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高宇顺心里其实有点羡慕——
之前血玉珊瑚树是轩辕德忠先发现的,大明界图太大,也被轩辕德忠抢先攥在手里统筹展示;
这枚“天德珠”的事他更是事先不知情,此刻见到珍珠上清晰的“天”字纹路,直接愣在了原地,心里满是“怎么又没赶上”的遗憾。
张真至眼巴巴等着朱有建的回应,朱有建凑上前仔细辨认,果然看到珍珠皱褶天然形成了“天”字的轮廓,忍不住点头赞叹:
“竟有这般天然形成的字纹,造物真是神奇啊!”
张真至没接话,只屏住呼吸,用指尖轻轻捏住珍珠边缘,小心地把它翻了个面,再恭敬地请朱有建细看——
这次珍珠表面的纹路更清晰,一个标准的方块“德”字赫然在目,笔画规整,连中间的“心”字底都分毫不差,一眼就能认出来。
朱有建彻底瞠目结舌,盯着那“德”字半天没回神——
天然珍珠上竟能形成如此清晰的汉字,还恰好是“德”字,实在超出了常理!
一旁的刘二逄立刻上前一步,声音带着激动的颤音:
“圣主,天为乾父,地为坤母,此珠上有‘天’‘德’二字,合起来正是我朝‘乾德’年号之意,这分明是上天降下的吉兆啊!”
这话一出口,原本围着界图和珊瑚树的人群瞬间涌了过来,挤到宝盒前争着细看。
此前众人还觉得,大明界图藏着天下矿藏,是大明的国运至宝;
血玉珊瑚树体量空前,是人间罕见的奇珍。
可若按刘二逄的说法,这颗藏着“乾德”二字的珍珠,才是真正契合圣皇、契合大明国运的“乾德至宝”,唯独圣皇有资格拥有!
众人围着宝盒凑近细看,嘴里的啧啧惊叹声不断,倒吸冷气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哪里是单纯的造物玄奇,分明是神明特意降下的至宝,是对圣皇统治的认可,是大明长治久安的预兆!
不知是谁先“扑通”一声跪了下去,额头抵着地面,紧接着,更多人纷纷跪倒,从鉴宝太监到护教骑士,再到随行的官员内侍,密密麻麻跪了一地,口中齐声高呼:
“圣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内库大厅里,没人再去看血玉珊瑚树,也没人再关注大明界图,所有人都怀着极致的虔诚,用崇敬的目光望着朱有建,纷纷拜倒在地,那整齐划一的“圣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震得屋顶的灰尘都微微颤动。
朱有建却还处在愣神的呆滞中——
他对珍珠的形成原理多少有些了解:
无非是蚌体受异物刺激,分泌珍珠质层层包裹而成,这么大的珍珠虽稀有,水滴形状也能用“包裹时的受力差异”解释,可珍珠上天然形成如此规整、还正好是汉文的“天”“德”二字,实在超出了他的认知。
他忍不住暗自疑惑:
莫非这个世界真的有神明存在,特意降下这颗珍珠来印证“乾德”年号?
至于《乾坤圣德经》,当初它像《千字文》一样“一夕功成”,事后朱有建自己也琢磨过:
这大抵是自己前世积累的历史、哲学知识,与今世诵读《千字文》时突发的未知灵感碰撞结合,才仓促写就的,勉强能找到逻辑闭环。
可真正让这篇经文从“随笔”被推上“神谕”高度的,是汤若望——
他主动结合天主教教义,将《乾坤圣德经》视作神对人间的谕旨,四处宣讲推广。
这背后或许还受了朱有建绘制舆图的影响:
他当初画世界舆图,本是出于对华夏文明“错失地理发现”的意难平,也悄悄掺了些前世太阳星系图的想法;
可当时为了让星图、舆图的存在更合理,不至于被当成“异端邪说”,才不得不套用“神明启示”的神话说法,而那些神话观点,也并非他原创,只是前世从网文中看到的零散内容,临时拿来应急的。
朱有建当初推动神谕会诞生,本是觉得它能整合信仰、凝聚人心,符合大明的现实利益,算是一步“权宜之棋”。
可后来连他自己都渐渐“陷”了进去——
实在是宗教里的人才太多:
道门、佛门的高僧道长,竟联手给《乾坤圣德经》做注,从阴阳、因果等角度,硬生生注解出一套带有华夏文明脉络的“天启发端”理论;
让原本零散的经文,彻底成了体系化、闭环化的信仰依据,连他这个“肇始人”,都快忘了最初的“初衷”。
可眼下这张三维立体界图,却让他没法再用“巧合”或“梦境残留”来搪塞解释。
他盯着界图上精准的矿藏标注和南极洲地貌,暗自猜测:
这大抵是人类前文明留下的产物。
毕竟他记得前世看过的资料里,玛雅人曾记载,地球已历经五次人类文明,每一次都发展到极高的科技水平,最终却毁于人类自身的手段——
能让文明彻底断代、连痕迹都所剩无几的手段,显然远超核科技的威力,否则绝不可能让后世连“前文明存在过”都只能靠猜测。
界图能归为人类前文明的产物,血玉珊瑚树也能用“深海存在万年未被发现的活珊瑚种群”来勉强解释,可这颗“天德珠”,却让所有“常理”都显得苍白无力,找不出半点合理的科学依据。
按大明流传的五行学说,太祖定鼎时就钦定大明属火行,火行对应赤色、红色,而这颗珍珠恰好是温润的水红色,与火行之色隐隐呼应;
更巧的是,它不仅天然形成了“德”字,还有篆书样式的“天”字——
这“天”字的构形格外奇妙:
上面一横像简化的“人”字,下面的“大”字横笔拉长,又酷似“火”字的轮廓,合起来竟成了“人火”的形态,正好暗合大明属火的说法。
再对照《易经》里“乾为天、为父、为长者”的释义,“天”又能直接等同于“乾父”“至长”,与皇帝年号“乾德”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