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542章 中宗元皇帝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丙辰日,赵国将领解虎和长水校尉尹车密谋造反,他们和巴族的首领句徐、库彭等人勾结在一起。结果事情败露,解虎和尹车都被处死。赵主刘曜把句徐、库彭等五十多人囚禁在阿房,打算杀了他们。光禄大夫游子远劝谏说:“圣明的君主用刑罚,只杀首恶就行了,没必要杀这么多人。”游子远不停地争谏,磕头都磕得流血了。刘曜生气了,觉得他是在帮叛军,就把他也关起来了。然后刘曜把句徐、库彭等人全杀了,还把尸体在集市上摆了十天,才扔到水里。这下巴族的人全反了,他们推举巴族首领句渠知为首领,自称大秦,改年号为平赵。周围山上的氐族、羌族、巴族、羯族响应的有三十多万人,关中地区大乱,大白天都得紧闭城门。游子远在狱中又上表谏争,刘曜直接把表章撕毁,说:“大荔这个奴才,都不担心自己命在旦夕,还敢这样,是嫌自己死得太晚了吗!”然后呵斥左右的人赶紧把游子远杀了。中山王刘雅、郭汜、朱纪、呼延晏等人劝谏说:“游子远被囚禁,性命难保,还不忘谏争,这是忠诚到极致了。陛下就算不采纳他的建议,又何必杀他呢!要是游子远早上被杀,我们晚上也会跟着死,好让天下人知道陛下的过错,到时候天下人都会离开陛下,陛下还能和谁在一起呢!”刘曜这才消了气,赦免了游子远。

刘曜下令全国戒严,打算亲自去讨伐句渠知。游子远又劝谏说:“陛下要是真能用我的计策,一个月就能平定叛乱,陛下就不用亲自出征了。”刘曜说:“你说说看。”游子远说:“这些人没什么大志向,也没想图谋什么不轨,就是害怕陛下的严刑,想逃命罢了。陛下不如大大方方地大赦天下,给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之前因为解虎、尹车这些事受牵连,家里老弱被没入官府为奴的,都放了他们,让他们互相招引,听任他们恢复原来的产业。他们有了活路,怎么会不投降呢!要是其中有人自知罪孽深重,聚集在一起不肯散去,希望陛下给我五千弱兵,我一定为陛下把他们消灭。不然现在造反的人漫山遍野,就算陛下带着天威去征讨,恐怕没个一年半载也搞不定。”刘曜听了很高兴,当天就大赦天下,任命游子远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雍、秦征讨诸军事。游子远驻军在雍城,投降的有十多万人。他又把军队开到安定,造反的人都投降了。只有句氏的宗族党羽五千多家据守在阴密,游子远进攻并消灭了他们,接着带兵巡视陇右。在这之前,氐族、羌族有十多万部落占据险要地势不肯归附,他们的首领虚除权渠自称秦王。游子远进军到他的营垒,权渠出兵抵抗,打了五仗都输了。权渠想投降,他儿子伊馀却对众人夸口说:“以前刘曜亲自来,都不能把我们怎么样,何况这只是一支偏师,说什么投降!”于是伊馀率领五万精兵,一大早就逼近游子远的营垒大门。将领们都想出击,游子远说:“伊馀勇猛强悍,当今没人能敌,他带的兵也比我们精锐。而且他父亲刚战败,正憋着一肚子火,现在锋芒太盛,我们挡不住,不如先缓一缓,等他们气势衰竭了再出击。”于是坚守营垒不战。伊馀露出骄傲的神色,游子远趁他没防备,夜里让士兵吃饱饭,清晨,赶上大风刮得尘土飞扬,天昏地暗,游子远就出动全部兵力突然袭击,活捉了伊馀,把他的手下全俘虏了。权渠吓得要命,披头散发、划破脸来请求投降。游子远向刘曜报告,刘曜任命权渠为征西将军、西戎公,把伊馀兄弟和他们的部落二十多万人迁徙到长安。刘曜又任命游子远为大司徒、录尚书事。

