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269章 汉纪四十一 孝殇皇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9章 汉纪四十一 孝殇皇帝

汉纪四十一,从公元106年(丙午年)到公元115年(乙卯年),一共十年。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丙午年)

春天,正月辛卯日,张禹从太尉升职为太傅,徐防从司徒升任太尉,他俩开始参与总领尚书事务。太后想着皇帝还小,就希望有厉害的大臣住在皇宫里头。于是下诏书让张禹住宫里,五天回一次自己府上;每次上朝面见太后和皇帝,都要特别通报一声,和其他三公的座位都要隔开。

这时候,皇帝的哥哥刘胜被封为平原王。

正月癸卯日,光禄勋梁鲔当上了司徒。

到了三月甲申日,孝和皇帝被安葬在慎陵,他的庙号是穆宗。

三月丙戌日,清河王刘庆、济北王刘寿、河间王刘开、常山王刘章开始去自己的封国;太后对刘庆那是格外关照,给了他特殊待遇。刘庆的儿子刘祜,当时13岁,太后觉得皇帝年纪小,身子骨也弱,担心以后出啥意外,就把刘祜和他的嫡母耿姬留在了清河王府。耿姬是耿况的曾孙女;刘祜的亲妈是犍为的左姬。

夏天,四月的时候,鲜卑来侵犯渔阳。渔阳太守张显带着几百人就出塞去追他们。兵马掾严授劝说道:“前面道路又险又难走,敌人啥情况咱也不清楚,咱应该先扎好营寨,派几个轻骑兵去前面探探路。”但张显那叫一个上头,一听就火了,差点把严授给砍了,然后就继续进兵。结果,敌人早就埋伏好了,一下子冲出来,那些士兵们吓得撒腿就跑。只有严授拼了命地战斗,身上受了十处伤,还亲手杀了好几个人才死。主簿卫福和功曹徐咸也都冲上去保护张显,最后都死在了战场上。

四月丙寅日,虎贲中郎将邓骘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享受和三司一样的礼仪规格。邓骘的弟弟黄门侍郎邓悝当上了虎贲中郎将,邓弘、邓阊都成了侍中。

这时候,司空陈宠去世了。

五月辛卯日,朝廷大赦天下。壬辰日,河东垣山发生了山体崩塌。

六月丁未日,太常尹勤当上了司空。

好多地方,一共三十七个郡国,都下起了大雨。

己未年,太后下令:太官、导官、尚方、内署这些部门,那些制作起来麻烦、花里胡哨又没啥实用的衣服、膳食和各种物品,都得精简。除了供奉陵庙的,稻米不用挑挑拣拣,平时早晚就一顿肉饭就行。以前太官、汤官每年经费差不多要两亿,这之后一下子就砍掉好几千万。各郡国进贡的东西,也都得减少一大半。上林苑的鹰犬全都拿去卖掉,离宫别馆里存着的粮食、柴炭啥的,也都要节省着用。

丁卯日,下诏书说,把掖庭的宫女,还有那些因为宗室获罪而被没入官府的人,全都释放,让他们成为普通老百姓。

这年秋天,七月庚寅日,朝廷下令给司隶校尉和各州刺史,说:“最近有些地方发生了水灾,影响了秋天的庄稼收成。朝廷觉得这是自己没做好,心里特别担忧害怕。可有些地方呢,就想着在丰收这事上弄虚作假,获取好名声,于是隐瞒灾害情况,虚报开垦的田地数量,也不管老百姓流亡在外,一个劲儿地增加户口数字,还对盗贼的事儿遮遮掩掩,结果坏人得不到惩罚。任用官员不按规矩来,选拔推举也乱七八糟。官员们贪婪苛刻、心狠手辣,普通老百姓都深受其害。你们这些刺史呢,就像耷拉着脑袋、堵住耳朵一样,不做事,还偏袒下面的人,对上不怕老天爷怪罪,对下也不觉得对不起老百姓。宽恕这种事,可不能总指望。从今往后,要是再这样,一定会严惩。各地的郡守等高级官员,你们都得如实核查灾害造成的损失,给老百姓免除田租和草料税。”

八月辛卯日,皇帝驾崩。到了癸丑日,就在崇德前殿把皇帝入殓停灵。当时,太后和她哥哥车骑将军邓骘、虎贲中郎将邓悝等人,在宫里秘密商量大事,定好了计策。当天夜里呢,就派邓骘拿着符节,坐着那种高级的王青盖车,去接清河王的儿子刘祜,还让刘祜在殿里先斋戒着。

第二天,皇太后坐镇崇德殿,百官都穿着喜庆的衣服陪着。接着就把刘祜拉上来,拜他为长安侯。然后又下诏书,让刘祜当孝和皇帝的继承人,还写了册封的命令。官员读完命令,太尉就把玉玺啥的献上,刘祜就这么登基当皇帝啦,不过太后还是掌握着实权,继续管事。

太后还专门给司隶校尉、河南尹、南阳太守下诏说:“我每次看以前的历史,那些外戚的门客老是捣乱,不奉公守法,老百姓可受苦了。为啥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你们这些执法的太懈怠,不赶紧处罚他们。现在车骑将军邓骘他们虽然挺恭敬顺从的,但他们家族人多,亲戚也不少,那些门客里有不少狡猾的,老是违反禁令。你们可得好好管管,别包庇他们。”从这以后,只要是太后亲属犯了罪,那可一点都不宽容。

