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177章 一剂理中汤,化开十年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7章 一剂理中汤,化开十年寒

一剂理中汤,化开十年寒——岐大夫妙手治痰饮

一、心下堵闷三月余,遍访名医皆无功

暮春时节,梧桐叶刚抽出新芽,岐仁堂的铜铃便被晨风吹得叮当作响。我坐在诊室里整理《脾胃论》的抄本,忽见门口挤进来一个身形佝偻的妇人,头发灰白,面容蜡黄,扶着门框直喘气。

\"岐大夫,您快救救我老伴儿吧!\"跟在后面的男人急得直搓手,\"她这三个月来吃不下饭,胸口像压着块大石头,夜里睡觉都得半坐着,不然喘不过气来。\"

我赶忙起身扶住妇人,触到她冰凉的手,脉象沉细如游丝。抬眼望去,她舌苔白腻,不时吐出清稀的痰涎,衣襟前已经洇湿了一片。

\"王婶,您慢慢说。\"我扶她坐下,倒了杯温姜茶,\"这病是怎么起的?\"

王婶捧着茶杯,手指微微发抖:\"年初我在菜市场贪凉吃了碗冰粉,当晚就觉得胃胀得难受。后来找了几个大夫,有的说我气滞,开了一堆理气药;有的说我脾虚,让我吃补药。可越吃越不对劲,现在连下床都费劲了......\"

我点点头,想起《金匮要略》里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又观她吐清涎、脉沉细,分明是寒饮凝结之象。但需仔细鉴别,若误用清热化痰之剂,必使寒邪更盛。

\"王婶,您觉得胸口堵得慌,是不是像有团冰疙瘩在胃里?\"我轻声问道。

王婶眼睛一亮:\"对对对!就像冬天水缸里结的冰碴子,又凉又硬。\"

这时,窗外传来嘈杂的人声。原来附近工地的工人听说岐仁堂来了个治不好的病人,都围过来看热闹。人群中有人嘀咕:\"西医都治不好,中医能行吗?\"

我没有理会,继续问诊:\"王婶,您夜里咳嗽吗?痰是什么颜色?\"

\"咳得厉害,痰像清水一样,有时候还带着泡沫。\"王婶说着,又咳出几口清涎。

我心中有数了。《黄帝内经》云:\"饮发于中,上迫于肺。\"寒饮停聚胃脘,上犯于肺,故见气短咳喘;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故食欲不振。此证当温阳化饮,健脾和胃。

二、岐大夫辨证施妙手,理饮汤化寒饮

\"王婶,您这是寒饮凝结,得用温药化开。\"我铺开纸笔,\"我给您开个方子,叫理饮汤。方中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通阳气,茯苓利水渗湿,白芍敛阴和营,橘红、厚朴理气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

说到这里,我加重了语气:\"干姜得用21克,您病久脾胃虚寒严重,非大剂温阳不可。\"

人群中有人惊呼:\"干姜那么辣,吃多了会不会上火?\"

我笑了笑:\"《神农本草经》说干姜'温中,逐风湿痹'。王婶体内寒湿太重,正需要这股热力化开坚冰。就像冬天河里结冰,得用太阳晒、暖气烘,冰才会化。\"

王婶的丈夫犹豫道:\"岐大夫,这药会不会太猛了?\"

\"放心,我会根据病情调整。\"我解释道,\"《伤寒论》里的四逆汤用干姜四两,那才是猛药。理饮汤配伍精妙,有白芍制约,不会伤阴。\"

开好药方,我又叮嘱:\"这药要温服,喝完后盖被子出点微汗。饮食上忌生冷油腻,多喝小米粥养胃。\"

王婶的丈夫将信将疑地抓了三剂药。临走时,我看到他偷偷把药单折起来,揣进了口袋——怕是要拿去给西医看看。

三、一剂知二剂已,复诊气短仍未消

三日后清晨,王婶在丈夫搀扶下走进诊室。她气色明显好转,脸上有了血色,说话也有力气了。

\"岐大夫,喝了药后,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小火炉。\"王婶笑着说,\"昨天能吃下两碗粥,夜里也能平躺了。\"