刘曜设立太学,挑选一千五百个神志适合教导的百姓,选儒臣来教导他们。还修建酆明观和西宫,在滈池建造陵霄台,又在霸陵西南营建寿陵。侍中乔豫、和苞上疏劝谏,说:“卫文公在国家战乱灭亡之后,节约用度,爱护百姓,营建宫室,符合当时的制度,所以能复兴康叔的大业,延续九百年的国运。之前接到诏书修建酆明观,市井小民都嘲笑这太奢侈了,说:‘建这一个观的花费,都够平定凉州了!’现在又要仿照阿房宫建西宫,效法琼台建陵霄台,这花费可比酆明观多亿万倍;要是把这些钱用在军队上,都能兼并吴、蜀,统一齐、魏了!又听说要营建寿陵,周长四里,深三十五丈,用铜做棺椁,外面还装饰黄金;这么大的花费,恐怕国内承受不起啊。秦始皇把陵墓修到地下泉水,尸体还没烂,陵墓就被挖开毁掉了。从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也没有不被挖掘的坟墓,所以圣明的君主薄葬,这是有长远的考虑啊。陛下怎么能在国家中兴的时候,重蹈亡国的覆辙呢!”刘曜下诏说:“两位侍中恳切忠诚,有古人的风范,可以说是国家的栋梁之臣啊。所有宫室的修建工程都停了,寿陵的规模,完全按照霸陵的规格来。封乔豫为安昌子,和苞为平舆子,都兼任谏议大夫;还要布告天下,让大家知道我这个小小的朝廷,是愿意听到自己的过错的。”又把酆水的园林省出来给贫民。

祖逖的部将韩潜和后赵将领桃豹分别占据陈川原来的城池,桃豹住在西台,韩潜住在东台,桃豹从南门出入,韩潜从东门出入,双方对峙了四十天。祖逖让人用布袋装上土,看起来像米的样子,派一千多人运到台上,又让几个人挑着米,故意在路边休息。桃豹的士兵来追赶,这几个人扔下担子就跑。桃豹的士兵早就饿坏了,看到米,以为祖逖的士兵吃得饱饱的,心里更害怕了。后赵将领刘夜堂用一千头驴运粮食给桃豹,祖逖派韩潜和别将冯铁在汴水截击,把粮食全抢了。桃豹连夜逃跑,驻扎在东燕城,祖逖让韩潜进军驻扎在封丘,逼近桃豹。冯铁占据了西台和东台,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兵截击后赵的军队,后赵镇守的士兵归降祖逖的很多,后赵的地盘逐渐缩小。

之前,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他们互相攻击,祖逖派人去调解,给他们分析利害关系,于是他们都接受祖逖的指挥。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和将士们同甘共苦,约束自己,致力于施恩于人,鼓励大家种地养蚕,安抚接纳新归附的人,就算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也都以恩情和礼遇相待。黄河边上的那些坞堡,之前有把人质送到后赵的,祖逖都听任他们同时归属晋和后赵,还时不时派流动部队假装去抄掠,表明他们没有归附晋。这些坞堡的首领都很感恩,后赵有什么阴谋,就偷偷来告诉祖逖,所以祖逖经常能有所斩获,黄河以南很多人都背叛后赵归附晋朝。

祖逖训练士兵,积蓄粮食,打算收复黄河以北的土地。后赵王石勒很担心,就下令在幽州为祖逖修缮祖父和父亲的坟墓,安排两户人家守墓,还写信给祖逖,请求互通使者和进行贸易。祖逖没有回信,但允许双方贸易,获利十倍。祖逖的牙门童建杀了新蔡内史周密,投降后赵,石勒把童建杀了,把首级送给祖逖,说:“叛臣和逃吏,是我深恶痛绝的,将军厌恶的,也是我厌恶的。”祖逖很感激石勒,从这以后,后赵有人叛逃来归附祖逖,祖逖都不接纳,还禁止将领们侵犯后赵的百姓,边境地区稍微得到了一些安宁。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聚焦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治博弈、军事交锋与治国实践,生动展现了乱世中不同政权的兴衰轨迹与人物的决策智慧,其中蕴含的历史经验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治国理政:宽严之辨与纳谏之道

前赵主刘曜的统治经历,深刻诠释了“民为邦本”与“纳谏兴邦”的治国真理。初期,他在处理解虎、尹车谋反案时,不听光禄大夫游子远“惟诛元恶”的劝谏,执意大规模诛杀巴人首领句徐、库彭等五十余人,甚至将尸体示众十日,这种过度严苛的刑罚直接引发了三十余万各族民众的叛乱,导致关中大乱、城门昼闭。这一事件印证了刑罚失度必致民怨沸腾的政治规律——当政权用暴力压制而非疏导矛盾时,看似平息的危机只会以更猛烈的方式爆发。

