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的同僚暗笑,你柴老三文不成武不就,平常做正经事都是下边人完成,你签名盖章,功劳抢走。以前当郡守是余荫入仕,借了平阳昭公主后人的名声。能入礼部,还不是因为生了一个好女儿,入宫得宠。可惜呀,柴氏佳人已逝,还想作威作福、平步青云,难呢。
长孙兰见了柴宾也不发怵,都是借了女人光,还要五十步笑百步吗?身后有皇帝岳父、皇后表姑,还有对他不错的韩氏母女,他只要做好自己手边的事,一切就妥了。
参加完长孙兰的婚事,方夫人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心中老来气了。不是说小儿子伤重不治吗?阿洁现在咋活得这么好呢,跟他媳妇好的天天离不开,冲喜有这么大功效?方夫人当时心急,没注意细节,现在儿子也没事了,她不也急了。
方夫人一琢磨就明白,这小子八成是玩苦肉计呢。那个肖金香出身不行,长得也一般,实在是配不上自己儿子。
方夫人回到陇右总督府,跟长孙宇一商量,要不然,让二人和离吧。你看长孙池,能娶县主,人家长孙兰,还能娶公主。都是长孙家的儿孙,咱家长孙洁,哪也不差,就说娶不到皇亲国戚,好歹也得娶个大家闺秀吧。
要不说,这人心呢最难测,儿子要死要活的时候,家长怎么样都行。现在没事了,看冲喜媳妇咋看咋不顺眼。长孙宇摇头:“不行啊,皇后给韩五娘写了保证书,现在说和离,让娘娘的脸往哪里摆?要是有合适的人选,让肖氏病逝吧。”
方夫人娘家有个亲戚,跟太原王氏是姻亲。太原王氏有一支,家长在陇右道秦州做刺史,王刺史有个女儿,在家族这一辈排行十九,叫王沐晨,今年三十四岁,外人称王十九娘,去年和离归家了。现在家族有意让她再嫁,如今正四处打听合适的人呢。
方夫人听到这消息,真是喜出望外,太原王氏啊,世家大族。姑娘的年龄虽然比儿子大几岁,听闻长相挺好,学问也行,嫁妆丰厚,实在是般配。
方夫人让人写信给长孙洁,说了家里的意见。那个肖氏不适合,要么和离,要么养在外边当外室,准备迎娶太原王氏的姑娘。要是肖氏闹腾,用皇后娘娘和韩五娘的保证来要挟,就让她病逝好了。
长孙洁看了书信,直接烧毁了,去吧,媳妇是自己费了多大劲才娶到手的,不可能和离,也没打算娶五姓女。自己媳妇怀孕了,到了夏末,自己就要当父亲了。养外室、病逝,这是人说的话做的事吗?
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是王十九娘千好万好,怎么就跟夫君和离了呢?
长孙宇夫妇闹腾了一阵,长孙洁跟老侯爷和姑母求救了。皇后也对长孙宇夫妇有意见,这是什么人呢?当时为了冲喜,圆自己儿子的心愿,说得多好啊,还派本家媳妇崔氏来找自己,给人家韩五娘写保证。现在又来闹这出,把自己的脸往哪儿放。
皇后就写了一封信,措辞犀利,把两口子说了一顿。皇后让人还捎了一句话:长孙洁重伤能好,是肖金香冲喜的功劳。如果肖金香死于非命,定要长孙洁陪葬。
皇后还在贵族圈里放出话去,如果有人家觊觎有妇之夫,逼死人或导致不好的后果,她要依法重惩。以破坏婚姻的罪名,重责当家人一百棍,流放两千里。
长孙老侯爷知道后也出面,给几个儿子都下了重话,长孙家自来以军功立身,最讲义气。万不能在婚姻上算计。不说别的,就当年梁王算计咱家外甥女,如今什么下场?高平王算计表外孙女王雪,如今什么下场?
方夫人是不服气的,亲自来了一趟都城,对老侯爷道:“阿父,儿媳不服。长孙兰尚公主,不就是在婚姻上算计吗?怎么二房做得,我们长房就做不得?
