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杨帆与周边的郡国进行沟通,请求他们支援粮草。辽东郡、辽西郡等与玄菟郡相邻的郡国,深知鲜卑部落的威胁,若玄菟郡此次征讨鲜卑失败,他们也将面临鲜卑的入侵,因此纷纷表示愿意支援粮草。辽东郡支援粮食 50 万石,辽西郡支援粮食 30 万石,由北平郡支援粮食 20 万石,共计 100 万石。
此外,杨帆还积极开拓其他粮草来源。他派人前往中原地区,与一些大粮商进行洽谈,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粮食。中原地区的粮商们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组织车队将粮食运往玄菟郡,杨帆从中购买到粮食 150 万石。同时,他还下令军队在玄菟郡境内开垦荒地,种植粟、麦等农作物。虽然这些农作物短期内无法收获,但从长远来看,也能为军队提供一定的粮草保障。
为了确保粮草的安全运输,杨帆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伍。运输队伍由 10 万民夫和 5 万士兵组成,民夫负责驾驶马车、牛车运输粮草,士兵负责保护运输队伍的安全。运输路线经过了精心规划,选择了路况较好、相对安全的路线,并在沿途设置了多个驿站和粮仓。每个驿站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士兵和民夫,负责接待运输队伍,提供住宿和饮食,并对粮草进行清点和补充。同时,杨帆还派遣轻骑兵在运输路线的周边进行巡逻,防范鲜卑部落的偷袭和土匪的抢劫。
充足的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为了满足 45 万大军的武器装备需求,杨帆早在一年前便开始筹备。
玄菟郡境内有多个铁矿,杨帆下令加大铁矿的开采力度,同时增加铁匠铺的数量,招募了大量的铁匠。为了提高武器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杨帆还从西域引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和锻造工艺。铁匠们日夜不停地工作,打造刀、枪、剑、戟、弓箭、盔甲等武器装备。
对于刀枪剑戟等近战武器,杨帆要求铁匠们选用优质的精铁进行锻造,确保武器锋利耐用。在锻造过程中,采用了折叠锻打技术,将精铁反复折叠锻打,去除其中的杂质,使武器的质地更加坚硬。同时,在武器的表面进行了淬火处理,提高武器的硬度和韧性。最终打造出的刀,锋利无比,能轻松斩断铜钱;枪矛则坚硬挺拔,不易折断。
弓箭的制作更是精益求精。弓身选用坚韧的桑木或柘木,经过多道工序处理,使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弓弦则采用牛筋或鹿筋制作,坚韧耐用,能承受较大的拉力。箭头则采用精铁打造,锋利无比,且在箭头的尾部安装了羽毛,以提高弓箭的稳定性和精准度。为了满足弓箭手的需求,共打造出弓箭 100 万副,箭支 500 万支。
盔甲的制作也毫不含糊。重骑兵的盔甲采用厚重的铁甲,由甲身、甲裙、甲袖等部分组成,能有效保护士兵的身体免受敌军武器的伤害。铁甲的表面进行了防锈处理,延长了盔甲的使用寿命。轻骑兵和步兵的盔甲则相对轻便,采用皮甲或铁甲与皮甲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一定防护能力的同时,不影响士兵的机动性。共打造出重骑兵盔甲 10 万副,轻骑兵盔甲 15 万副,步兵盔甲 10 万副。
除了常规的武器装备,杨帆还特意准备了一些特殊的武器装备。为了应对鲜卑部落的骑兵,杨帆下令打造了一批拒马枪和绊马索。拒马枪由粗壮的木头和锋利的铁枪组成,可用于阻挡骑兵的冲锋;绊马索则由坚韧的绳索制成,可在骑兵冲锋时将马匹绊倒。同时,他还准备了一批投石机和床弩,投石机可将巨石投向敌军阵营,造成大规模的杀伤;床弩则可发射巨型箭矢,击穿敌军的盔甲和防御工事。
为了确保武器装备的分发合理,杨帆制定了严格的分发制度。根据不同兵种的需求,将武器装备分配到各个部队。重骑兵配备重盔甲、长矛和环首刀;轻骑兵配备轻盔甲、马刀和弓箭;步兵配备盔甲、长枪和盾牌;弓箭手配备弓箭和短刀。在分发过程中,安排专人进行清点和登记,确保每个士兵都能领到合适的武器装备。
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筹备,45 万大军集齐,粮草和武器装备也准备充足。中平四年春三月初十,杨帆率领大军从玄菟郡治所高句骊城出发,向鲜卑部落进军。大军分为前、中、后三军,前军由张飞率领部分重骑兵和轻骑兵组成,负责开路和侦察;中军由杨帆亲自率领,配备了大部分的步兵、弓箭手和军师团队,以及辎重物资;后军由魏延率领部分步兵和骑兵组成,负责保护大军的后方安全。
大军行进途中,严格遵守纪律,白天行军,晚上宿营。宿营时,士兵们按照阵法搭建营帐,外围设置警戒线,派遣轻骑兵进行巡逻,防范鲜卑部落的偷袭。军师郭嘉和戏志才则根据沿途的地理环境和情报,不断调整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徐庶则利用自己熟悉鲜卑部落情况的优势,向杨帆和其他将领介绍鲜卑部落的风俗习惯、作战方式和兵力分布,为大军提供详细的情报支持。沮授则从长远战略出发,分析战局的发展趋势,为杨帆提出合理的建议。
经过十几天的行军,大军抵达了鲜卑部落的边境地带。杨帆召开军事会议,与众将领和军师商议作战计划。郭嘉建议道:“鲜卑部落虽然兵力众多,但各部族之间互不统属,人心不齐,且他们对我军的行动尚未察觉,我们可趁此机会,先偷袭几个实力较弱的鲜卑部落,夺取他们的粮草和牲畜,削弱他们的实力,同时也能提振我军的士气。” 众将领和军师纷纷表示赞同。
杨帆根据郭嘉的建议,制定了偷袭计划。他派遣赵云率领 5 万轻骑兵,作为先锋,先行出发,侦察鲜卑部落的具体位置和兵力部署。赵云率领轻骑兵昼伏夜出,很快便摸清了鲜卑边境附近两个部落的情况。这两个部落分别是拓跋部和宇文部,拓跋部有可战之士 5 万,宇文部有可战之士 4 万,两个部落相距约五十里,且彼此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