而游子远的两次劝谏堪称忠直典范。即便身陷囹圄,他仍坚持上表进言,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谏臣精神,最终在中山王雅等大臣的力保下唤醒了刘曜。刘曜随后采纳游子远的策略:一方面实行大赦,释放因叛乱案牵连的家属,允许流民复业;另一方面以军事威慑打击顽固势力。短短一月内便平定叛乱,甚至收编二十余万部落民众,这一转折生动说明柔性治理往往比暴力镇压更具生命力。政权的稳定不在于威慑力的强弱,而在于能否为民众提供生路与希望。

刘曜后期接受乔豫、和苞关于停建奢华宫室的劝谏,更是体现了统治者自我修正的重要性。两位侍中以卫文公节俭兴邦、秦始皇奢侈亡国的对比进言,直指大兴土木的弊端。刘曜不仅停罢工程、简化皇陵规格,还将皇家苑囿赐给贫民,这种“闻过则改”的态度,使前赵在乱世中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这揭示了一个永恒的治国法则:统治者的克制与自省,是政权长治久安的基石。

军事谋略:攻心为上与虚实之道

祖逖在与后赵的对峙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智慧与战略眼光,其用兵之道堪称“攻心为上”的经典案例。在与桃豹的陈川故城争夺战中,祖逖通过“囊土充米”的心理战术,制造军粮充足的假象,动摇敌军军心;又设伏截获后赵的运粮队,彻底瓦解对方的抵抗意志,最终迫使桃豹宵遁。这一系列操作完美诠释了战争不仅是武力对抗,更是心理与后勤的较量——在势均力敌的对峙中,瓦解敌军的信心往往比正面强攻更有效。

祖逖对河上坞堡的治理策略更显政治远见。他允许曾向后赵送质子的坞堡“两属”,并通过“伪抄”行动为其向对方掩饰,这种“恩威并施”的做法赢得了坞堡主的真心归附,使其成为刺探后赵情报的重要力量。这种策略打破了“非友即敌”的简单思维,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中为己方争取了最大空间,体现了柔性渗透比强硬征服更能巩固防线的智慧。

而后赵石勒对祖逖的应对,则展现了对手之间的“默契制衡”。石勒为缓和局势,不仅修缮祖逖祖坟,还斩杀叛逃的童建以示友好,这种“以柔克刚”的策略与祖逖“禁侵暴后赵之民”的举措形成呼应,使边境获得暂时安宁。这说明在长期对峙中,适度的克制与互信,反而能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人物精神:忠直担当与务实进取

史料中的人物群像闪耀着乱世中的人性光辉。游子远冒死进谏的忠诚、祖逖“闻鸡起舞”式的进取、乔豫和苞直言不讳的担当,共同构成了乱世中的精神坐标。游子远在劝谏时“叩头流血”,即便被斥为“大荔奴”仍坚持己见,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是维系政权良知的重要支柱;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劝课农桑,以“收复河北”为己任,其务实作风与远大志向,使东晋在南渡初期获得了北方民众的广泛认同。

这些人物的命运也揭示了乱世生存的法则:唯有将个人担当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才能在动荡中实现价值。游子远的成功在于他既敢直言又有解决方案,祖逖的成就在于他既懂军事又重民生,他们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劝谏还是征战,唯有立足现实、兼顾情理,才能在复杂局势中开辟道路。

历史启示:乱世中的生存逻辑

这段史料所呈现的,本质上是乱世中政权的生存竞争法则。前赵的教训表明,失去民心与理性的政权,即便拥有武力也难逃危机;祖逖的成功则证明,以仁心行王道、以智慧驭兵事,才能在夹缝中壮大力量。从宽严失度到纳谏改过,从暴力镇压到柔性安抚,从孤军奋战到联盟共赢,这些历史经验跨越千年,仍在提醒我们:治国者当以民为本、以史为鉴,为政者当以忠为魂、以智为器。

在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休的十六国时期,这些片段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兴衰成败的密码——唯有敬畏民心、克制权力、务实进取,才能在乱世中找到生机。这不仅是对古代统治者的警示,更是留给后世的永恒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