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会后,李勇一家人,又拽着方以智四人组躲进书房,铜炉上的普洱咕嘟冒着泡,他搓着手笑道:\"以智,咱今儿琢磨点‘杀人不见血’的买卖!\"见众人瞪圆眼睛,他神秘兮兮压低声音:\"办报纸!\"
沈佩玉噗嗤笑出声:\"您这是要当说书先生?\"李勇一摆手:\"非也非也!\"他掰着手指头数落,\"咱要办份周报,就叫《民生周报》!\"说着掏出炭笔在宣纸上画圈,\"表面卖的是市井八卦、田亩行情,暗里头——\"笔尖突然一顿,\"夹带咱的‘私货’!\"
方以智扶了扶圆框眼镜:\"会长,您说的可是升级版《内部参考》?\"李勇摇头晃脑:\"非也!《内部参考》是给咱同志会精英看的,这《民生周报》得让贩夫走卒都抢着买!\"他掰开揉碎道:\"借着金山的情报网,新闻板块第一时间扒拉辽西战场战况、山东叛乱内幕——当然,得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赵礼突然举手:\"科技板块好办!咱科学院新研制的‘新设备’‘新产品’,全给它登出来!\"李勇一拍大腿:\"对喽!让江南那些土财主看见商机,砸银子投资工业!\"他转头冲沈星奕挤眼睛,\"时政板块可得狠劲儿——\"笔尖在纸上划拉,\"揭露陕西官府为啥镇压起义?因为富户不纳税!官员为啥贪墨?因为官场全靠人情!\"
\"商业板块更妙!\"沈佩玉抿嘴一笑,\"咱把南洋香料行情、江南丝绸订单都登上去——\"他比划着,\"让地主知道,种地不如开作坊,收租不如跑海贸!\"陈子龙突然插嘴:\"那法务板块?\"李勇神秘一笑:\"专揭大明律的漏洞!比如‘百姓告官先打三十大板’这种扯淡规矩,咱就写‘为何青天大老爷总偏向有钱人?’\"
方以智推了推眼镜:\"连载故事呢?\"李勇咧嘴乐:\"请说书先生把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改改,掺点‘包青天智斗贪官’的段子——\"他压低声音,\"最后让主角掏出咱的《大明新律》草案,说‘这才是治国正道!’\"
\"地方板块最妙!\"汤青雨突然拍桌,\"各省印刷时添点本地新闻——比如苏州丝绸涨价、松江棉布滞销——\"她眨眨眼,\"老百姓准抢着买!\"
方以智叹了一口气:“我最佩服会长的生意手段,用报纸广告来创收,如果发行量大的话,说不一定,不仅不贴钱,还能倒过来赚钱!”
李勇望着宣纸上的\"民生周报\"四个大字,忽然笑道:\"这报纸啊,得贴本发行!\"众人惊呼,他摆摆手:\"先亏三年,等老百姓都信了咱的理儿——\"笔尖突然一顿,\"等朝廷要和咱翻脸时,咱的‘私货’早随着报纸渗进骨头缝里了!\"
沈佩玉翻了个白眼:\"您这是要温水煮青蛙?\"李勇叼着草根笑:\"煮啥青蛙?咱这是给大明喂补药!\"他指着窗外飘过的炊烟,\"等老百姓都琢磨着开作坊、告贪官、读新律——\"突然拍案而起,\"这天下,还怕不变天?\"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民生周报》的草图上,那八个烫金大字仿佛已烙进大明的血脉里——新闻为刃,科技为火,商业为舟,法务为秤,终将煮出一锅属于百姓的\"太平羹\"。
后面事实证明了,民生周报不仅没让金山贴钱,还真的成了一门生意,虽然有很多人也办了报纸,但是在新闻、时政、科技和商业等几个关键板块上真的无法与民生周报竞争,全部被形容为小报。
《民生周报》头版刊登着辽西大捷的新闻时,李勇正笑着把账本摔在桌上:\"诸位瞧瞧!这‘赔钱买卖’赚翻了!\"账簿上朱砂笔标红的数字刺得众人眼睛发亮——周报发行一个月,广告收入竟比金山印刷厂月利润还高两成!
\"那些小报也配叫报纸?\"沈佩玉抖了抖手里的《花巷趣闻》,\"人家《民生周报》的时政版块,连户部尚书偷税漏税都敢登!\"宋应星插嘴:\"科技版块更绝,咱新研制的防水油布一登报,江南布商连夜组团来订货!\"刘怀德抱着算盘哼哼:\"商业版块的海运行情,让我多赚了三万两!\"
原来这\"贴本发行\"的阳谋早有后手——借着金山卫遍布全国的情报网,《民生周报》的新闻比官府邸报快三日,时政评论揭穿贪腐比御史台还狠,科技板块的新发明刚出炉就见报,商业机会更是独家首发。那些跟风办报的\"小报童\"们,要么抄袭被诉,要么内容空洞,全被百姓骂作\"厕所读物\"。
借着修订《大明新宪》的东风,李勇在崇祯四年十二月初十,议事厅做了重大的决策:\"成立政法大学!专教咱金山的新规矩!\"汤青雨(教育部长)趁机递上申请:\"我亲爱的李大人,九所大学一块儿办了吧!\"他展开宣纸,上海滩的版图上赫然标着九颗明珠——会计学院、工业大学、政法大学、国防大学、交通大学、科技大学、警察学院、建筑学院、医科大学。
\"好家伙!\"沈佩玉瞪圆眼睛,\"您们这是要把上海变成学霸窝?\"李勇叼着香烟,得意的一笑:\"咱现在银子多得能铺路!\"他指着名单逐个点将:\"会计学院教商人算账不坑人,工业大学造机器比荷兰人还利索,政法大学专治贪官污吏......\"突然提高声音,\"国防大学得先教怎么用新武器教敌人做人.......\"
沈佩玉叹了一口气:\"亲爱的,这九所大学同时开建......\"话没说完就被宋应星打断:\"蒸汽机能日夜不停地造水泥!\"王五更实在:\"咱大冶制铁加大产量,保证一年内让教室飘墨香!\"
汤青雨突然又掏出一个公文包:\"等等!教育得从娃娃抓起!\"她掏出红头文件:\"实控区全面推行六年制义务教育——三年蒙学认字算数,三年中学学手艺理政!\"见众人愣神,他咧嘴一笑:\"每顿早午饭管饱!\"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管饭?\"宋应星掰着手指头算,\"那帮穷苦人家准把娃往学堂里塞!\"沈佩玉补刀:\"我赌九成五的入学率!\"李勇大手一挥:\"学童早餐供米粥咸菜,午餐给馒头咸鱼——只要不饿肚子,老子的学堂比戏园子还热闹!\"
次日,杭州、苏州和松江三地衙门口贴出告示:\"不分男女,凡六岁至十二岁稚童,皆可入蒙学;十三至十五岁少年,皆可进中学。两餐管饱,书本免费!\"当第一缕晨光照进学堂,青石板路上已挤满背着布包的孩童——有佃户家的泥腿子,有商贩家的机灵鬼,还有船工家的野丫头。先生们捧着新编的《算学启蒙》《格物初解》直皱眉:\"总兵大人这是要给大明换茬儿读书种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