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水浒之往事随风 > 第27章 硬不起来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此时,一个年纪约五六岁,身穿大红衣大红裙的小丫头蹦跳着走进大殿,来到赵佶身边,两脚蹦跳着跟赵佶说话。

俺小时候识字时,学了一个跃字,也见过真正的鱼跃水面、鸟雀在地上跳跃,并不觉得有啥美妙;学武之后,还模仿鱼跃、雀跃,感受其中有何玄妙。。。今日看这小丫头的动作,才明白雀跃之美妙,可以荡涤心灵,守住神魂。

俺前世今生皆婚配,更无子嗣。这辈子的亲兄无子女;义兄义弟生的都是男娃子;两个认下的徒弟也是男娃子,此前更是不曾关注过其他的任何男女小娃。。。如今看大殿里的小丫头,居然莫名的触动心神。。。

俺随手从头上把那朵大红牡丹花拔下,看看这花儿,看看那小丫头。。呵呵,所谓仙人,真是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吗?那卖花儿的蓝采和是个啥意思?

这小丫头明显是赵佶的哪个闺女,不知道叫啥福帝姬。

“华福,今年的水傀儡可还好看?”赵佶笑逐颜开的逗他女儿。

“不好看吆,我只想看诸军百戏,那个带劲儿!”小丫头华福雀跃着拍手笑道。

“好。爹爹这就陪小月月去看军士百戏。各位,走吧,随朕移驾宝津楼。”赵佶即刻起身,不管那些王公大臣,牵着华福帝姬赵小月的小手,当先就走。

车马响动,一阵忙乱,赵佶带着华福登上宝津楼,令诸军百戏,于楼下演练。

俺还在临水殿顶,目力及神识所到,如在眼前。

先列出军阵大鼓十八个,一为首鼓手近前朝楼上赵佶叉手进致语,带头高呼“道君皇帝万岁万万岁”。然后鼓乐大奏,所奏之曲为将军令,乃是大唐秦王破阵乐中的一个选段。

鼓声中一个头戴红巾一丈身高力士赤裸着上身,皮肤上抹了茶油,棕红油亮紧致,上面筋肉盘结,整个人宛如神庙前的金刚、壁画里的天蓬,他手里端着一杆铁血大旗,先给楼上赵佶俯首施礼,然后开始表演。

这玩意儿叫“大督旗”,也叫“中幡”。高有三丈九尺九寸,幡杆有碗口粗,整杆旗子重达九十九斤。

这力士端的不凡,手里有数百斤的气力,已经做到稳、准、快。只见他用手掌、手背、肩膀、额头、下颚完成一次次的举、顶、抛、接等动作,那大旗不断晃动、抛起、落下,扔得高,立得稳。力士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九十九斤如若稻草,那幡旗上下飞舞、交替腾挪,惊现纷呈却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血红大绸的旗面迎风招展,幡顶上的铜铃叮咚作响。

“好好好!”华福帝姬雀跃欢呼。赵佶也拍手叫好,蔡京听了,赶紧颤巍巍的尖叫叫好,王公大臣们自然也一致叫好。

梁山上的玉幡杆孟康,除了身形挺拔如幡杆外,日常也好盘弄中幡磨练武艺气力。如今看来,他那技艺远不如这舞旗力士。

力士舞罢,端着中幡又给赵佶俯首施礼退下。

接下来,三狮六豹由狮奴、豹奴牵引着入场。豹子俺自然见过、打过、也吃过几只。这狮子却也是跟那六头象一样,俺头一次见。

神庙前、官府衙门前及权贵府宅前常有石头雕凿的狮子守护,其造型其实是想象中的龙生九子之狻猊。其实这玩意儿,与僵尸兽形之极,犼,有血脉关系,或云犼肏雌龙生狻猊焉。

夏商之时,神州中原之地尚能见狮象犀兕,后狮象先亡逸,犀兕也逐渐消失,四兽足迹都往南移,中原之地不存焉。

目前,大理国尚存象,身毒、暹罗等地有狮、犀。而兕,已经鲜有人见了,估计不存矣。

再后来,汉唐之时,身毒、暹罗向神州朝廷进献狮子,中原人才再见此物,看其形状颇与想象中的狻猊吻合,随即,狮子、狻猊就开始混淆,民间就逐渐用狮子来称呼。

梁山好汉火眼狻猊邓飞,就因其眼赤红,头发虬曲,好食人脑,才获这一外号。

眼前这三头狮子,皆是黑棕黄身,大头细尾,每只约有四五百斤,人云能食虎豹。嘿嘿,俺看其形状,前壮后弱,力尚可但不持久,估计撕咬强,搏击弱,杀豹容易,恐不敌同重之虎。

狮豹在狮奴豹奴鞭子指挥之下,颇识时务,坐作进退,吼叫嘶鸣,奋迅举止,令行禁止。。。这倒也是应了军队训练象征。

狮豹退场回笼。

场中跃进一个头戴红巾,身高八尺的健壮汉子,手执两面一丈高白旗子,跳跃旋风而舞,步伐轻捷,力量强劲,那旗子舞的烈烈作响,隐含双枪之法。。。这人的武力不在半宦官双枪将董平之下!

此时,鼓声停下,琴声响起,有花妆轻健军士百余人进场,前列五色旗帜,分别手执雉尾、蛮牌、木刀。初成行列,一起想楼上赵佶拜舞,然后拉开架势,互变开门夺桥等阵,然后列成偃月阵。

琴声一变,阵内有两人出阵对舞,两刀并举,如搏杀之状。打斗一番,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人僵仆在地。。。俺看的很囧,这两人似乎并不善斗啊,表演的很僵硬。

之后,又出场八对,以枪破盾、以剑对盾、骨朵对盾、枪棒厮杀等,皆华而不实之辈。

忽然一声大响如霹雳,俺还以为是李忠来了扔了颗掌中雷!