长孙老侯爷叹口气:“他大嫂,两者情况不同,兰儿没有媳妇,也没定亲。公主相中他,家长征得他本人同意,出面订亲说得过去。长孙洁已婚,媳妇没什么过错,皇后还应长孙家的请求,给人家做了保证。现在反悔,皇后的脸没处摆,对自家名声也不好。”
方夫人冷笑:“妾的夫君中年丧了妇,继娶了妾,又生了四个儿子,过得也还不错。要是肖氏没了,长孙洁再娶,就理所当然。”
长孙侯爷听了大怒,拿起茶盅摔到方夫人面前:“毒妇,你要草菅人命吗?肖氏年纪轻轻,又没有什么病症,怎么可能好好的就没了?”
长孙远也冷笑:“大嫂,皇后娘娘可放话了,阿洁的重伤能痊愈,是肖氏冲喜的功劳。要是肖氏死于非命,让阿洁陪葬。你可是阿洁的亲娘,舍得吗?”
方夫人冷笑:“皇后娘娘吓唬谁呢?不是咱们长孙家在背后杵着,她一个王氏孤女,能当上皇后?阿洁管她叫一声表姐,她不为阿洁考虑,还站在外人一边吗?”
长孙老侯爷上前狠狠打了方夫人一记耳光,对长孙远道:“给你大哥写信,把她的话告诉老大,这是什么人呢?必须把这个毒妇休掉,省得她连累全家。”
长孙清马上跪下了,一直哀求:“祖父、三叔,母亲一时糊涂,请你们高抬贵手。她在长孙家三十几年了,养了四个儿子,请给孙子们留些脸面。”
长孙远叹口气,冷冷开口:“大嫂,没想到你这么蠢。不管皇后是什么原因上位的,现在她就是一国之后,还有嫡出皇子,将来很大机率是东陈太后。咱们家再能干,也是臣子,不是皇后要靠咱们,而是咱们要抱皇后的大腿。你不给她面子,就是自毁前程。”
方夫人有点害怕了,她太想儿子娶五姓女了,让亲戚试探口风,王刺史也有点意思。所以,方夫人听说皇后和长孙老侯爷不同意,都护着肖氏,来都城是窝了一肚子火的。说话就有些没高没低,现在看了公公和小叔子的脸色,才知道犯了忌讳。
有些实话万不能说,说出来要命的。在背后说皇后的长短,万一哪天说漏了嘴,可是大事。方夫人脸色发白,赶紧跪下来请罪。
长孙老侯爷道:“阿洁来信,肖氏怀孕了,到夏末就生。你现在想换儿媳妇,来不及了。咱家的祖训,也不允许做这样缺德无良之事。你一贯掐尖要强,又是续妻,陇右偏远之地的地方家族养出来的姑娘,有几分聪明,却没有大格局。”
长孙远道:“大嫂,您要是没什么大事,就回陇右去吧,不要见皇后娘娘,省得您一着急漏了话,皇后怪罪,把家人都连累了。”
方夫人还不服,刚想辩驳,长孙清拉了一下她的衣袖,看着她的眼睛,那神情怪吓人的。方夫人顿时不吱声了,儿子比自己聪明,还是听他的吧。
五月初九,陇右传过来消息,方夫人病逝了,众人都很吃惊。
长孙宇说她因为贪凉,吃完烤羊肉出了一身汗,又吃了大量的冰镇蜜瓜。午觉起来,觉得腹痛难忍,请了大夫,有说这是胃出了问题,可能是穿孔了。还有说是胆出了问题,不好治,赶紧请名医试试吧。
当时派人八百里加急,去求张思星救命。张思星收到信后,也是大吃一惊,日夜兼程,赶到陇右总督府时,方夫人早就一命呜呼了。
长孙清、长孙洁回去奔丧,长孙清怀疑母亲死因,请教了张思星。
张思星应了长孙清的请求,偷偷给方夫人做了尸检,得出结论:没有中毒现象,确实是暴饮暴食造成胃壁穿孔。这种病目前没有好办法,患者百不余一。即使他及时起来,也得开腹抢救。太多不确定因素,以他的本事,只有一两成的希望。
六月六,肖金香生了,是个女孩。这可不得了,长孙氏三代人都是清一色的男丁,现在终于有女孩出生了。长孙老侯爷乐得哈哈大笑,把字典都翻烂了,要取个好名字。还让人收拾东西,带了大量的礼物,非要亲自瞧重孙女。
长孙洁也高兴啊,成天一下了衙,就抱着女儿不撒手。别看自己在一众兄弟中不起眼,可是自己有女儿呀,他们都没有。
