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心里憋着气,他心里也有不祥的猜测,只是涉及到的两个人他不愿意相信。
容若跟自己算是一起长大,皇兄更不用说,他们两个怎么可能干对不起自己的事?
胤礽再一次看见自己的结局,心里酸涩不已,瞧着皇阿玛有气不能撒的样子,心里舒坦了,还有些幸灾乐祸。
活该,肯定是皇阿玛不做人,惹到窈姑娘,不然窈姑娘脾气好好的,干嘛膈应皇阿玛?
胤褆实在不喜欢压抑的气氛,开口打破寂静。
“皇阿玛,您也别担心,这次窈姑娘估计跟你没什么关系,最多就是她的儿子造你反。”
胤礽闻言忍着笑,老大一如既往的脑子不好使,从以往窈姑娘的行事作风来看,皇阿玛不可能跟窈姑娘没关系。
康熙倒是希望胤祺的话有一半真的,窈姑娘若真是皇兄的女人,他还好受些。
福全一看自家皇上三弟的表情,心里对他的同情消散几分,这人盼着戴绿帽子的人是自个呢!
胤禛也很好奇,这一世还会像第一世那样,他们出去打江山吗?
至于皇阿玛有没有被戴绿帽子的事,不重要,多戴戴就习惯了,大家有“福”同享。
【瑶瑶:接下来为大家播放瓜尔佳安窈初到大清后前两年都干了些什么。】
众人看见画面中出现一个很偏僻的地方,一个身形瘦小的小姑娘趴在窗沿上发着呆。
接着画面变了,一间书房内,一大一小好似在对峙。
接着大家便听见两人的对话,其他朝代的人反应不大,大清的康熙要炸了。
【瑶瑶:想必大家也知道了,这一世安窈是鳌拜之女,那她是怎么被康熙帝册封为贵妃,成为康熙十九年之后,后宫第一人呢?】
【这就要从鳌拜知道自己的下场以后,和安窈的谋划。】
【安窈是鳌拜的庶女,由于鳌拜忙着争夺势力,对这个庶女很忽视,所以导致安窈七岁还没有上族谱。】
【鳌拜借机将安窈的族谱记在弟弟巴哈名下,在众人眼中,鳌拜和巴哈因为政治立场不同,来往甚少,关系一般。】
【所以不会有人怀疑到安窈的身世,自那以后,安窈就被养在巴哈离世的福晋嫁妆庄子上,一边接手鳌拜给她的一部分人手。】
【同时,瓜尔佳巴哈也知道他和鳌拜的关系表面上再差,鳌拜被清算以后他依然会被连累。】
【所以,巴哈考察一番安窈后,就将自己十岁的小儿子苏勒达送到安窈身边,让她们培养兄妹之情。】
【也将留给苏勒达的势力和人手交给安窈,让她帮助苏勒达收服。】
【而鳌拜和巴哈知道他们会被清算,就计划着在康熙帝清算之前死的有价值。】
【鳌拜是想着,死之前也要膈应皇上,巴哈就纯粹多了,就想着利用机会给苏勒达留下余荫。】
【接着康熙去南苑狩猎就遇到的刺杀,是吴三桂的庶子。】
【鳌拜为了救康熙帝被刺客伤到毒发身亡,而巴哈也为了救裕亲王福全毒发而死。】
赢政表情怪异,这要是他遇上……不,他不想遇上,他才不会走到将臣子逼到这一步。
“这一招是挺膈应人的,不管哪个皇帝遇上,心里估计都有一股气上不来下不去。”
李斯:“康熙帝重面子,本来就被鳌拜压着好几年,正准备清算他的时候,他却救驾而死。”
“康熙怕是后悔带着鳌拜一起出行了。”
蒙恬:“后悔有什么用,要不是鳌拜他就可能没命,刺杀虽然是鳌拜算计的,可那也是真刺杀。”
蒙恬有些不高兴武将不得善终,当然他对鳌拜太过狂妄也不赞成。
刘季:“让康熙帝膈应的可不止这点,天幕明确表示窈女子成了康熙帝的后妃,可她孩子的阿玛不是康熙帝。”
萧何:“这一世康熙帝是真惨,后妃是鳌拜的之女,儿子也不是自己的,之后是不是还被造反?”
吕雉:“那怪得了谁?百因必有果,窈女子这么做肯定有原因。”
刘季:“就女儿为阿玛报仇这一点也足够了,哪怕有救驾之功,康熙后来肯定还是清算了鳌拜的家族。”
赢政:“不错,康熙帝本来心里就有气,再加上鳌拜势力强大,得罪的家族不少,哪怕给其他势力一个交代,鳌拜的家族都要被清算。”
“救驾之功只能说对其家族不会赶尽杀绝,牵连的族人少一些。”
皇太极看了一眼跪下请罪的鳌拜,笑的温和,他现在正需要人手,鳌拜能力不差,他不至于为了没有发生的事怪罪鳌拜。
“天幕中的世界跟我们还是有区别的,鳌拜你不用放在心上,上天既然降下警示,以后你要保持初心。”
鳌拜:“奴才遵旨。”
鳌拜很尴尬,他现在还年轻,没有娶妻,怎么都想不到以后的自己会权倾朝野。
甚至算计皇家,但愿皇上不会将那个世界的事,记在心上,不然他的前程堪忧。
福临沉着脸望着跪在地上的鳌拜和福全。
“玄烨,你对天幕中的事怎么看?”
玄烨能怎么看?那些事又不是他们这个世界发生的,他还能计较不成?
而且皇阿玛还活着,种了牛痘,有可能不会英年早逝,他的地位不稳,不能计较太过,还要拉拢皇兄和鳌拜。
“皇阿玛,天幕中的事不可与我们世界同语,在不同的世界,就是不同的人。”
玄烨心里不膈应是不可能的,可是皇阿玛还好好的,他不能表现出来。
得让皇阿玛知道他心胸宽阔,有容人之量。
福临满意的摸了摸小玄烨的脑袋。
“说的不错,福全和鳌拜起来吧,这些事没有发生在我们世界,朕希望以后也不会。”
福全:“皇阿玛,儿臣绝不会做对不起兄弟的事。”
鳌拜:“奴才不敢,奴才定会忠心耿耿。”
乾清宫内,胤褆瞧着自家皇阿玛脸色不对,赶紧冲过去扶住人。
“太医,快进来,看看皇阿玛。”
从天幕再次亮起,胤礽就吩咐太医院,每半天来两位太医在乾清宫候着。
太医熟练的给皇上扎针喂药。
他们已经有经验了,还将降火和疏肝理气的药制成小丸子随身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