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屏幕右下角红色警报框还没完全消失,林羽手指就赶忙在控制台划动,调出d5 - Server_07的通信日志。刚才还在追踪的数据包,这会儿一动不动待在防火墙拦截记录里,就像一颗被冻住的子弹。他把协议头信息放大,一行一行仔细看那伪装成温控校准信号的数据结构,确定这东西目标是A级实验室三号冷冻舱,那里可是放着x - 02原始毒株样本呢。

防火墙是23:24触发的,距离他发策略草案才过了七分钟。指令没完成,执行终端也没反馈。林羽去调拦截日志,发现这数据包带着自毁标记,要是检测到响应延迟超过1.2秒,就会自动清除路径信息。他把Ip段反向映射到内网拓扑图上,传输路径在触发后三秒就被覆写了,就剩个像影子一样的缓存碎片。

他赶紧用应急权限,让技术组把这数据包特征值录入全球监测AI的核心识别库,还强制给所有边缘节点推送协议更新。三十秒后,系统反馈说全球3个长期信号盲区,北极中转站、深海观测平台b9、赤道轨道监测舱,都完成协议刷新了,识别延迟从平均4.7秒降到0.3秒以内。

主控台另一边,结构组传来消息,南极科考站最后一例疑似病例初筛结果还不确定。低温运输让RNA降解得厉害,常规测序没法判断是不是x - 02变异体。林羽切换到远程会议通道,连到结构组分析终端。屏幕上,模糊的蛋白序列正在重建。他调出之前建立的“三线并进”协调机制,让结构组直接用d5点历史数据库里的同源模板,做折叠模拟比对。

二十分钟后,结构组负责人说话了:“这不是新变种。蛋白骨架和已知退化模型差别大,稳定性还特别高,更像是……经过稳定剂处理了。”

林羽去调这患者行动轨迹。建模系统显示,这人过去14天没离开南极基地,物资都是全封闭冷链运输,接触的人也没异常抗体反应。他又调出免疫组最新数据,确定患者血清里没有针对锌结合态刺突蛋白的中和抗体。两项一交叉验证,流行病学闭环就成立了。

他在指挥日志里写下结论:“排除感染可能。样本异常是保存条件问题,不是病毒还有活性。”

全球监测热力图已经48小时零新增了。林羽把过去72小时环境采样数据叠在一起看,空气中没检测出x - 02相关RNA片段。他打开应急响应系统总控界面,打算启动降级程序。

会议室灯光变白了,科学委员会和成员国代表进视频通道了。有个代表不同意,说要延长紧急状态,追查病毒变异源头。林羽没反驳,把热力图、采样数据和通信拦截记录整合成动态简报,发给所有终端。

他说:“一直高压响应会占重建资源。我建议转到‘哨兵监测模式’,每72小时自动扫描高风险节点,有异常信号就触发三级预警,让区域中心自己处理。”

争论了十七分钟。最后,科学委员会投票通过降级提案。林羽在主控台输入指令,系统开始一层一层关闭应急协议。警报声一个一个没了,红色界面慢慢变回蓝灰色。

他打开个人终端,在最终报告末尾加了行备注:“建议把d5点旧服务器群烧掉。”发之前,他停了两秒,确定这请求是长期安全评估的,不是马上要做的。

系统提示音响起,全球防控等级降到一级,应急响应机制关闭。

林羽站起来,走到控制台最边上那个黑色旋钮前,这旋钮上写着“EmERGENcY modE”,从危机爆发就没关过。他握住旋钮,往下一按,再逆时针转到最底。机械锁“咔”一声,指示灯从红变绿。

指挥中心空气好像都轻松了点。几个值班人员小声聊天,有人开始整理应急文档。林羽回到工作站,打开内网日志追踪模块,又输入d5 - Server_07的Ip段。系统显示最后一次异常通信已经归档,路径覆写痕迹查不到了。

他切换到本地缓存,打开之前加密存的脚本截图。那行“\/\/Zn - switch_v3”还清楚着。他一个字一个字检查代码结构,发现个小问题:版本编号“v3”不是正常迭代来的,哈希值和前两版没关系,像是单独弄进去的。

他正打算标记这个细节,主控屏突然弹出系统通知:南极科考站要重新传患者样本数据包,理由是“原始文件校验错误”。

林羽皱起眉头。这样本两小时前就分析完归档了,按规矩不该再传。他调出请求来源Ip,发现是伪装成科考站认证地址,实际出口在南太平洋一个废弃中继站。

他马上拦截这请求,让技术组封锁这Ip段所有入站通道。屏幕显示拦截成功。但在数据包头部剩下的元信息里,他看到个熟悉的字段标识:x - 02_v3_activation_attempt。

这标识从没对外公开过。

他手指停在日志记录键上面,没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