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此与季华拟改二十四小时计算,实不谋而合也。
译文:
这种(细化时辰、按时刻推命的方法)与季华先生提议改用二十四小时制计算时辰,实际上是不谋而合的。
注解:
“不谋而合”指没有事先商量,却有相同的想法,此处强调袁树珊的实践与朱季华的提议在“细化时间以提升命理推算精准度”的核心思路上一致。
“拟改二十四小时计算”呼应前文朱季华的观点,袁树珊以自身实践证明该思路的合理性。
原文:
季华又谓精于星命者,往往推及所生之九州分野,惟不免失之过简。
拟按地球经纬度数,东西南北各划为六十周甲,每一周甲再划为六十小周甲。
译文:
季华先生又说,精通命理的人,常常会推及出生之地对应的九州分野,只是这种划分未免过于简略。
他提议按照地球的经纬度,将东西方向的经度、南北方向的纬度各划分为六十个周甲,每个周甲再划分为六十个小周甲。
注解:
“九州分野”是古代将天下分为九州,并对应天上星区的概念,认为地域与星区能量相关,影响人命,但朱季华认为其划分过粗,故提议用经纬度细化。
“周甲”此处指以六十为单位的划分区间(因天干地支循环为六十,故称“周甲”),“小周甲”是在周甲基础上再细分为六十份,形成更精细的地域网格,对应前文“生地四柱”的思路。
原文:
又谓划分之法,甲子开端,又在何地。
自东而西,抑自西而东云云。
此种议论,非具有卓识大胆者不能道出只字。
珊读至此,钦佩之余,不禁为之鼓掌称快。
译文:
(季华先生)还说,划分经纬度时,甲子循环的起始点应该定在哪个地方。
是从东向西划分,还是从西向东划分,等等。
这样的见解,不是有卓越见识和胆量的人,连一个字都不敢说出来。
我(袁树珊)读到这里,除了钦佩之外,不禁为之拍手称快。
注解:
“甲子开端”指天干地支(甲子、乙丑……癸亥)循环的起始位置,是将经纬度转化为“生地四柱”的关键前提,朱季华认为此问题需明确。
“抑”为文言连词,意为“还是”,表选择疑问,此处指划分方向的两种可能性。
“卓识大胆”是袁树珊对朱季华的评价,认为其突破传统命理“以中国为中心”的局限,引入地球经纬度,思想前卫。
原文:
友人黄伯惠先生学贯中西,究心命理,特制木球一座,中分五方,绘为五色。
于球之上下左右,布列干支,然后以线环绕观之。
或横或竖,或侧或斜。
译文:
我的朋友黄伯惠先生,学问贯通中西方,专心研究命理,特意制作了一个木球,将其内部划分为五个方位,并用五种颜色绘制标识。
在木球的上下左右各个方向,布置排列天干地支,然后用线环绕木球观察。
(观察角度)有时横向、有时纵向,有时侧面、有时倾斜。
注解:
“黄伯惠”为近代学者,以“学贯中西”着称,对命理与天文地理均有研究,原文举其“木球”实例,佐证“地域与干支结合”的合理性。
“五方”即东、南、西、北、中,对应传统五行(木、火、金、水、土)与五色(青、赤、白、黑、黄),是古代地理与五行结合的核心概念。
“布列干支”指将天干地支按特定规则排列在木球上,模拟“宇宙-地域-干支”的对应关系,为观察干支生克提供立体模型。
原文:
其干支生克,及刑冲破害,无不吻球面所载数语,尤为简当,曰:吾国排干支方位,即认宇宙为圆形,惜其后忘其立体,而划为平面,以致仿佛。
译文:
通过木球观察到的干支相生相克,以及刑、冲、破、害等关系,无不与木球表面所写的几句话相符,那几句话尤其简明恰当,说:我国古代排列干支方位时,原本认为宇宙是圆形的,可惜后来忘记了它的立体属性,把它划成了平面,导致(干支方位的表述)变得模糊不准确。
注解:
“干支生克”指天干地支间“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与“相克”(如木克土、土克水)的关系,是命理推算的核心规则。
