

“嘶!”

有人飞奔去老李家报信,这个时候再不讨好人,什么时候再去讨好?

“柏顺伯,你娘买牛和驴回来啦!”

还有人跑到更远的田里扯着嗓子喊,“柏良叔,柏泰叔,你们家买牛和驴啦,三头!三头咧!”

李柏顺这一天就躲在家里洗衣做饭,都顾不上身上还穿着围裙,趿拉着鞋子就往外跑,等三兄弟带着大蛋儿前前后后跑到村口时,秦芳慈一行人被围在中间,驴叫牛叫,和驴背上扯着嗓子喊让让的

三兄弟对视上,大蛋儿已经如鱼入水般丝滑的游进了人群里。

“让让,让让。”快让他也骑一骑毛驴啊!

三兄弟跟着上前,把人挤开,“别挤别挤,当心牛毛了驴毛啦踢人!”

也有村民跟着把人拨开让出一条通道来,李柏松才要牵着牛往前走,李柏顺眼疾手快拉住牛绳,“小弟,我来,我来,这事哪是读书人能做的,别叫牛绳勒到了你的手。”

李柏松:“……”

李老二跟着去牵毛驴,顺便把闹腾的大蛋儿一起抱上了驴背,“哎哟哎哟,你们可慢些,爹给你们牵驴,爹给你们牵。”

李老三背着三蛋儿上前接过了王氏肩膀上的担子。

王氏笑着拒绝,“不重。”

“不重也我来,你歇一会。”李老三挑着担子走在前头,王氏抱着小闺女,乐成了大呲花跟在后头。

村民们一路热热慢慢跟着把老李家人送回去,看着驴和牛都进了院,还舍不得走。

“李婶儿,你们家还没牛棚驴棚吧?要搭在哪你说,我们一会就给你搭起来。”

“对对对,我们马上就搭。”

黑猴子吆喝着几个年轻后生,拽上同龄的李柏松帮忙搭牲口棚。

“趁着大家伙都在,我有一个事和大家伙说一说。”

秦芳慈一开口,闹哄哄的人群慢慢安静下来,看向秦芳慈。

老村长在胡回的搀扶下,姗姗来迟。

“木根家的,你有啥话直接说就是,能帮忙的大家伙儿都会帮忙。”

老村长也好奇,想着是不是老李家要请人帮忙卤肉磨豆腐。

那石磨半夜就转,可看见小毛驴时,老村长又不确定了。

都买小毛驴了,应该不会雇人推磨了吧。

卖肉也行,反正带着大家伙赚钱就好。

他还想着这两天来一趟和木根家的说一说,有活儿也带一带村里人,村里人这几天最听话,肯定会好好干。

“我们家也做了一段时间豆腐了,你们也知道,多多少少也尝过味道,只要有豆子,豆腐一年四季都能做,都能往外卖。”

话都说到这,有人试探问:“李婶儿,你家豆腐一年四季都能做?你家豆子要往外买了吧?”

他还悄悄撒了两块地呢,要是收,家里的现在能卖一波,等夏收后又能卖一波,明年把荒地拾掇拾掇,多撒几亩地,中等地也种上两块。

最好的还得留着种麦子。

广益县这边稻和麦对半种,因而百姓们的饭食是面糊糊吃,糙米也吃,断粮的时候能填肚子的都吃。

跟自家利益有关,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收,你们家里有豆子的,好的都拿来,我家都收,现在外头两文一斤豆,我们也就按照这个价来。”

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有的人家过了冬就没多少粮了,开了春就一直挖野菜吃,吃到新粮下来就又熬过了一年,也是如此,豆这段时间才能卖上两文一斤。

等到秋收那会刚收上来的豆一文两斤三斤都有人卖,不是特别缺钱的人家也不愿意卖,还不如放家里等熬不住的时候拿出来煮成豆饭吃。

“哇,我家只有三斤多了,早知道前几天就多挖点野菜不煮豆饭了。”

一碗下去两文钱,真吃得人心疼。

有人欢喜有人愁。

秦芳慈笑着看向老村长,“老大哥,收豆这事我想请你来帮忙做大管事。”

“啥?”人群太吵,老村长耳朵太聋,一时没听清秦芳慈说得什么。

胡回却是眼睛一亮,凑近他爹耳朵边重复了秦芳慈的话。

老村长乐起来,直摆手,“哎哟,你别开玩笑,买几斤豆子还要个收豆大管事,说出去都够人笑掉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