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
这个词在他齿间碾过,像嚼碎一块冰。五年不回来,五年不见她,五年把那些查到的肮脏东西烂在肚子里——换李桐从此清净。
值不值?
李桐被堵在巷子里、拿刀威胁李桐、割伤又打着“意外”剐蹭名号……这些玩意儿在法律眼里算什么?寻衅滋事?连轻伤都构不成的把戏,关几天就放出来,然后变本加厉。他崔琰能二十四小时守着她吗?
可手里的东西不一样。赵猛家背后那人的账本、洗钱的流水、甚至……那几段录音。真要掀出来,够一群人把牢底坐穿。但代价是什么?对方狗急跳墙,李桐第一个遭殃。他崔琰可以玩命,但她不行。
崔琰坐在书桌前,使劲的想整个事件,把各个环节串起来想,对自己有利的,不利的.......
赵猛家的软肋:
正在推进的项目,如 “幸福家园”,可能涉及更大利益输送,经不起深度调查;
家庭内部权力结构,母亲在发改委、舅舅在公安局,存在利益关联,一旦某一环被查,全盘皆危;
关键细节:老黄提到 “县二中塌楼埋了十七个孩子”,若该事件与赵猛家直接相关(如偷工减料、审批舞弊),即使证据不完整,也可能触发公众怒火,成为政敌攻击的把柄。
如果把查到的东西摆到明面上,赵猛家需要 “止损”,用最小代价换取崔琰 “暂时封口”;崔琰则需 “保底”,先确保李桐安全或阻止当前恶行,为后续调查争取时间。
非法取得的证据,如老黄,有些私闯工地获取的实物,虽不具备司法效力,但能引发舆论关注或上级调查;也够他们赵永坤家喝一壶的。
如海砂、螺栓仅指向工程质量问题,未直接关联赵猛家的贪腐或犯罪,需进一步链条才能形成完整指控;要成为闭环的证据链条,当前在手上的证据是不够的。
涉及更高层保护伞的证据,比如老黄提到的 “层层关系网”,递出可能遭反噬,需更隐蔽的博弈方式。
崔琰暗想:手握这些,能发挥出最大效应的就是,赵猛家明知证据若扩散可能 “撕开缺口”,即使当前无法定罪,也会忌惮 “舆论发酵→上级介入→拔出萝卜带出泥” 的连锁反应。对犯罪者而言,潜在风险比现有证据更致命。
也是证据的威慑价值大于法律价值
崔琰觉得证据虽不完整,但能精准戳中赵猛家的痛点:工程腐败与 “县二中废墟” 的死亡事件挂钩。
崔琰的“学生身份”具有道德优势,若鱼死网破,赵家可能要要背负舆论的谴责罪名。这也是崔琰不愿意的,自己陪上一身,可能都得不到想要的,不如索性先双方制衡,提出各自的条件,达成短暂的平衡。
赵猛家需要 “止损”,用最小代价换取崔琰 “暂时封口”;崔琰则需 “保底”,先确保李桐安全或阻止当前恶行,为后续调查争取时间。
如果把查到的东西摆到明面上,赵猛家需要 “止损”,用最小代价换取崔琰 “暂时封口”;崔琰则需 “保底”,先确保李桐安全或阻止当前恶行,为后续调查争取时间。
崔琰用达成平衡的时间在和老黄完善证据链条,待时机成熟重拳出击。
崔琰最担心的还是,仅以 “学生身份” 威胁,而赵猛家手握权力资源,显得崔琰 “螳臂当车”,妥协动机牵强。
崔琰要找他能找的外援,强化自己的优势,去市里参加完校刊评选和颁奖仪式。说认识几个市里的媒体记者前辈,如果自己出事,证据将会安全出现在媒体记者信箱。
要让对方觉得自己不是孤军奋战,敢对自己出手,就要承受后果带来的反噬。
同样,如果仅提出“停止威胁骚李桐”换取证据封存,显得代价太小,让赵猛家觉得你手上的证据是否真属实,让对手觉得你是“低性价”的。
因此除了书面的承诺,若未来李桐再遭威胁或李桐出一点意外,都会计算在赵猛家头上。崔琰私下还会录音。
让老黄借机重回永坤建工,哪怕当保安都可以,为后续卧底取证铺路,形成 “妥协中的博弈”。
崔琰要做到,不要让对方发现证据是来自老黄,赵猛清楚最近崔琰老是往网吧,而且最近县吧有“混凝土里的鱼”的帖子做掩护,完全可以说是“混凝土里的鱼”给的材料,删帖的行为赵家门清。
当下还要做的就是,将老黄铁盒里面的材料备份,保存好。同时也挑选两张,拍好照片,谈判的时候让对方看到自己手中,握有真实可靠的凭证,制衡对方。
这是 98 年永坤建工的混凝土配比单,还有赵永坤当年给质检站塞红包的凭证。
崔琰捏紧账本,发现泛黄的纸页上有红色批注:“海砂替换河砂,省成本 30 万,赵总批示‘可行’。” 落款日期正是塌楼前三个月。
这两张,足够让对方信服了。
最后还有一个人要考虑到,手段狠厉的赵猛舅舅。
崔琰将提前准备好的材料给对方看:“如果我出意外,不仅是李桐,学校老师、同学及媒体前辈,我提前写好的这两篇文章将出现在省论坛‘民生爆料’板块。标题我都想好了 ——《县城首富的发家史:从建材到保护伞》、《十七个孩子的死因,与教育局隔壁那栋豪华别墅》。”
崔琰的目的不是立刻引爆,而是让对方相信 “他有能力点燃引线”;双方都清楚矛盾未解决,只是暂时找不到更好的牌;
有了这种“脆弱的平衡”。
五年。足够那帮人以为他认怂,足够李桐高考、毕业、工作、足够她忘记县城里还有个叫崔琰的瘟神。而他呢?吞下这些证据,像吞一把刀片,每咽一口都是血锈味。
时间、需要时间、崔琰需要时间........
夜,冷雨。崔琰站在窗前,玻璃映出他紧绷的下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