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家村里发生的事,自然瞒不过裴青禾。
裴青禾揉了揉额头,将裴芷单独叫了过来:“裴燕怎么揍杨淮都无妨。他们定了亲,打是亲骂是爱,杨将军不会说什么。你揍杨虎做什么?”
裴芷也憋着一肚子闷气哪:“谁让杨虎总贼眉鼠眼地盯着我。上一回在广宁军,我就出手警告过他了。他不长记性,还敢缠着我,我当然得揍他。”
裴芷在裴家军里做着一营头目,麾下有一百女兵。论身手,裴芷在裴氏女子中也是排得上号的。裴家军日益壮大声名显赫,裴氏女子们腰杆比铁还硬,受不得半点闷气。
裴青禾看着气鼓鼓的堂妹,好气又好笑,伸手摸了摸裴芷的头:“好了,别怄气了。以后要是再动手,别打他头脸,好歹给杨将军留些面子。”
裴芷松口气,展颜一笑:“我都听将军的。”
杨虎被揍成这样,裴青禾只得留他们一行人在裴家村里过年。
杨淮自然乐意,杨虎顶着一张猪头脸,也呵呵笑个不停。
裴家村这里过了一个平和又热闹的新年。
渤海郡那边却没消停过。这一仗打了半年多,渤海军死伤惨痛,起义军死的人更多。
陶无敌不停在抢粮,顺便拉壮丁入伍。可怜被拉进起义军的百姓,连武器都没有,拿着木棍之类,被身后的长刀逼着去攻城。然后被城中射出的利箭收割性命,或是在搬运木梯冲往城门的路途中被射死。
渤海郡的城门下,尸骨累累。
渤海郡还能维持,附近的郡县却真正遭了战祸,骸骨遍野。
建安帝终于按捺不住,下旨召北地驻军勤王。
陶无敌麾下真正的主力精锐,战死了大半,围城一事也成了笑话。建安帝这道旨意,费了一番周折,到底还是传出了渤海郡。
首先响应的,是冀州的另两支军队。一支是长乐军,另一支是武邑军。
驻军原本兵力都在三四千到七八千不等。这两年天下大乱,各地驻军养兵自重,割据一方。长乐军兵力翻了一倍,有一万精兵。武邑军兵力弱一些,也有七八千人。
长乐军和武邑军一同出兵,各出动几千精兵,一个左侧一个右后方,一同攻打起义军。
这时候便能看出陶无敌的高明之处了。陶无敌的军营都设在县城里,有城门城墙。想偷袭难之又难。
长乐军武邑军一来,陶无敌直接封了城门。如此一来,攻守易形,起义军成了守城的一方。
渤海郡也终于停了战祸,得以喘一口气。渤海军战死的人太多,十户人家有四五户要挂白幡。这个新年,渤海郡哭声四起,满城涕泪。
建安帝心惊胆战,熬了半年多,日夜活在破城亡国的恐惧中。整个人瘦了一圈,眼圈都是黑的。
新年元日,建安帝在脸上敷了厚厚一层粉,勉强遮住了憔悴。
太庙在京城,被乔天王糟践得不轻。渤海郡这里,重新做了一堆祖宗牌位。建安帝领着群臣祭拜先祖,仪式草草结束。
张大将军父子两个,留在宫里,陪着建安帝一同用膳。
虽然张氏父子跋扈霸道,可这小半年里,也确实是张氏父子顶住了起义军,保住了渤海郡。
建安帝打起精神,亲自举杯敬张大将军:“这些时日,都靠舅舅撑着,渤海郡才能平安无事。朕敬舅舅一杯。”
张大将军打仗没有含糊,亲自上过几回城门,左臂上绑着绷带,右手稳稳地端着酒杯,也没起身,口中诚谢,仰头饮下美酒。
建安帝再敬表兄张允。
张允管着户部,每日操心军粮物资军费抚恤种种,累得脸上都开始有皱纹了。他端着酒杯,和建安帝碰了一碰,喝下后说道:“长乐军和武邑军一来,逆军就是秋后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不出一个月,必定会退兵。”
建安帝舒展眉头:“朕也盼着早些打完这一仗。”
张允目光一闪,笑着说道:“逆军退兵,皇上即将大婚,正是双喜临门。”顿了顿,又笑道:“妹妹等了三年,对皇上情深义重。皇上日后可得好好待我妹妹。否则,我这个大舅兄可是要为妹妹撑腰的。”
建安帝十分能忍,诚恳地应道:“静婉表妹温柔贞静,聪慧贤良,朕封她为皇后,永不负她。”
张允和张大将军对视一笑。
新年一过,张家便大肆操办起了嫁女一事。
一边是满城白幡百姓哀哭,一边是张氏门庭热络宾客如云,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也讽刺极了。
皇上大婚是大喜,张氏更不能怠慢,得准备双份贺礼。
孟六郎素来不管这些,操持贺礼自然是长兄孟大郎的事。庞丞相也准备了厚礼,送去了张家。
裴氏大宅里,李氏也为准备贺礼操碎了心。
当日离开裴家村的时候,倒是带了一些金银玉器。这一年里,陆陆续续地花用了出去。现在要送张家厚礼,还得给宫里送贺礼,简薄了不行,厚重了又没这个实力。
就在李氏一筹莫展之际,裴甲双眼放光地来禀报:“孙头目带人来了。”
李氏精神一振,立刻道:“快请孙头目进来。”
来的正是孙成。
孙成带着一营人在渤海郡附近打探军情战报,之前还想尽办法送信进城。如今逆军被围困,渤海郡封了半年多的城门,每日开一个时辰。孙成终于能领着人进城了。
“太夫人,”孙成左腿微跛,站立时丝毫看不出来:“我们将军派人送了五箱金银,还有一封信。”
信中寥寥数语,让李氏备足贺礼,从容应对时局。
李氏舒出一口气,笑着说道:“好好好!青禾思虑周全,我老婆子也不用操心了。”
“对了,皇上大婚,青禾有没有亲自备贺礼?”
孙成面不改色地应道:“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那就是没有了。
没有也罢!裴氏一体,送天子一份贺礼并不失礼。
二月初,建安帝大婚。张氏静婉红妆十里,风光出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