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730章 中南政策,西域乱象(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30章 中南政策,西域乱象(三)

考虑到大明西南多山多川的地形,已经着地理科与师立即行动:

先临摹大明界图中的核心区域,再以立体地貌复刻模型,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地理蓄塘引水计划,为后续水利工程铺路。

朱有建对此已有初步构想:

山西地区:

多高山峡谷,修建蓄塘相对容易,但引水跨越山岭难度大,可尝试“提水高槽过岭法”。

目前水利科已开始应用魏焘的水循环空压提水技术,正好可借力解决高槽提水的动能问题。

西南地区:

若“提水高槽过岭法”能解决山西高山过水难题,西南的水系跨岭问题也可参照此思路,打破山脉对水源的阻隔。

河西走廊及周边:

引水困境可从“雪域取水”突破——

祁连山脉、青海以南高山及天山、阿勒泰均有大量积雪,可将引水槽直接接入雪层,再通过多蓄塘连接,形成连贯水网。

雪水融化问题可用“阳光聚热板”解决,至于引水槽的保温需求,已有研究室在研发更易吸热的材料,后续可配套应用。

战车铸造工坊决定给全地形战车增加沙地适应性实验——

若能成功适应沙地驱动,蓄塘队便会装备这类战车,开赴宁夏、甘肃、沙洲、哈密、吐鲁番、天山、伊犁等地区,同步推进两项核心任务:

一是修建蓄塘引水工程,改善当地干旱环境;

二是搭建棱堡,强化区域防御。

考虑到目前无法预判活僵的移动路线,这些地区必须配备足够的防御力量。

朱有建认为方正化是合适人选,可由他统领防御队伍,保障蓄塘队的安全;

待这些区域的防御体系稳固、蓄塘队作业安全无虞后,方正化需进一步进入哈萨克地区探查情况。

此举并非是对哈萨克地区有领土意图,而是基于现实风险的考量:

吐鲁番地区人烟稀少,活僵未必会在此停留,其最有可能的扩散方向便是西域腹地。

提前探查哈萨克地区,既能掌握周边动向,也能为西域的防御提前布局,避免活僵趁虚而入。

得益于大明界图呈现的直观地貌,再结合朱有建前世的记忆,他清楚华夏西面如今是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其中对哈萨克斯坦的印象更深——

只因那里有个面积颇大的巴尔喀什湖。

在他看来,这处湖泊是块“风水宝地”:

若能从巴尔喀什湖开凿水渠,将水引入准噶尔盆地,原本干旱的盆地便能得到灌溉,届时“塞上江南”便不再是空想,大片荒地都能变成良田。

可眼下那片区域的实际情况,大明却一无所知:

朝廷的情报范围最远只到哈密卫,哈密卫以西的势力结构、人口分布、是否有活僵踪迹,完全没有任何探查渠道。

目前能查到的文献,还停留在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并存的时期,只记载着当时准噶尔盆地与巴尔喀什湖均属于察合台汗国管辖,至于如今这片土地是谁在掌控、状况如何,全是未知数。

朱有建心里其实有过“取巧”的念头:若是脸皮厚些,认定元朝时期的四大汗国都属于大明藩属,便能顺理成章将巴尔喀什湖纳入疆域。

可他打心底里对中亚没兴趣:

那地方除了石油储量可观,剩下的多是沙漠;

虽说两河流域看着不错,但面积有限,而大明自身已探明不少油田,犯不着为这点资源跑那么远。

最关键的是,中亚太过混乱——

一个宗教能分出几十个教派,彼此还势同水火。

和华夏以族群聚集的模式不同,中亚的势力划分全靠教派集群,民族身份在这儿根本站不住脚。

就像库尔德人,曾是中亚大族,却因内部分裂成多个教派,又都信奉伊斯兰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教义,最终打得四分五裂,再难成气候。

这种乱糟糟的局面,朱有建半点不想掺和。

别瞧着后来突厥人名声响亮,其实最初逃到中亚的突厥部落,早就元气大伤,规模小得可怜,只能和另一个小族群塞尔柱人抱团相依为命,勉强在中亚站稳脚跟。

等到鞑靼人打进中亚时,塞尔柱突厥部落依旧没成什么气候——

他们没有固定城池,全靠毡帐居住,迁徙起来极为方便。

也正因如此,他们没成为鞑靼人重点打击的目标;加上他们行事低调,愿意俯首做鞑靼人的附属,帮着跑腿打杂、缴纳贡物,才得以在鞑靼人的势力范围里继续生存下去。

伊利汗国推行伊斯兰教时,塞尔柱突厥人表现得极为顺从,不仅老实信教入教,还事事听从汗国指令,靠着这份“听话”,他们顺理成章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甚至得到了黑海与咸海之间的肥沃草原——

这片土地水草丰美,成了他们休养生息、壮大部众的根基。

后来波斯势力复苏,伊利汗国多地爆发起义,局势动荡。

此时,一向“忠厚”的塞尔柱突厥人被汗国视作可靠力量,不仅被赋予武装权,还获准扩充军备,让他们协助镇压各地反叛势力。

这一步,成了塞尔柱突厥人崛起的关键转折。

说起来,这历史就像一个轮回:

当年突厥人在柔然麾下时,也是这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北魏与柔然战事激烈,柔然人手不足,便允许突厥人发展武装,让他们随军征战;

后来柔然势力衰落,突厥人凭借多年积累的兵力与战功,趁机取而代之,成了草原共主,强盛了数百年,成就远超柔然。

就连大唐天可汗,一生功业赫赫,却也因突厥人留下了唯一的污点——

当年突厥曾对大唐构成极大威胁,甚至一度逼近长安,这份“耻辱”让天可汗意难平了半生,也从侧面印证了突厥人巅峰时的强悍。

后来伊利汗国吞并了窝阔台汗国,疆域虽扩大,却意外让帖木儿部落趁机强盛起来——

不出所料,帖木儿部落最终取而代之,伊利汗国也由此改称为“帖木儿汗国”。

帖木儿汗国对塞尔柱突厥人还算宽厚,不仅没打压,反而允许他们代表汗国向西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