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许渊约了秦月明月底来签约,秦月明表示感谢。

许渊选择秦月明其实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许渊写给陈屿光的剧本里,女一号就是一个30多岁的女性,也是一个单亲妈妈。

剧本叫做《妈妈的手》。

清晨五点,城市尚未苏醒,咸腥的空气已在城南老旧的“顺发鱼市”里弥漫开来。橡胶围裙裹着李薇单薄的身体,三十多岁的年纪,脸上却过早刻下了疲惫的纹路。

她熟练地刮鳞、破肚、剔骨,动作麻利得像一部设定好的机器。冰水刺骨,鱼腥味顽固地钻进头发丝和指甲缝里,洗也洗不掉。汗水混着冰水,顺着她紧抿的嘴角滑下。

为了儿子小宇,这一切,她早已习以为常。

收摊时,天色已近黄昏。李薇拖着沉重的双腿回到那个蜗居——一间位于“建设里”棚户区顶楼的小屋。推开门,世界瞬间安静下来。

七岁的小宇正趴在唯一的小方桌前,小小的身影几乎被摊开的画纸淹没。他全神贯注,用蜡笔涂抹着大片大片纯净的蓝色,那是他想象中大海的颜色。

他听不见母亲归来的脚步声,也听不见窗外市井的喧嚣,先天性的重度听力障碍,将他隔绝在一个寂静的世界里。

李薇的心,在看到他专注侧脸的瞬间,被温柔和尖锐的疼痛同时击中。她轻轻走过去,摸了摸儿子柔软的头发。

小宇抬起头,看见妈妈,眼睛立刻弯成了月牙,无声地扑进她怀里,小手紧紧搂着她的腰,传递着无声的依赖和全然的信任。

李薇抱着他,像抱着自己在这世上唯一的珍宝,也是唯一的软肋。

生活的重担从未减轻。小宇的特殊教育,是压在她心头最沉的石头。

普通学校的资源无法满足他的需求。李薇的目光,无数次投向城西那所赫赫有名的“启明特殊教育学校”。

那里有专业的师资、完善的手语教学环境、专门的艺术潜能开发课程。小宇偶然在电视上看到那所学校宣传片里孩子们画的画时,眼中瞬间爆发的渴望,像烙铁一样烫在李薇心上。她知道,那是儿子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希望之门。

然而,“启明”有着严苛的入学条件——优先录取学区内的特殊儿童。那个学区,是城市房价的金字塔尖。

“建设里”破败的墙壁上,一张巨大的、崭新的楼盘广告显得格外刺眼——“启明学府,毗邻名校,成就非凡人生!”广告语像一把淬了蜜的刀。

邻居张阿姨,一个五十多岁、头发烫着小卷、脸上总是堆着热络笑容的女人,此刻正摇着蒲扇,在广告牌下和几个老街坊聊天。李薇抱着小宇经过,张阿姨眼尖地招呼:“薇薇回来啦?哎哟,瞧把我们小宇累的!”她凑近几步,声音压低,带着一种分享秘密的亲昵,“薇薇啊,你听说了没?就这个‘启明学府’,开发商手里还有几套‘内部保留房’!比市面价低一大截呢!正好在启明学校的学区里!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张阿姨的话像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李薇心里激起巨大的涟漪。她心跳加速,攥紧了小宇的手,声音有些发颤:“张阿姨,真的假的?能便宜多少?”

“哎呀,阿姨还能骗你?”张阿姨拍着胸脯,一副掏心掏肺的模样,“我女婿就在那个售楼部当小主管!名额紧张得很,要不是看在咱们多年老邻居的份上……薇薇,你可得早做决定!为了小宇,砸锅卖铁也得拼一把啊!”