原来只是颗“爆杖”。。。其实这玩意儿就是火药纸包,毕竟轰天雷凌振的同僚不少,火药在朝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但有意思的是,朝廷上下那么多聪明人,却不重视火药,没人看出它的价值,不把它充分应用到征战中来,只作为大鼓铜锣一样助威的东西!

花妆轻健军士退场,场中烟火大起,有带着獠牙假面,披散头髪,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他身着青帖金花短后之衣,帖金皂袴,光着脚,怀中抱着一面大铜锣,蹦跳着前进后退,随时敲响一下铜锣,绕场数遭,好似在巡山。

然后场中又燃起一阵烟火,又一声爆杖,乐声转为慢曲,烟雾散尽,场中出现或青面獠牙,或头戴金眼面具、或口吐红舌、或垂长眉画大弯嘴的,饰以豹皮锦绣看带之类,手执刀斧、杵棒之类,这些都是扮作厉鬼,动作古怪,为驱捉视听之状。

宝津楼上,华福小丫头看的目瞪口呆,战战兢兢。

又爆仗一声,烟雾再起,有带着獠牙假面虬须长髯,身穿绿袍子如钟馗像者进场,跳着魁伟滑稽的舞步,张牙舞爪。继有二三个瘦骨嶙峋,以粉涂身,金晴白面如髑髅状的进场,手执软仗,脚步趋跄僵硬,

这演的是啥?估计是钟馗巡山捉鬼的故事?!这与军队有啥关系?!

又爆仗响,烟火涌出,浓郁的人面不相见,烟中隐约有七人,皆披髪纹身,着青纱短后之衣,锦绣围肚看带。其中一人头戴西方异族金花小帽,手执白旗,其余六人皆戴红头巾,手执钢刀,互相格斗击刺,不一时就破面剖心,血肉模糊。然后那金花小帽之人喷水呪之,那几个被破腹裸露五脏六腑的,一个个都平复如故。。。这特么是什么玩意儿?天地能量起伏不大,纯粹的光影幻术罢了。

听楼里那些大臣议论,说什么七圣刀?乃是祆教下神幻术仪式?这祆教就是波斯拜火教,就是江南魔天方腊那个食菜事魔教的起源之教。按理说这种与食菜事魔教相关的东西,能在赵佶眼前表演?

俺怀疑此为方腊手下!必定柴进柴大官人还能进大内,入皇宫,从赵佶书房屏风上扣去了四大寇中宋江名字。。。

忽又有爆仗响,烟火大盛,青幕围绕,列数十人,皆戴狰狞面具,身穿奇装异服,好似祠庙中的神鬼塑像。。。爆仗连环响起,烟雾中这些鬼影退去。

楼上那个小丫头如释重负,又雀跃起来。俺不明白,赵佶看这些东西有个屁用?!这还是军中百戏!?

又有一个不断敲击小铜锣的人能,脚步急促小跑,引领百余人上场。一个个或裹着头巾,或扎着双髻,都穿着杂色半臂、围肚看带。脸上用黄白粉涂面,各执木头做的棹刀一口,排成行列。

敲小锣的指挥领唱,这百人想楼上赵佶拜舞起居,然后喝喊变阵,演练数次,最后成一字阵,两两出阵格斗,演练刀法。

俺看这些人的刀法,倒是中规中矩,都有刘唐、雷横那样水平。你说这些好汉,既然已经招安,就不能弃了朴刀,用用棹刀?

接下来就表演马术、骑射。

可惜,都是一些华而不实的马戏!上场之人都是三流中的三流!什么立马、骗马、跳马、赶马、献鞍、镫里藏身、绰尘。。。都是在马速极低,常人跑步就能追上的情况下完成的,根本不能上阵实用。

俺是见过马上战将搏命厮杀的;也是见过金国、辽国那些马军拼命的;燕云百骑将那骑术也是很牛逼的;俺也是骑过孙三郎那匹黑骡子日行千里过的!

那真战马战将的声势神威,又岂能是眼前给赵佶表演的这些孬人能展现出来的?

看他们有几个还在马上或轮弄利刃、或挥舞大刀、或双刀盘旋。。。嘿嘿,能被扬州那个马匪老头白头雕一飞斧就能砍杀!

还特么有宫女百余骑马出来!这些十一二岁的小女童皆妙龄翘楚,身上穿着结束如男子,头上短顶头巾,各着杂色锦绣捻金丝番段窄袍,红緑吊敦束带,那些马也都是玉羁金勒、宝鞍花鞯。

莺莺燕燕的艳色耀日、香风袭人。驱马奔至楼前,团转数遭,要命太监在后面押队。他招呼小宫女们排成列,鼓声一齐,都翻身下马,一手执弓箭,一手揽缰绳,跟男子一样行礼,拜舞山呼“皇帝万岁万万岁”。

复听鼓声,都骗马而上,也分两阵,两两出阵,使些花枪小棒,交马野战,呈骁骑模样。。。这是模仿兵家老祖孙武子操练宫女?真特么的无话可讲了。

自古自然也有女将,俺就祭拜过的项羽的婆娘龙虞,那人是真能上阵杀敌的;杨志他家那些老奶奶、姑奶奶们也是女中豪杰;就连罗玉妙真,那手段能抵得住黄裳!这些能打的猛女们,又岂是眼前如此做作的小宫女模样!

这算是亵渎兵家的举动了!大宋武将,算是硬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