九月,六个州都发大水了。

丙寅那天,把孝殇皇帝埋在了康陵。因为连着遭遇大丧事,老百姓被劳役折腾得挺苦,所以陵墓里那些秘密的陪葬品,还有各种工程,都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乙亥这天,陈留那儿还掉下来陨石了。

又下诏让北地的梁慬当西域副校尉。梁慬走到河西的时候,正好赶上西域那些国家造反,在疏勒围攻都护任尚。任尚赶紧上书求救,朝廷就命令梁慬带着河西四郡的羌人、胡人那五千骑兵赶紧去救。结果梁慬还没到,任尚就已经解围了。朝廷又下诏把任尚召回来,让骑都尉段禧当都护,西域长史赵博当骑都尉。段禧和赵博守着它乾城,这城太小了,梁慬觉得守不住,就忽悠龟兹王白霸,说要进去和他一起守城。白霸答应了,可龟兹的官员和老百姓都使劲儿劝他别答应,白霸不听。梁慬进去后,赶紧派人去接段禧、赵博,把军队合在一起有八九千人。结果龟兹的官员和老百姓都背叛了他们的国王,和温宿、姑墨好几万兵马一起造反,把城给围了。梁慬他们出城迎战,把叛军打得大败。这仗打了好几个月,那些胡人实在扛不住就跑了,梁慬他们乘胜追击,一共杀了一万多人,还抓了好几千俘虏,龟兹这才安定下来。

冬天十月的时候,又有四个州发大水,还下冰雹。

清河孝王刘庆病重,就上书请求死后能葬在樊濯宋贵人的坟墓旁边。十二月甲子这天,刘庆去世了。

乙酉这天,把那种特别热闹的鱼龙曼延戏给取消了。

尚书郎南阳人樊准,看到儒家的风气越来越不行了,就给朝廷上疏说:“我觉得当皇帝的不能不学习。光武皇帝那时候,接受天命让汉朝中兴,到处打仗,忙得连坐下来休息的功夫都没有,可还是放下武器学习经典,停下战马讨论治国之道。孝明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每件事都很用心,还特别喜欢古代的经典,对经艺很感兴趣。每次举行完飨射礼,就正儿八经地坐着自己讲解,那些儒生都在下面听着,各地的人都很高兴。还招来好多有名的儒生,安排在朝廷里,每次宴会大家就热烈讨论,一起琢磨怎么治理国家。就连期门、羽林那些武官,也都把《孝经》学得门儿清。这种风气从皇帝那儿开始,一直传到边远的地方。所以大家一说起盛世,都觉得永平年间特别好。可现在呢,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偏远地方更严重。博士都不讲课了,那些儒生都在争论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忘了对国家忠诚,只知道说些花里胡哨的话。我觉得应该赶紧下诏书,到处去找那些隐居的有学问的人,给那些儒雅的人好处,等皇帝有空的时候可以一起学习讨论。”太后觉得他说得挺对,就下诏说:“公、卿、中二千石这些官员,每人都推荐一些隐士、大儒,一定要找品行高尚的,鼓励年轻人向他们学习。挑选博士的时候,一定要选到合适的人。”

评论

东汉延平元年是东汉王朝历史上一个充满转折与动荡的年份。这一年,皇权在幼主与太后之间交替,政治格局悄然变动,边疆烽火不息,天灾人祸交织,一系列事件共同勾勒出东汉中期复杂的政治生态与社会面貌。?

在权力架构方面,这一年呈现出鲜明的 “太后临朝” 特征。汉殇帝年幼,邓太后成为实际掌权者,其政治智慧在权力布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破格提拔张禹,给予特殊礼遇,形成以亲信重臣为核心的决策圈层,同时通过分隔座位、特殊通报等礼仪设计,强化核心辅政大臣的权威,确保政令畅通。这种安排既体现了对幼主统治的谨慎维护,也暴露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干政的隐患。邓骘兄弟同日受封高位,标志着邓氏外戚势力的崛起,但太后随后严令约束外戚门客,又显示出她试图平衡外戚权力的清醒认知,这种矛盾的治理思路贯穿全年政治运作。?

皇位继承问题是本年度的核心政治议题。从年初汉殇帝即位,这位襁褓中的皇帝在位仅八个月便夭折,皇位继承陷入危机。为稳固政权,邓太后迅速拥立清河孝王之子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这场皇位更迭不仅关乎皇室血脉传承,更在朝堂引发强烈震动,新旧势力暗流涌动,各方势力围绕新君展开新一轮权力博弈,深刻影响着东汉未来的政治走向。

在边疆事务与民生领域,危机四伏。西域都护段禧受困于疏勒城,匈奴与羌人趁机叛乱,边疆防线岌岌可危;内地则遭遇严重水旱灾害,流民问题加剧。邓太后虽下诏赈灾、减免税赋,却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矛盾,天灾人祸的叠加进一步削弱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

从文化层面来看,这一年虽处于政治动荡之中,太学等文化教育机构仍在持续运转,儒家经义的传承与讨论未曾中断。然而,朝廷对文化发展的支持因政局不稳而受限,学术资源的分配也受到权力斗争的间接影响,知识阶层在动荡时局中艰难维系文化命脉,为日后东汉文化格局的演变埋下伏笔。

从制度层面剖析,公元106年的政治震荡暴露出东汉官僚体系弹性不足的致命缺陷。幼主即位本应触发的权力缓冲机制未能有效运转,太后临朝虽属应急之策,却意外激活了外戚势力的膨胀开关。而在应对边疆与民生危机时,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决策链条冗长、地方响应滞后等弊端进一步凸显,这些制度性积弊与人为治理失误相互作用,加速了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