“刑冲破害”是干支间的四种负面关系(刑:相互妨害;冲:相互冲击;破:相互破坏;害:相互损害),均为命理中判定凶兆的重要依据。
“宇宙为圆形”“立体”“平面”是黄伯惠对传统干支方位理论的反思,认为古代本有立体宇宙观,后简化为平面(如罗盘的平面干支排列),导致精度下降。
原文:
要言不烦,足证古人确定干支方位,悉从立体入手也。
珊摩挲此球,愈觉我国罗经、定子午、排八卦、分二十四山,悉自北而东,自甲子而乙丑,俱从实验中来,决非向壁虚造也。
译文:
这几句话简明扼要,足以证明古人确定干支方位,都是从立体角度入手的。
我(袁树珊)抚摸着这个木球,越发觉得我国的罗盘、确定子午线、排列八卦、划分二十四山,都是从北到东(顺时针方向),从甲子到乙丑(干支循环顺序),全都是从实际观察和实践中得来的,绝对不是凭空捏造的。
注解:
“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繁琐,此处称赞黄伯惠的论述精炼。
“罗经”即罗盘,是古代用于测定方位、推算命理与风水的工具,核心为平面干支、八卦排列。
“子午”即子午线,指地球南北极连线,是确定方位的基准(子为北,午为南)。
“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传统哲学与命理的核心符号,对应不同方位与五行。
“二十四山”是风水与命理中对方位的精细划分,将360度圆周分为24等份,每等份15度,每份对应一个天干、地支或八卦符号。
“向壁虚造”指毫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袁树珊以木球为证,强调传统命理方位理论的实践性。
原文:
由是观之,地球经纬度数,划分甲子,亦当从北极而南极矣。
若证以《俞俞斋文稿》所载,驳斥宋仁宗东家之西即西家之东之说,但分五方,而万方在其中矣。
译文:
由此看来,地球经纬度划分对应的甲子(干支),也应当从北极到南极(即按南北方向)来确定。
如果用《俞俞斋文稿》中记载的内容来佐证,(该文稿)驳斥了宋仁宗“东家的西边就是西家的东边”的说法,认为只要划分出五方,无数个方位就都包含在其中了。
注解:
“从北极而南极”指经纬度划分甲子时,以南北方向(纬度)为基准,呼应前文黄伯惠“立体宇宙观”,认为地域划分应贴合地球实际形态。
“《俞俞斋文稿》”为古代文集,具体作者不详,原文引其“驳斥宋仁宗”的论述,佐证“方位划分需有明确基准”的观点。
“东家之西即西家之东”是宋仁宗对“方位相对性”的表述,《俞俞斋文稿》驳斥此说,认为方位需有绝对基准(如五方),否则会混淆,此处用于支持“经纬度划分需明确起始点与方向”的主张。
原文:
然果如季华之详细分析,则更有裨于命学。
洪君勉斋乃舆地专家,亦颇赞成此议。
珊虽不敏,窃愿季华与后之贤者勉之。
译文:
但如果真能像季华先生那样详细分析(经纬度与干支的对应),那对命理学的益处就更大了。
洪勉斋先生是地理专家,也很赞成这个提议。
我(袁树珊)虽然不聪慧,却私下希望季华先生和后世的贤达之人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注解:
“有裨于命学”指对命理学有帮助、有增益,袁树珊肯定朱季华“经纬度细化地域”思路对命理学发展的价值。
“舆地专家”即地理专家,“舆地”为古代对地理学科的称呼,洪勉斋的认同从“地理专业”角度佐证了朱季华提议的合理性。
“不敏”是文言谦辞,意为“不聪慧、迟钝”,袁树珊用于自谦,体现谦逊态度。
“勉之”意为“努力去做”,表达袁树珊对朱季华及后世学者推进该理论的期望。
