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这个数字,裴青禾松了口气:“辛苦时总管。”
时砚整日筹措钱粮,劳心费力,却从不表功,闻言笑道:“我不会领兵打仗,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裴青禾冲时砚灿然一笑;“裴家军里不缺会打仗的,缺的就是你这样能干的。你一个人,抵得上千军万马。”
时砚目中盛满笑意:“将军这般哄我,我得为将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裴青禾传令下去:“从今日起,裴家村每日最多接纳十个流民。如果是举家来投,家中有女子的优先。”
这样的世道,女子想安然活下去,殊为不易。
一旦这个消息传开,想来投奔裴家村的,就不会轻易卖妻卖女。女子多了,裴家村才会越来越安稳。
不过,凡事都会有意外。来投奔的流民,听闻这样的规定,竟有人半路拐了女子来,自称是家中妻女,意图蒙混进裴家村。
负责招纳流民的,都是裴家村里的老人,盘问得十分仔细。看着不对劲,立刻将这一户人家分开问询,问明情形后立刻去禀报裴青禾。
裴青禾冷笑一声:“自作聪明!将女子留下,这个聪明人也别放走,吊去村北树下,以儆效尤。”
这一日,又冒出一桩奇事。
竟有整个村子两百多口人,翻过几个山头,来到裴家村外求收容。
裴青禾亲自去了村外,就见两百多口跪倒一片。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个个拼力磕头哭诉。
领头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身量不高,面色黝黑,双手粗糙,一看就是老实本分的农夫模样。
农夫不知磕了多少个头,额上鲜血淋漓:“将军,我们是朱家村的人,我是村长,在家中行二。村子里的粮食都被军爷们抢走了。大家没了活路,求将军收容。”
裴青禾淡淡道:“裴家村每日只收容十人。你们一共两百多口,裴家村不能坏了规矩。如果想进村,就在村外等着。”
每天十人,两百多人,可以分二十多天慢慢进村。如今是春季,没有粮食,有野菜野果充饥,也能熬过去。
村长朱二立刻道:“我们愿意等。今日请将军先收下我们村中的年轻姑娘。”
朱二来之前特意打听过,知道裴家村收流民的规矩。男子未必肯要,女子却是来一个收容一个。
裴青禾看了朱二一眼,问了姓名,让人记在册子上。
十个女子很快被收容进村。
朱家村的其他人,在村外的草棚里住下。然后惊喜地发现,村子里每日都有人送馒头出来,不多,每天每人都能分一个。就算寻不到野菜野草,也不会被饿死。
然而,前来投奔裴家村的人实在太多了。草棚建得再多,也不够住。而且,也不可能都紧着朱家村的人。
朱二也是个有决断的,将村中所有女子都召集起来,先让她们报名。
有女子哭哭啼啼的舍不得丈夫儿子,也有人担心妻女进了村就抛下家人,还有人小声嘀咕,裴将军收了女子不肯收他们这些男人。
朱二道:“这世道,能活一个活一个。先让她们谋个活路。就算将军最后不要我们,也没什么可埋怨的。我们都是男人,有手有脚,进深山求活路就是。”
在朱二的坚持下,朱家村的所有女子都报了名,被接纳进村。
“朱家村共有七十多个女子。”裴燕裴芷提起朱家村,都是赞口不绝:“已经都进了裴家村。其余男子,我按着你的吩咐,暂时都没要。他们也没怨言,还是老老实实在草棚里住着等着。”
裴青禾笑着嗯一声:“这个村长朱二,有几分能耐,品性也不错。让他进村,观察一段时日,没什么问题就让他做头目。”
来投奔的流民中,陆续有聪明能干的人展露头角。裴青禾也不吝提携重用。能提刀打仗的是可用之才,会种田能管理流民的,同样是人才。
春耕已经结束,裴家村外的荒田都被开垦出来,裴青禾便令流民们继续往外开垦荒田。
整个燕郡都是她的地盘。她一声令下,都不必官衙出具地契,流民们便勤勤恳恳地开荒种田。
对流民们来说,没有匪徒流民,没有军队惊扰,没有苛捐杂税,不用担心妻女被抢走。每天都能安心耕田做事,这就是最好的生活了。
甚至都不用吃饱。在种出粮食之前,每天有一个馒头,就足以令流民们感恩戴德,奉裴青禾如神明。
四月初,广宁军和其余几支驻军赶到渤海郡。逆军攻城之势被阻,不得不再次退兵缩进军营。
乔天王见陶无敌久攻不下,颇为恼怒,派了五万兵增援。
司徒大将军在秦州站住脚跟,趁着京城兵力空虚,发兵攻打京城。乔天王大怒,亲自领兵抵挡宿卫军。
南方北方,一起被卷入战火。
四月末,裴乙领着几个人狼狈逃回了裴家村。
“……我们在关外买了五百多匹马,回来的时候,遭了埋伏。”受了重伤的裴乙,苍白着脸躺在床榻上,说话断断续续:“埋伏我们的,是辽西军的人。他们不但抢我们的马,还要杀了我们灭口。”
“展三爷他们,都被杀了。我挨了一刀,骑快马逃回来。”
“将军,一定要替我们报仇!”
裴乙说完这些,憋着的一口气就散了,闭上眼,再没醒来。
众人纷纷落泪。
裴燕怒不可遏,愤然拔刀:“我要领兵去辽西,杀了李狗贼!”
裴青禾也难得情绪外露,眼眶微红。五年前,她在流放幽州的路上,收容了两个流民。他们两人更名易姓,随她来昌平县,先是勤恳种田,然后提刀操练,一直忠心追随她。在她心中,裴家裴乙早已成了家人。
辽西军显然觊觎已久,在裴乙一行人必经的路上设下埋伏,抢马杀人。
血仇必须血偿。
“裴燕,你将刀收起来。眼下还不是主动出兵的时候。”
裴青禾慢慢道:“这份血仇,我必十倍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