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冰阳之歌 > 第356章 青海格尔木军工后代事业火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6章 青海格尔木军工后代事业火红

题记

父爱如山,军工事业传承创新。

格尔木的风总裹着沙,却吹不散昆仑山下那片红砖房的暖意。李建军站在窗前,指尖摩挲着相框里泛黄的军装照——照片上的年轻人眉眼锐利,肩章在戈壁烈日下闪着光,背景是刚落成的军工车间,钢架还露着冷硬的银白。窗外传来汽车引擎的低鸣,他抬头时,看见儿子李诗穿着白大褂从越野车上跳下来,医用箱在肩头晃了晃,像极了当年自己背着工具包奔走的模样。

“爸,今天牧区义诊走了三个点,最后一户老人的高血压稳住了。”李诗进门就脱鞋,鞋面上沾的沙粒落在脚垫上,簌簌响。他顺手把桌上的搪瓷缸递过去,缸子上“为人民服务”的红漆褪了边,却是李建军当年在军工场的奖品。

李建军接过缸子,指腹擦过缸沿的缺口:“当年你爷爷在这戈壁滩上建车间,喝的水都带着土味,哪想得到现在你们能开着车去给牧民看病。”

父子俩的对话总绕不开“当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李诗的爷爷李建国跟着军工队伍扎根格尔木,手里的焊枪在零下三十度的夜里能溅出火星,却暖不透帐篷里的寒霜。李建军接棒时,车间刚通了电,他带着徒弟们啃下精密仪器维修的硬骨头,双手磨出的茧子比工具包还厚。如今,轮到李诗把“军工精神”揣进了医用箱。

开春时,牧区爆发流感,李诗带着医疗队扎进草原。帐篷里的油灯下,他给牧民量体温、配药,忙到后半夜才想起给家里打个电话。电话那头,李建军没说别的,只让他多带件棉衣:“当年我们在野外抢修设备,裹着棉被也能干活,你身子骨没我们结实,别冻着。”挂了电话,李诗看着窗外的星星,突然明白父亲说的“结实”不是指身体——是心里那股扛事儿的劲,从爷爷传到父亲,再传到自己身上。

比起李诗在牧区的“奔波”,姐姐李歌的“战场”在更热闹的地方。作为文艺兵,她常跟着慰问团去军工企业演出,舞台搭在车间旁的空地上,背景是轰鸣的机器,台下坐着满手油污的工人。

第一次去演出时,李歌还紧张,握着话筒的手都在抖。直到她看见前排一个老师傅,正用沾着机油的手跟着节奏打拍子,脸上的笑容比舞台灯还亮。演出结束后,老师傅拉着她的手说:“姑娘,你唱的《军工魂》,我们听着心里热乎!当年我们在这戈壁上干活,就盼着能有首歌,唱出我们的日子。”

从那以后,李歌总琢磨着怎么把“军工故事”唱进歌里。她跟着慰问团跑遍了格尔木的大小军工企业,听老工人讲当年的事:有人为了赶工期,三个月没回过家;有人在维修设备时烫伤了手,裹着纱布接着干;还有人把刚满月的孩子送回老家,自己留在车间里守着生产线。这些故事,成了她歌词里最动人的部分。

有一次,她在演出前遇到一个小姑娘,扎着羊角辫,手里攥着一张照片。“我爸爸是车间里修机器的,他说今天能看到你唱歌。”小姑娘仰着小脸,眼里闪着光。李歌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那姐姐今天就唱首歌,送给你爸爸,也送给所有像你爸爸一样的叔叔伯伯。”那天的演出,她唱了一首自己写的《戈壁之光》,歌声飘在车间上空,台下的工人师傅们有的红了眼眶,有的悄悄抹了把脸。

李歌知道,自己唱的不只是歌,是爷爷那辈人用青春铺就的路,是父亲那辈人用汗水浇灌的花,更是现在的军工人们,正用双手续写的故事。

入夏后,格尔木的雨水多了起来。李诗的医疗队在牧区设立了“流动医疗点”,每周定期去巡诊。有一回,他在巡诊路上遇到暴雨,越野车陷在泥里,怎么也开不出来。正当他和同事们着急时,远处来了几辆军工企业的工程车,司机师傅们跳下来,二话不说就帮着推车。

“你们是李建军师傅的儿子吧?”其中一个师傅认出了李诗,“当年你爸帮我们修过设备,现在轮到我们帮你了!”雨水混着汗水,顺着师傅们的脸颊往下流,却没人叫苦。车推出来后,李诗想留他们喝口水,师傅们摆摆手:“我们还得去车间送零件,你们赶紧去给牧民看病,别耽误了正事。”

看着工程车消失在雨幕里,李诗心里暖暖的。他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军工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事,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事。”爷爷那辈人搭起了军工事业的架子,父亲那辈人让它变得更结实,而现在,自己和姐姐,还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军工后代,正在用不同的方式,让这份事业变得更红火。

中秋节那天,李诗和李歌都回了家。餐桌上,李建军做了一桌子菜,有格尔木特产的羊肉,还有他亲手腌的咸菜——那是当年军工场里最常吃的菜,现在成了家里的“传家宝”。

“爸,我们单位最近要搞技术革新,我报名参加了攻关小组。”李诗夹了一块羊肉,笑着说,“争取把牧区的远程诊疗系统搞起来,以后牧民在家就能看病。”

李歌也跟着说:“我们慰问团下个月要去新疆的军工企业演出,我写了首新歌,叫《传承》,到时候唱给他们听。”

李建军看着两个孩子,眼里满是欣慰。他举起搪瓷缸,对着孩子们说:“好!你们爷爷当年说,军工事业是国家的脊梁,现在,这根脊梁要靠你们扛起来了。来,咱们干杯!”

三个搪瓷缸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格尔木的夜空格外亮,星星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照亮了昆仑山下的这片土地,也照亮了军工后代们脚下的路。

夜色渐深,车间里的机器还在轰鸣,像是在和着风的节奏,唱着一首关于传承与希望的歌。而李诗、李歌,还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军工后代,正带着父辈的嘱托,迎着朝阳,把这份火红的事业,推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