原文:
珊又忆及童致旋先生有云:偶阅欧洲报章,载某国某某鉴于农夫力田,其选种、施肥、土壤、气候无不相同,而结果之收获迥异。
译文:
我(袁树珊)又回忆起童致旋先生说过:他偶然阅读欧洲报纸,上面记载某国有人观察到,农夫耕种时,种子选择、施肥、土壤、气候都没有差别,但最终的收成却大不相同。
注解:
“童致旋”为近代文人,具体生平不详,原文引其所述“欧洲农例”,以“同因异果”类比“同命不同运”,佐证命理需多因素考量。
“力田”即努力耕种、从事农业劳动。
“收获迥异”指收成差别很大,为后文引出“西人发明仪器”及袁树珊的命理类比做铺垫。
原文:
有一粒而蕃生百余粒者,有一粒而蕃生数十粒者,亦有一粒自行消灭而不能保其本体者。
因是有感,遂发明一种仪器,类似吾国罗经,置诸居人室中,即可鉴别某房主吉,某房主凶,某房富贵寿考,某房鳏寡孤独。
译文:
有的种子能繁殖出一百多粒,有的种子能繁殖出几十粒,也有的种子自己腐烂消失,连自身都无法保全。
(此人)因此有所感悟,于是发明了一种仪器,类似我国的罗盘,把它放在住户家中,就能辨别出某间房子的主人吉利,某间房子的主人凶险,某间房子的主人富贵长寿,某间房子的主人孤独无依。
注解:
“蕃生”指繁殖生长,此处描述种子的不同生长结果,突出“同因异果”的现象。
“富贵寿考”指富贵且长寿,“考”为“年老、长寿”之意;“鳏寡孤独”指无妻、无夫、无父、无子的孤独之人,二者为传统命理中“吉”“凶”境遇的典型代表。
“类似吾国罗经”指该西方仪器与中国罗盘功能相似,均用于通过方位、气场等因素推断吉凶,为后文袁树珊的命理类比埋下伏笔。
原文:
珊闻斯语,乃谓致旋曰:此器果其发售,吾当价购,以补罗经之不逮。
译文:
我(袁树珊)听到这番话,就对童致旋说:这种仪器如果真的发售,我一定会花钱购买,用来弥补罗盘的不足。
注解:
“果其发售”指如果真的上市销售,“果其”表假设,体现袁树珊对该仪器的兴趣。
“价购”即花钱购买,“价”此处作动词,意为“出价、花钱”。
“不逮”指不足之处、欠缺的地方,袁树珊认为该西方仪器可补充罗盘在“鉴别住宅吉凶”上的精度缺陷。
原文:
致旋又谓珊曰:彼西人因此发明,其理安在,凭君知识,能答我否乎?
译文:
童致旋又对我(袁树珊)说:那个西方人因为这个现象(种子同因异果)发明了这种仪器,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凭借您的学识,能回答我吗?
注解:
“其理安在”即“其中的道理在哪里”,为文言疑问句式,童致旋希望袁树珊从命理或事理角度解释西方仪器的原理。
“凭君知识”即“凭借您的学识”,“君”为对袁树珊的尊称,体现童致旋对其的认可。
原文:
珊曰:选种似同,而遗传之优劣必不能同。
施肥似同,而灌溉所受之厚薄必不能同。
土壤似同,而南北高低之方位必不能同。
气候似同,播种之先后、落地之俯仰必不能同。
译文:
我(袁树珊)说:种子看似相同,但种子自身遗传品质的好坏一定不同。
施肥看似相同,但作物接受灌溉的多少一定不同。
土壤看似相同,但土地所处的南北方位、高低地势一定不同。
气候看似相同,但播种时间的早晚、种子落地时的朝向一定不同。
注解:
袁树珊此处以“种子生长”类比“人命差异”,将种子生长的“隐性差异”对应到人命的“隐性影响因素”,为后文关联朱季华的补救方法做铺垫。
“遗传之优劣”指种子自身的遗传品质,对应人命的“先天禀赋”;“灌溉厚薄”“方位高低”“播种先后”“落地俯仰”均为种子生长的隐性差异,对应人命的“时间细化”“地域差异”“六亲影响”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