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未深,木清缓缓前行,脚步轻缓而沉静。
孙清扬默默跟在她身后,察觉到她神情凝重,似是在思索着什么,便识趣地没有出声打扰。
小林和小赵见队长这般沉默严肃,也不敢多言,默默地跟随其后。
只是,半夜时分,荒凉的村落中阴风阵阵,带着一丝凄凉与不安,仿佛无形的眼睛在黑暗中窥视着他们的每一步。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压迫感,让人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心底的警觉也随之升起。
木清没在意身后跟着的人。
她沉浸在刚才于子嫣识海中捕捉到的景象。
子嫣的神魂深处,也有一枚太阳印迹。
只是这一枚太阳印迹是紫色的,光辉内敛却深沉,仿佛蕴藏着无法窥尽的力量。
木清记得当时与酆都大帝的猜测——在问天教中,修士的身份地位是依据神魂中太阳印迹的颜色分阶而定。
此前,她见过的太阳印迹有红色和橙色。可现在,子嫣竟是紫色?
她心头一动。
紫色……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是光的七色分布,是她在物理书上看到的知识点——太阳光经过棱镜分散之后形成的可见光谱。从低频到高频,颜色依序排列,红是起点,紫是极限。
她愣了片刻,忽然感觉一种莫名的无语:
这不是——七色光吗?
一种源自物理学的自然规律,被巧妙融入到问天教的等级体系中,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红,是起步,是火苗初燃。
紫,是极限,是光的高阶色彩,代表着非凡的潜力和独特的力量。
如果这种颜色划分不是巧合,那问天教的神魂等级体系,可能早已在无声中,将天地运行的某种“理”归纳成了他们的修炼法则。
“这算不算……物理与玄学的美妙结合?”木清喃喃道。
她感觉自己好像突然窥见了问天教更深层的秩序。
如果神魂的印记真如光谱般各自拥有独特频率,那么她未曾见过的黄、绿、蓝、靛,是否也象征着问天教内不同的修炼层级?更高的色阶是否还隐藏着,尚未被人触及?
——譬如黑与白。
这或许正是他们身着白衣的原因——
万千色彩,最终归于纯净的白。
可是,他们虽披着纯洁的白衣,所行之事却是草菅人命,残酷无情。
果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想到子嫣,木清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
子姝是凤凰绛霁——她自己并不知情。
与她一同长大的子嫣也从未察觉。
她们自幼栖身于南岭山林,羽形常见,灵根平平,资质亦无出奇,唯有情分深重,自幼相依为命,情同手足。
她们一直以为,自己不过是山林间最平凡不过的一对黄莺。
只是,子嫣是,而子姝不是。
后来,灵台开悟,契机而至,两人一同飞升上界,携手踏入神域,初窥仙途。
那时,帝俊正在筹建太阳神宫,作为献给羲和上神的神宫圣所,万众瞩目。
两人被选入其中为侍,从此留于日宫之内,执烛守光,侍奉神职,沐浴神辉。
那一日,神宫初成,百鸟朝凤、神祗云集。
她们跪于殿内金阶之下,仰望那自殿门缓步而来的羲和上神,只觉万世清光都落进她的衣袂之中。
那是子嫣第一次仰望羲和,也是她命运转折的起点。
羲和上神向来独来独往,本不需要人伺候近旁,欲将诸仙子暂遣,独自掌管神宫。可就在她步入大殿、目光掠过众人时,却在子姝身上忽然停住了。
那一眼,沉静如水,却映着千秋日月,似能穿透尘世万象。
她看出——这并非黄莺之命,而是久隐尘世的凤凰血脉。命数深藏,宿劫将至。若能熬过此劫,便能涅盘重生,真身觉醒,继承昔日之名,再临九霄。
羲和上神未言语,也未示异。只在静默片刻后,缓步入内殿,身影消散于金光之中。
从始至终,她未曾说破。
然而,那一丝微妙的变化,却未能逃过子嫣的眼睛。
之后,帝尊来太阳神宫时,羲和上神淡淡说道:“你送这么大份礼给我,是想让我帮她渡过天劫吗?”
帝尊目光望向远处的子姝,神色平静却意味深长:“我以为,你喜欢的,是一切闪耀而美好的存在。”
站在后侧的子嫣心头猛地一紧,脸色微变。
——这话,难道是在说……子姝有天劫?
她神思恍惚,却又听到帝俊轻轻回答:“时间不多了。”
羲和上神神色如常,眉目沉静,无悲无喜,似未将此话放于心上。
她的冷淡无言,已是最清楚不过的拒绝。
之后,子嫣便做出了那件事——连羲和上神渡劫都从不取巧,而她,子嫣,却擅动禁术,妄图篡改那桩注定的天劫。
天机不可泄,命格不可乱,这是上界铁律。
篡改天劫,不只是大不敬,更是对天道本身的挑衅。
而最讽刺的是——她之所以执意相信命格有误,是因为曾有一次,她亲眼看着子姝,为了救她,在凡间偷偷改动过一丝微小的因缘。那件事本该无伤大雅,却在冥冥之中扰乱了命轨,悄然埋下命格紊乱的隐患。
她以为,这一场天劫,是自己造成的,是子姝为了她才受此惩罚。于是,她又用同样的方式试图偿还:以身试法,为子姝逆改命数。
善意轮回,错上加错。
命数原本安排子姝在劫中涅盘,涤尽尘缘,唤醒沉睡的凤凰血脉。
可子嫣的干预却将那条本可通往重生的劫道,生生改成了真正的魂飞魄散。
子姝临死前曾声泪俱下地恳求羲和上神放过子嫣。
那一刻,木清神情如常,毫无波澜。
她沉默半晌,终是淡淡一语回应:
“她若能不再重蹈覆辙,自然无需本上神多言饶恕,自有天地容她;若执迷不悟,届时因果自负,怨不得旁人。”
她语气冷淡,不带怒意,却有种不容置喙的分量。
这已经是羲和上神能给子姝的最大承诺。
子嫣赶到时,只来得及看见子姝在光焰中缓缓消散,连一句话都未留。殿中神辉仍在,而羲和的目光,冷淡如初。
那之后,对羲和来说,生死有命,恩怨两清。她对子嫣不冷不热,和对太阳神宫里其他仙子无异,未再提及此事,亦未主动为难子嫣——只是从未许下宽恕。
可于子嫣而言,那一刻,却成了恨意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