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524章 孝愍皇帝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六月的时候,刘琨和代公猗卢在陉北碰面,一起商量着怎么攻打汉国。到了秋天七月,刘琨就带兵进驻蓝谷,猗卢则派拓跋普根在北屈屯兵。刘琨又派监军韩据从西河往南进发,打算攻打西平。汉主刘聪得知消息后,赶忙派大将军刘粲等人去抵挡刘琨,派骠骑将军刘易等人去抵御拓跋普根,还让荡晋将军兰阳等人协助防守西平。刘琨他们知道这情况后,就带兵撤回去了。刘聪则让各路军队继续驻扎在原地,想着找机会再进攻。

皇帝派殿中都尉刘蜀带着诏书去给左丞相司马睿,让他赶紧按时间进军,到中原和皇帝会合。八月,癸亥这天,刘蜀到了建康,司马睿却推辞说,自己正忙着平定江东呢,实在没时间北伐。之后,司马睿任命镇东长史刁协为丞相左长史,任命从事中郎彭城人刘隗为司直,任命邵陵内史广陵人戴邈为军咨祭酒,任命参军丹杨人张闿为从事中郎,任命尚书郎颍川人钟雅为记室参军,任命谯国人桓宣为舍人,任命豫章人熊运为主簿,任命会稽人孔愉为掾。刘隗这人对文史很熟悉,还特别会揣摩司马睿的心思,所以司马睿特别喜欢亲近他。熊远给司马睿上书,说:“自从打仗以来,处理事情都不按照法律规定来,大家都争着出新花样,遇事就临时定制度,早上刚定晚上就改,搞得主管的人都不敢依法办事,每次都得向上请示,这可不是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啊。我觉得,凡是提出不同意见的,都应该引用法律条文、经典传注,不能只讲个人想法,没个依据,这样会破坏原来的典章制度。要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用权宜之计来解决问题,这是君主才能做的,臣子可不能随便这么干。”但司马睿觉得当时事情太多,没听熊远的建议。

话说以前,范阳有个叫祖逖的人,从小就志向远大。他和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两人同睡一张床。半夜听到鸡叫,祖逖就踢醒刘琨说:“这可不是啥坏声音啊!”然后两人就起床舞剑。后来渡江之后,左丞相司马睿让祖逖当了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召集了一帮勇猛的人,对司马睿说:“晋朝大乱,可不是因为皇上昏庸,下面的人怨恨反叛,而是因为皇室宗亲争权夺利,自相残杀,这才让外族有机可乘,把灾祸带到了中原。现在沦陷区的百姓遭了罪,人人都想奋起反抗。大王您要是能任命将领,出兵北伐,让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去收复中原,各地的豪杰肯定会纷纷响应的!”可司马睿本来就没什么北伐的想法,他只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了一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却不给兵器铠甲,让祖逖自己去招募士兵。祖逖带着自己的一百多家部下渡江,船到江心的时候,他敲着船桨发誓说:“我祖逖要是不能扫清中原的敌人再回来,就像这大江一样一去不返!”于是在淮阴驻扎下来,建起熔炉铸造兵器,招募到两千多人后就继续前进。

胡亢这人性格多疑,杀了好几个自己手下的猛将。杜曾害怕自己也遭毒手,就偷偷引来王冲的军队去攻打胡亢。胡亢把所有精兵都派出去抵抗,城里空虚,杜曾趁机杀了胡亢,吞并了他的人马。

周顗驻扎在浔水城,被杜苾围困。陶侃派明威将军朱伺去救援,杜苾就退到泠口防守。陶侃说:“杜苾肯定会从陆路去攻打武昌。”于是他抄近路回到自己的郡里等着。果然,杜苾来进攻了。陶侃让朱伺迎头反击,把杜苾打得大败,杜苾只好逃回长沙。周顗从浔水出来,到豫章投奔王敦,王敦把他留下了。陶侃派参军王贡向王敦报捷,王敦说:“要是没有陶侃,荆州可就没了!”于是上表推荐陶侃当荆州刺史,让他驻扎在沔江。左丞相司马睿召回周顗,又让他当军咨祭酒。

