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138章 七旬妪三年低热谜,一剂桂枝转坤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8章 七旬妪三年低热谜,一剂桂枝转坤乾

一、盛夏里的厚衣人

申城七月流火,柏油马路被晒得冒油。下午三点,岐仁堂的竹帘被一股凉气卷开,进来一位裹着驼色羊绒披肩的老妪,身后跟着个拎着皮质药箱的中年女子。老妪鬓发霜白,脸色却泛着不正常的潮红,手里紧紧攥着块素色手帕,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请问是岐大夫吗?”中年女子声音急切,“我妈这病拖了三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听说您这儿有法子……”

里间的岐大夫放下正在批注的《脾胃论》,就着青瓷台灯细看——患者刘某,七十四岁,眼神倦怠却又透着焦灼,舌苔白腻如蒙着层薄霜,脉象浮大如鼓风箱,沉取却似断线风筝,尺部尤其虚浮。最触目的是她的穿着:外头三十八九度高温,她却里三层外三层,羊绒披肩下还穿着棉质衬衫,领口扣得一丝不苟。

“刘阿姨,您这低热是全天都有吗?”岐大夫指尖搭在寸口脉上,“少腹那儿的灼热感,是像火烧还是像烙铁烫?”

老妪吁出一口长气,声音带着疲惫:“哎,别提了!三年前就开始了,每天下午准时发热,体温不高不低,就卡在37度8到38度2之间,身上却冷得像进了冰窖,得裹着厚被子才觉得暖和。小腹这儿呢,火烧火燎的,尤其是疼起来的时候,恨不得拿冰块敷着,可敷了又更怕冷……”

她顿了顿,眼圈泛红:“大便一天四五次,稀得像水,吃了止泻药也没用。看了多少名医啊,有的说我是阴虚火旺,开了一堆清热凉血的药,吃了后怕冷更厉害;有的说我是阳虚,用了附子、鹿茸,结果低热更高,小腹灼痛也没减轻……”

随行的女儿插话道:“岐大夫,我妈为这病花了几十万,光专家挂号费就摞了一沓。上个月在成都找了个扶阳派的大夫,用了麻黄、附子、细辛,还加了鹿茸、龙骨,吃了后反而浑身发烫,夜里睡不着觉,吓得我们赶紧停药了。”

岐大夫起身推开雕花木窗,午后的蝉鸣涌了进来,他望着窗外茂盛的香樟树:“刘阿姨,您夏天是不是特别怕空调?喝温水都觉得胃里发凉?”

“是啊是啊!”老妪像抓住救命稻草,“空调房根本待不了,喝口凉水就肚子疼,可小腹又热得难受,这冰火两重天的滋味,真是熬人啊!”

二、舌脉里的阴阳局

岐大夫示意患者伸舌,只见舌质淡胖如水中泡发的海绵,苔白厚而水滑,舌根部尤其腻浊。“来,躺到诊疗床上,我按按小腹。”老妪刚躺下,手就不自觉地护住少腹,眉头紧锁:“大夫轻点儿,这儿一碰就疼,还发烫。”

岐大夫指尖刚触到关元穴附近,老妪就疼得身子一缩:“哎唷!就是这儿,火烧火燎的!”可触诊时却发现,少腹皮肤温度虽略高,深层肌肉却僵硬如板,按下去冰凉感透过指腹传来。

“刘阿姨,您这病啊,像极了冬天屋里生着炉子,可窗户却没关严。”岐大夫取过《伤寒论》翻到“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您这少腹灼热疼痛,就是厥阴肝经的寒热错杂之象。但根源不在厥阴,而在太阳和太阴。”

他指着患者的脉象:“您脉浮大而劲,像飘在水面的木头,这是虚阳外越的表象;尺脉沉取无根,说明下焦真阳不足。就好比家里的暖气炉(肾阳)火不够旺,却硬开着电风扇(表气不固),热气散出去了,寒气反而乘虚而入。您之前吃的清热药,好比往炉子里泼水,火更灭了;而直接用大剂量附子,就像往冷炉子里扔鞭炮,火没起来,倒把炉子震得更漏风了。”

女儿听得直点头:“难怪我妈吃了那些药反而更难受,原来是没找对路子。可她小腹明明灼热,怎么会是寒证呢?”

“这就是关键所在了,”岐大夫用银针轻拨灯芯,火光映着他眼角的皱纹,“《黄帝内经》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您母亲下焦阳气衰微,就像地下的井水冰冷,寒气凝闭太久,反而逼迫虚阳上浮外越,形成了‘真寒假热’之象。少腹灼热是假热,畏寒喜暖、大便稀溏才是真寒,就像冬天井口冒热气,底下其实是冰水。”

他走到药柜前,抽出写着“桂枝”“苍术”的药斗:“治这病得先修窗户,再添柴火。第一剂药,我用桂枝汤打底,加苍术、白芷散太阳表寒,就像先把漏风的窗户缝堵上;用吴茱萸、小茴香暖厥阴肝经,好比给结冰的水管裹上保温层;川连只放少许,是取‘热因寒用’之意,防止热药被假热格拒,就像往冰水里加勺热水,先试探着化开坚冰。”

三、药方里的次第功

小禾铺开桑皮纸,握着毛笔等处方。岐大夫沉吟片刻,提笔写道:

桂枝八钱,苍术五钱,白芷五钱,

陈皮五钱,法半夏六钱,茯苓五钱,

吴茱萸五钱,川连四钱,小茴香六钱,

炙甘草一钱,生姜一两六钱。

“这方子有三层讲究,”岐大夫边写边解释,“第一层是‘开太阳’——桂枝配生姜,是张仲景解肌发表的妙法,能把体表的寒气像掀被子一样散出去;苍术、茯苓健脾燥湿,好比把屋里的潮湿地面晒干,不让湿气再生。”