不过,肖金香生孩子时有点难产,小两口没经验,孩子养得太大了,胎位也有点不正。幸亏张思星的师姐亲自来接生,使用了很多独家的手段,最终才母女平安。不过,到底伤了元气,得多养养,才能恢复。
长孙洁决定了,不办满月,办百日宴吧。到时候,金香身体恢复了,也能跟大家一起乐呵。皇后也很高兴,长孙家女孩少,唯一的女孩长孙氏还死到祖父前面了。自己这个外孙女,因为死遁,如今名不正言不顺的,不能当面承欢。
外祖父到十一月就要过九十大寿了,老人家一辈子就盼着有个孙女或重孙女呢,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老侯爷想了好多天,才给孩子取名顺意,希望重孙女一辈子平安顺遂,吉祥如意。看着不出格,大俗即大雅,是老人的一番心意。
七月初六,陇右又传过来喜讯,六十七岁的长孙宇再婚了,娶的正是那位太原王氏的十九娘。众人一阵无语,原先说给儿子议亲,如今成了继母,这叫什么事啊?
不过,方夫人病逝,孩子们也都大了,长孙宇身边也得有个女人。王氏不嫌弃长孙总督年龄大,长孙宇又十分乐意,长孙家还能说什么呢。
新上任的王夫人长袖善舞,亲自来参加了长孙洁女儿顺意的百日宴。长孙洁看着闹心,差一点当自己媳妇的女人,如今成了继母,拿了很多东西来看自家女儿,他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连摆出什么表情,做什么态度,都十分无措。
顺意小姑娘长得很可爱,集中了父母的优点,长得白白净净,人一逗就笑。其实说起来就是正常婴儿,但是物以稀为贵嘛,长孙家缺女孩,长孙家的人看着这孩子,哪儿哪儿都好。能来的都来了,挨个要抱一遍。不能来的,也让人送来了许多礼物。
肖金香看着堆满库房的东西,直觉脑袋大,如意一出生就够本了,这些东西能嫁十个寻常官宦人家的女孩了。那些儿童衣裳,每天换着样穿也穿不完。那些玩具,到出嫁前也玩不过一遍来。
最后,孩子娘寻思挑拣挑拣,用不了的东西打个包,捐给汴州的收养院吧。别人喝完喜酒陆续回去了,都有正事干呢。长孙老侯爷非要住下来,他就想天天抱一下小重孙女,看孩子笑,他就高兴。
这些年,东北平静,靺鞨六部一直与东陈和平相处,每年进行贸易,互惠互利。十月上旬,皇帝突然下旨,封安东二部的总督长孙宙为安东侯,说他镇守安东三十年,与国有功。
同时,还加封安西总督袁阔为定西侯,朔方的守将百里将军为镇西侯。众人不解其意,皇后心里有数,皇帝是想边疆安定,得给守边多年的老将们一点实惠。
安北的李怀恩有点年轻,暂时不封侯,但是把代理去掉,转正了,正式任命其为安北都护府大都督。李怀恩抱着刚一岁的小儿子李精忠接的旨,以后就名正言顺地为东陈守边了。
皇帝把安北交给李怀恩,心中有点不放心,把尉迟家一个孩子派过去当副都督,把李家一个孩子派过去当获州刺史。
李怀恩含笑看着正给儿子做辅食的妻子,去年年底,他终于有后人了。给儿子取名李尽忠,小名镇安。儿子刚满一岁半,琳琅的肚子开始鼓起来了,他要有第二孩子了。看来,改姓李,为东陈守边疆是好事,确实改变了慕容家几代单传的命运。
十一月,长孙老侯爷九十大寿,老人家依依不舍地告别小重孙女,要回都城了。肖金香看一老一小难舍难分地样子,只好说,她带着孩子陪老祖父回都城,等过完大寿才回汴州。老爷子才开心了,一路上又可以跟小重孙女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