当初,氐王杨茂搜的儿子杨难敌,派养子去梁州做生意,这养子私自卖了一个良家子,被梁州刺史张光用鞭子抽死了。杨难敌生气地说:“张使君刚到这儿的时候,正赶上大灾荒之后,士兵和百姓的性命都靠我们氐人才能活下去,我们氐人犯点小错,就不能饶恕吗?”后来张光和杨虎打仗,两人都向杨茂搜求救,杨茂搜就派杨难敌去救张光。杨难敌向张光索要财物,张光不给。杨虎却给杨难敌送了很多厚礼,还说:“流民们的珍贵财物,都在张光那儿呢,你现在攻打我,还不如去打张光。”杨难敌一听可高兴了。张光和杨虎交战的时候,让张孟苌在前面,杨难敌跟在后面。结果杨难敌和杨虎前后夹击张孟苌,把他打得大败,张孟苌和他弟弟张援都战死了。张光只好绕城坚守。九月,张光又气又急,生了重病。下属们劝他退到魏兴据守,张光手按宝剑说:“我身负国家重任,却不能消灭贼寇,现在就算死,也像成仙一样,还说什么撤退!”话刚说完就死了。州里的人推举他的小儿子张迈管理州里的事务,结果张迈又和氐人打仗战死了,大家就推举始平太守胡子序统领梁州。

荀籓在开封去世。

汉中山王刘曜、赵染在黄白城攻打麹允,麹允打了好几仗都输了。皇帝下诏任命索纟林为征东大将军,带兵去援助麹允。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勾勒出西晋末年天下分崩、各方势力角力的复杂图景,其中既有志士的慷慨悲歌,也有权势者的苟且偷安,更暗藏着时代变迁的深层逻辑。透过字里行间,可窥见那个动荡时代的三大核心矛盾与历史启示。

北方抗胡的乏力与困境

刘琨与代公猗卢的联合抗汉行动,本是北方晋室残余力量的一次重要尝试,却最终以\"引兵还\"告终。这一结果并非偶然,而是北方抗胡力量先天不足的必然体现。从军事部署看,晋军与拓跋部形成分进合击之势,却因汉军的提前布防而仓促撤退,暴露出情报滞后、协同乏力的问题。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经过长期战乱,晋室在北方的统治基础已严重动摇,仅凭刘琨等少数志士的努力,难以对抗组织严密的汉赵政权。

汉主刘聪的应对则展现出成熟的军事战略,\"使诸军仍屯所在,为进取之计\"的决策,既巩固了防线,又保持了战略主动权,反映出胡族政权已从早期的流窜作战转向常态化的政治军事治理,这对北方晋军构成了更大威胁。

江东政权的战略摇摆

司马睿在江东的经营,凸显出南渡士族的矛盾心态。面对晋愍帝\"进军中原\"的诏令,司马睿以\"方平定江东,未暇北伐\"为由推脱,暴露出其\"偏安自保\"的真实诉求。这种选择虽有现实考量——江东新定,需要时间整合内部资源,但也埋下了晋室分裂的隐患。

熊远的上书尖锐指出了江东政权的治理弊端:\"处事不用律令,竞作新意,临事立制,朝作夕改\"。这一现象折射出乱世中制度崩坏的普遍困境,也反映出司马睿政权在合法性不足情况下的治理焦虑。刘隗因\"善伺候睿意\"而受宠,更暗示出江东政权已出现重权谋轻法度的倾向,为后来东晋的门阀政治埋下伏笔。

志士悲歌与历史必然

祖逖北伐的壮举,成为这段灰暗历史中最耀眼的光芒。\"闻鸡起舞\"的典故展现其早年立志,\"击楫中流\"的誓言彰显其决心,这种精神力量正是晋室存续的重要支柱。但祖逖的遭遇更令人唏嘘:司马睿仅给千人粮、三千匹布,却不给铠甲兵器,实则变相阻挠北伐。这种\"口头支持、实际掣肘\"的态度,揭示了南渡政权的本质——以北伐为口号争取人心,实则专注于内部权力巩固。

祖逖最终\"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馀人而后进\"的艰难历程,既展现了个人意志的坚韧,也印证了历史的残酷:在大势面前,英雄个体的努力虽能掀起波澜,却难以扭转乾坤。

乱世中的权力重组逻辑

同期发生的胡亢被杀、杜苾败逃、张光身死等事件,看似孤立,实则共同构成了地方势力重组的图景。胡亢因猜忌失众,杜曾借势兼并,张光刚愎丧命,这些事件反复证明:乱世之中,权力合法性已从\"天命所归\"转向\"实力说话\",无论是晋室官员还是地方豪强,都必须在\"权谋\"与\"道义\"之间艰难平衡,而失败者往往成为权力更迭的牺牲品。

这段历史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当中央权威崩塌后,重建秩序需要同时具备军事力量、政治智慧与精神感召力。刘琨有忠义而乏实力,司马睿有地盘而无雄心,祖逖有壮志而缺支持,最终都难以完成复兴大业。这种各方力量的失衡,正是西晋末年长期战乱的根源,也为后来南北朝的分裂格局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