“第二层是‘和脾胃’——陈皮、半夏降逆和胃,解决您食欲不振的问题;炙甘草坐镇中央,调和诸药,就像厨房里的灶台,稳住整个脾胃的气机。”

“第三层是‘理厥阴’——吴茱萸、小茴香专入肝经,温散少腹的寒凝;川连虽寒,却能引热药入里,防止虚阳被格拒,这叫‘导龙入海’之法。”

他放下笔,郑重叮嘱:“这药要文火煎煮一小时,生姜必须带皮,取其辛散之力。每天一剂,分三次温服,服药后喝半碗热粥,微微出汗最好,但千万不能大汗淋漓。”

老妪看着药方,眼里闪过一丝疑虑:“岐大夫,我之前吃附子都不管用,这药里没什么猛药,能行吗?”

“治病如行军,”岐大夫目光沉静,“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诸葛亮用兵,贵在精专。您这病虚实夹杂,就像久旱的土地,不能突然浇猛水,得先洒毛毛雨润透。这第一剂药就像先派侦察兵,摸清虚实寒热的底细,再调主力部队跟进。”

四、七日后的脉象变

一周后的清晨,刘阿姨竟自己掀帘进来,身上只穿了件薄棉衬衫,气色比前几日红润不少。女儿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一篮新鲜的水蜜桃:“岐大夫,神了!我妈吃了第一剂药,当天下午就觉得身上没那么热了,夜里能踏实睡个整觉了!”

岐大夫诊过脉,惊喜道:“脉象变紧了!之前浮大无根的样子没了,这才是您的本脉啊!”他转向老妪,“少腹还灼痛吗?大便怎么样?”

“小腹那儿没那么火烧火燎了,按上去也不怎么疼了,”老妪笑得眉眼舒展,“大便一天一两次,基本成形了!最神奇的是,我昨天居然敢在空调房待半小时了,身上也不觉得冷得慌。”

岐大夫抚掌笑道:“这就对了!第一剂药把您体表的寒气散了,脾胃的湿气化了,虚阳不再外越,假热自然就退了。现在该添柴火了!”他在原方基础上去掉白芷、川连,加了制附片二两、淫羊藿八钱:“附子就像往您身体的炉子里添硬柴,淫羊藿能引阳气入肝肾,就像给炉子扇风,让火旺起来。”

又过一周,刘阿姨再来时,已经能独自爬楼梯了,少腹灼热感完全消失,体温稳定在36.8c左右。岐大夫调整药方,去吴茱萸,加砂仁五钱:“砂仁是醒脾的妙药,就像给您的脾胃灶台擦去油污,让阳气更顺畅地运行。”

第四诊时,刘阿姨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岐大夫,我现在能吃能睡,大便正常,连多年的老寒腿都觉得暖和了!”岐大夫诊脉后,开出最后一剂药方:

制附片(先煎)二两五钱,干姜二两,

桂枝四钱,白术五钱,砂仁五钱,

淫羊藿八钱,益智仁六钱,茯苓五钱,

陈皮五钱,炒麦芽六钱,炙甘草一钱。

“这剂药以四逆汤为底子,”岐大夫解释道,“附子、干姜大补下焦真阳,就像给您换了个大功率的暖气炉;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好比给炉子砌了个稳固的底座;益智仁固摄肾气,防止阳气外泄;炒麦芽消食和中,让补药更好地吸收。”

五、冰炉化处见真阳

刘阿姨回深圳前,特意送来一面锦旗,上书“岐黄妙手,冰炉化春”。她拉着岐大夫的手,眼里闪着泪光:“三年了,我第一次觉得身体是自己的。以前总以为是老年病,治不好了,没想到您几剂药就把我从冰窖里拉出来了。”

岐大夫望着窗外渐渐转凉的梧桐叶,缓缓道:“您这病,难就难在‘真寒假热’的假象。现在很多大夫一见发热、灼热,就以为是实火,滥用寒凉药,结果越治越虚;也有些大夫知道要扶阳,却不辨次第,一味猛补,反而让虚阳更浮越。”

他顿了顿,又道:“《金匮要略》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个‘和’字最关键。就像您的病,先散表寒,再温中焦,最后补下焦,一步步来,就像春天化冻,先是春风解冻,再是阳光化雪,最后地气回暖。如果上来就用猛药,就像拿锤子砸冰,冰是碎了,可底下的土地也伤了。”

女儿在一旁感慨:“以前总觉得中医越贵越好,人参鹿茸往死里吃,现在才知道,对症的药才是好药。我妈这次花的钱,还不到以前零头的零头,病却好了。”

岐大夫笑着摆摆手:“药不分贵贱,中病即良。就像这桂枝,普通得很,可在合适的时候用,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医的精髓,不在用多贵的药,而在辨清阴阳,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送走刘阿姨母女,岐仁堂里恢复了宁静。岐大夫拿起案头的《扶阳论坛》,书页上“扶阳当辨次第”的批注在阳光下泛着墨香。小禾端来热茶,见他望着药柜里的附子、桂枝,喃喃自语:“治病如治水,堵不如疏;扶阳如添柴,急不如缓啊……”

窗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照在药斗上的“桂枝”“附子”字样上,仿佛给这些普通的草木赋予了生命。在这个寒来暑往的诊室里,岐大夫用他的医术,一次次将人体的“冰炉”化为暖春,让那些被病痛折磨的生命,重新感受到阳气的温煦,就像申城的秋天,终将迎来硕果累累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