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赵佶忌惮我的军权,那我就从文人墨客最不屑的‘小道消息’入手。”他唇角勾起一丝冷笑,那笑容里,带着对愚昧的嘲讽,对现状的不屑。

“谁能想到,一张薄薄的纸,能成为颠覆王朝的利器?”他想到现代社会媒体那翻云覆雨的力量,心中涌起一股澎湃的激情。

舆论,才是最无形的刀,最锋利的剑。

它能杀人于无形,也能聚拢人心,更能悄无声息地改变一个时代的思想。

他深吸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

他要的,不是简单的复仇,而是彻底的变革。

他突然停笔,拿起一张空白的纸,在上面迅速画了一个简陋的全国地图。

线条粗糙,却准确地勾勒出大宋的轮廓。

然后,他用笔在地图上点出几个关键城市,每一个点,都带着一种沉重的分量。

汴京、洛阳、临安、扬州、成都、广州……

这每一个点,都将是未来情报网络和保安团的基石,是他未来布局天下的重要棋子。

他要建立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将整个大宋的脉络都掌控在手中。

然而,如何招募人手?在赵佶的眼皮子底下,悄无声息地建立起这样一支庞大的力量?

如何避免引起朝廷的注意?这才是最大的难题。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那些点上轻轻摩挲着,眼中闪过一丝凝重。

这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但他绝不会退缩。

这天下,他势在必得。

书房内,烛火依旧摇曳,将陈森的影子拉得修长而扭曲。

他没有再伏案疾书,而是起身,在狭小的空间内踱步,步履缓慢而沉重。

他的脑海中,如同放映着一幅幅画面,那是《大宋时报》的版面构想。

他拿起一张空白的纸,平铺在案上,然后拿起一支毛笔,尝试着在上面画出标题、插图、正文的区块。

毛笔在纸上勾勒,墨迹晕染,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他眉头紧锁,眼神中带着一丝焦躁。

他画出的版面,虽然比这个时代的竹简帛书要规整,但与他脑海中现代报纸那种直观和冲击力,相去甚远。

线条不够硬朗,区块不够分明,文字显得过于密集,缺乏重点。

“光有内容还不够,形式同样重要。”他自言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不甘。

在这个时代,人们习惯了卷轴式的阅读,习惯了诗词歌赋的雅致。

但他的报纸,要的是效率,是速度,是让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冲击到读者的视觉和思想。

“如何让识字不多的人也能快速获取信息?”他停下脚步,猛地握紧了拳头。

这个问题,是他必须解决的核心。

“插图!图文并茂,这是现代媒体的精髓!”他眼中闪过一道亮光,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方向。

通过生动形象的插图,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通过画面大致了解新闻内容。

这不仅能扩大受众群体,更能增加报纸的吸引力。

他再次拿起毛笔,在纸上尝试着画出一些简单的线条,试图勾勒出人物的动作,事件的场景。

然而,毛笔的柔软,墨汁的晕染,都让他的尝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他眉头紧锁,深深地叹了口气。

在这个时代,报纸的排版和印刷技术都是巨大的挑战。

没有现代的活字印刷,没有铅字排版,甚至连纸张的供应,也远不如现代社会。

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难题,更是观念上的巨大鸿沟。

他突然想到,现代的报纸有专门的记者、编辑、插画师。

而这里,他需要从零开始培养。

要找到能理解他理念的人,要教会他们现代的采编技巧,要让他们接受这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这无疑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

他深吸一口气,心中燃起一股熊熊斗志。

“既然要干,就干得彻底!”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声音中充满了力量。

他要的,不是简单地复制现代报纸,而是要在这个时代,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媒体生态。

他要用现代的思维,去冲击这个古老而封闭的社会。

次日,晨曦微露,东京城已是人声鼎沸。

陈森乔装打扮,褪去了驸马府的华贵衣袍,换上了一身普通的士子常服。

他头戴纶巾,手持折扇,混迹于东京城各大茶楼酒肆。

这些地方,是文人墨客最爱聚集之地,也是获取信息,观察民风的绝佳场所。

耳边,充斥着文人墨客的清谈与牢骚,声音或高亢,或低沉,或激昂,或颓废。

他们谈论着诗词歌赋,品评着时局政事,字里行间,充满了这个时代特有的雅致与腐朽。

陈森目光锐利地扫视着人群,如同鹰隼在寻找猎物。

他要寻找的,不是那些只会吟风弄月的庸才,也不是只会歌功颂德的应声虫。

他要的是那些笔下有风骨、思想有火花的年轻人,那些敢于思考、善于表达的笔杆子。

他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要了一壶清茶,一边慢悠悠地品着,一边仔细聆听着周围的谈话。

“这所谓的清流,满口之乎者也,却少有真正洞察世事的锐气。”陈森心中暗忖,对眼前这些腐朽的文风感到一丝不耐。

他们谈论的,大多是风花雪月,或是对古人的盲目崇拜,对朝政的抨击也多是隔靴搔痒,缺乏深刻的见解。

他微微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失望。

这样的人,如何能成为《大宋时报》的“文胆”?

他需要的是能够直击要害,敢于发声,能够引导舆论走向的人。

就在他准备起身离开时,无意中听到邻桌几位年轻学子激烈争论时事。

他们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激昂与愤懑。

“……陛下崇尚道教,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其中一人,声音清越,言辞犀利。

他对朝政弊端分析得头头是道,从经济到民生,从军事到文化,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然而,他的眉宇间,却带着一丝少年人的愤懑与无奈,仿佛一腔抱负无处施展。

陈森的目光瞬间锁定了他。

那是一个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衫,面容清瘦,却眼神炯炯有神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