我诊了诊脉,脉象比之前有力,但仍有细弱之象。再看舌苔,白腻稍减,但仍有寒湿未净。

\"王婶,寒饮已化大半,但脾胃之气未复,还需继续调理。\"我在原方基础上加了9克生黄芪,\"黄芪能补肺气,助脾胃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气短的毛病就会好。\"

这时,门口又围了不少人。上次质疑的那个工人挠挠头:\"岐大夫,这中医真神了!王婶这气色,跟换了个人似的。\"

我趁机讲解:\"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王婶的病看似复杂,其实抓住'寒饮凝结'这个根本,就像开锁找到了钥匙。《脾胃论》说'脾胃虚则湿胜',寒湿不除,百病丛生。\"

人群中有人点头,有人若有所思。我知道,中医的疗效就是最好的宣传。

四、十日调理终痊愈,岐仁堂里传佳话

十日后,王婶健步走进诊室,手里提着一篮自家种的青菜。

\"岐大夫,您看我现在,能挑水浇菜了!\"她笑着转了个圈,\"这药真是神了,连多年的老寒腿都不疼了。\"

我再次诊脉,脉象平和有力,舌苔薄白。寒饮已化,脾胃得复,肺气充盈,诸症皆愈。

\"王婶,药可以停了,但要注意保养。\"我嘱咐道,\"平时多晒太阳,少吃生冷食物。《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现在正是温补的好时候。\"

王婶的丈夫感激地说:\"岐大夫,多亏了您。之前我们差点放弃,要不是邻居说您医术高明......\"

我摆摆手:\"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本分。\"

这时,窗外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诊室的《伤寒论》抄本上,映得书页金黄。

王婶临走时,把青菜塞给我:\"这是自家种的,没打农药。您尝尝,比菜市场的新鲜。\"

我笑着收下,心里暖暖的。行医多年,最欣慰的不是锦旗和赞誉,而是看到患者重拾健康的笑容。

五、岐大夫论医理,寒饮辨治有妙诀

送走王婶,我坐在诊室里,翻开《金匮要略》,看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批注,不禁感慨万千。

\"小徒,你可知为何王婶的病久治不愈?\"我问正在研墨的徒弟。

\"因为之前的大夫没有辨明寒热。\"徒弟想了想,\"王婶吐清涎、脉沉细,分明是寒饮,却用了理气、温补之药,反而加重了病情。\"

我点点头:\"不错。痰饮有寒热之分,《黄帝内经》说'饮为凉,痰为热'。寒饮多因心肺阳虚,不能温化水饮;热饮则因忧思过度,虚热灼饮。王婶的清稀痰涎,正是寒饮的典型表现。\"

\"那理饮汤中的白芍有什么作用?\"徒弟又问。

\"问得好。\"我解释道,\"干姜、桂枝辛热,容易伤阴。白芍酸敛,既能制约热药的燥性,又能滋养肝阴,防止肝胆郁热。这就是《本草纲目》说的'酸收辛散,配伍得宜'。\"

徒弟若有所思地点头。我知道,中医的精髓不仅在于用药,更在于辨证施治、整体调理。

六、结语:岐仁堂里仁心在,悬壶济世美名扬

王婶的病好了,岐仁堂的名声也传开了。每天来找岐大夫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有胃胀的,有咳嗽的,有气短的。岐大夫总是耐心问诊,细心辨证,用一副副中药解除患者的病痛。

\"岐大夫,我这老寒胃又犯了,您给看看。\"

\"岐大夫,我家孩子咳嗽三个月了,吃西药不见好。\"

\"岐大夫,我胸口闷得慌,是不是也有痰饮?\"

面对这些患者,岐大夫总是笑着说:\"莫急,先让我看看舌苔,摸摸脉。\"

在岐仁堂的诊室里,总能听到岐大夫讲解医理的声音:\"《黄帝内经》说'胃者,水谷之海',脾胃虚弱,水湿不化,就会生痰饮。\"

\"《伤寒论》的苓桂术甘汤,是治疗痰饮的经典方,你们看这配伍......\"

\"《脾胃论》强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大家平时要注意饮食起居。\"

岐大夫不仅治病,更在传播中医的智慧。他常说:\"中医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

如今,岐仁堂的铜铃依旧在风中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治病救人的故事。而岐大夫的身影,依然在诊室里忙碌着,用仁心仁术,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