她的话语里充满了不容置疑的煽动性,眼神却飞快地掠过李薇洗得发白的衣角和磨破的鞋边,一丝不易察觉的精明算计转瞬即逝。

希望一旦点燃,便会以燎原之势燃烧理智。

李薇像着了魔。她翻出积攒多年、藏在铁皮饼干盒最底层的那沓钱,那是无数个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抠出来的血汗。她一遍遍数着,手指因为激动和紧张而微微颤抖。

不够,远远不够首付!她咬紧牙关,开始了一场疯狂的“瘦身”运动:卖掉亡夫留下的唯一一块手表,那是她珍藏多年的念想;退掉住了几年的小屋,带着小宇搬到租金更低、更潮湿拥挤的地下室;每天的午餐从两个馒头变成一个,鱼肉更成了遥远的奢侈品。

李薇身体迅速消瘦下去,脸颊凹陷,眼底布满血丝,只有望向小宇时,那份孤注一掷的火焰才在瞳孔深处熊熊燃烧。她找遍所有能开口的远亲、旧同事,承受着或同情或鄙夷的目光,低声下气地借来一笔又一笔钱。每一张欠条,都像一道无形的鞭痕,抽打在她的自尊上。

终于,在一个闷热的午后,李薇带着凑齐的、沉甸甸的现金,在张阿姨的引荐下,走进“启明学府”售楼部旁边一间不起眼的小办公室。

里面坐着一个自称姓王的“经理”,穿着不合身的西装,态度倨傲。没有明亮的沙盘,没有热情的讲解,只有一份打印出来的制式合同。

张阿姨在一旁极力帮腔:“王经理,你看我们薇薇多不容易,都是为了孩子!价格上再通融通融?”

王经理不耐烦地摆摆手,指着合同:“内部价,就这个数,签不签?后面还有人等着呢!”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仓促和不容置疑的气氛。

李薇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巨大的压力让她无法冷静思考。合同上密密麻麻的条款像蚂蚁在爬,她根本来不及细看,只死死盯着“启明学府x栋x单元xxx室”和那个惊人的、低于市场价近三分之一的数字。

在张阿姨的不断催促和“过了这村没这店”的警告下,她颤抖着手,在乙方处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按下了鲜红的手印。走出那间狭小的办公室,她手里紧紧攥着那份薄薄的合同和一张购房收据,仿佛攥住了小宇光明的未来,忽略了心底那一丝隐隐的不安。

沉重的枷锁随之而来。高昂的月供像一座无形的大山,瞬间压垮了李薇的生活。

鱼摊的收入杯水车薪。她不得不像陀螺一样旋转:凌晨在鱼市杀鱼,上午去快餐店后厨洗碗,下午去写字楼做保洁,晚上还要接一份替人缝补的零活。

睡眠被压缩到极限,身体严重透支。小宇变得异常敏感懂事,常常默默帮妈妈整理缝补的衣物,或是递上一杯温热的水。母子俩的晚餐常常是一碗清汤寡水的挂面,李薇总是把自己碗里仅有的几根青菜拨到小宇碗里。

儿子清澈的眼睛里盛满了担忧,他拿起画笔,在纸上画下妈妈疲惫的身影,旁边画了一个大大的太阳,下面写着歪歪扭扭的字:“妈妈,笑”。李薇看着画,喉头哽咽,只能用力抱紧儿子,将苦涩的泪水逼回心底。

当李薇被房东催租逼得走投无路时,张阿姨又一次“及时”地出现了。

她拉着李薇的手,一脸感同身受的愁容:“薇薇啊,看你这样,阿姨心都碎了!唉,谁家没个难处?这样,阿姨这里还有点棺材本,你先拿去应应急!利息嘛,就按银行最低的算,咱们街坊邻居的,不在乎这个!”她的话语温暖得像寒冬里的炭火。李薇此刻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濒临崩溃,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让她感激涕零,几乎要跪下来。

在张阿姨“热心”的张罗下,又一份借条诞生了,上面写着借款金额和“友情利息”。李薇签下名字,感觉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全然不知这稻草连接着更深的陷阱。

一个偶然的机会,像一道刺目的闪电劈开了李薇精心构筑的、摇摇欲坠的希望堡垒。她带着小宇去社区医院看感冒,排队时无聊翻看手机。本地一个房产论坛的帖子标题跳入眼帘——“警惕!‘启明学府’内部房骗局!”

她的心猛地一沉,手指颤抖着点开。

帖子里详细揭露了一个骗局:骗子伪造开发商公章和内部文件,利用人们对学区房的渴求,以远低于市场价的“内部保留房”为诱饵,签订虚假合同,骗取购房者首付款。帖子描述的套路、合同样式、甚至那个“王经理”的特征,与她经历的一切惊人地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