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捏着一份刚整理好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建议书》。阳光从铁皮屋顶的缝隙里漏下来,在他脚边投下斑驳的影子。
他低头看了眼表,快到早会时间了。
“组长!”小林从后面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写满字的便签纸,“可视化墙的数据更新好了,我还顺手做了个‘故障处理方法对照表’。”
“你小子动作挺快啊。”刘好仃接过那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几个班组对玻璃气泡、裂纹等问题的应对方式,有些还画了简单的流程图。
“我昨晚睡不着,就翻了翻之前的会议记录和日报。”小林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不过我发现一个问题,同样的问题,不同班组的处理方式居然不太一样。”
“嗯。”刘好仃点点头,“这就是我想说的事。”
早会照常进行,各班组长陆续到场,站的位置也跟往常差不多。王师傅还是靠着墙角,老张在看报纸,只是这次他们的眼神多了几分专注。
刘好仃清了清嗓子,把投影仪打开,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图表——是最近三个月报废玻璃的处理报告。
图表上,几个班组对同一类气泡问题的描述方式完全不同,甚至操作步骤也有细微差别。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这不是技术问题。”刘好仃指着屏幕,“这是经验没沉淀的问题。”
“什么意思?”王师傅皱眉。
“意思是,我们不能只靠记忆做事。”刘好仃顿了顿,“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问题明明之前已经解决过,但换个班组又得重新摸索?”
“确实有这种情况。”二车间班长点头,“有时候问一圈才知道,隔壁组早就总结出办法了。”
“这说明什么?”刘好仃扫视全场,“说明我们的经验没有系统整理,也没有共享机制。”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们刚刚建立起协作机制,大家也开始主动参与改进。现在,我们要往前再走一步。”
“哪一步?”小李问。
“建立一个知识管理系统。”刘好仃说,“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搞形式主义,是为了让每个人的经验都能被看见、被使用、被传承。”
会议室里一阵沉默。
“听上去……有点抽象。”王师傅喝了口保温杯里的茶,“具体要怎么做?”
“先从最简单的事做起。”刘好仃笑了笑,“比如,谁做得好,就由谁来讲。不需要写长篇大论,可以录视频、语音,或者像小林这样,做个对照表就行。”
“那谁来牵头?”小林问。
“你。”刘好仃看着他,“你愿意试试吗?”
小林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行!我先从常见故障入手,先把几个典型问题的处理方法整理出来。”
“很好。”刘好仃满意地点点头,“第一步,就是让大家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第二步,才是怎么去做。”
散会后,刘好仃回到办公室,坐在桌前翻看那份建议书。
他在第一页写下一句话:
“成长越快,越需要知识沉淀。”
然后他拿起笔,在“试点方案”那一栏开始补充内容:
优先收集一线员工的操作心得
鼓励用视频或语音记录代替文字撰写
每周五下班前汇总一次
由小林负责初步整理
他放下笔,靠在椅背上,闭眼休息了一会儿。
门外传来脚步声,接着是敲门声。
“请进。”
小林探头进来,“组长,我把那个对照表贴到可视化墙上去了,要不要过去看看?”
“走吧。”刘好仃起身,拿起外套。
两人一路走到食堂旁,墙边已经围了几个员工,正指着图表议论纷纷。
“你看,三车间那次气泡异常处理得太慢,是因为没及时调压。”小周指着表格解释道,“但王师傅上次遇到类似情况,直接调整了温度参数,省了不少时间。”
“确实有进步。”王师傅难得没有摇头,反而点了点头,“这个对比看得明白。”
刘好仃站在人群后面,看着那一面墙,心里踏实了不少。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但至少,大家都动起来了。
他拍了拍小林的肩膀,“做得不错。”
小林咧嘴一笑,“我还想加个‘经验分享角’,每两周更新一次。”
“嗯。”刘好仃点头,“你来安排。”
夕阳西下,金黄的光线打在那面墙上,图表的边角微微反光,像是某种无声的承诺。
风吹过厂区,带来一丝玻璃打磨后的凉意。
小李站在墙边,突然开口:“组长,我发现这次提建议的人不是你,是我们自己想做的。”
刘好仃看着他,笑着应了一句:“那就说明,我们真的在变。”
午饭过后,刘好仃叫住小林。
“来一下办公室。”
小林推门进来时,刘好仃正在翻一份报废玻璃的分析报告。
“组长,啥事?”小林问。
“你说咱们能不能把一些典型操作过程录下来?”刘好仃抬头看他,“比如王师傅那次处理气泡的方法,如果当时能录下来,现在就能当教学素材用了。”
“其实可以。”小林眼睛一亮,“而且我觉得,不一定非得录视频,有些关键点也可以做成图文教程。”
“对,灵活一点。”刘好仃点头,“你现在就开始收集这些素材,先别急着做成品,先整理起来。”
“明白了。”小林想了想,“不过有个问题,大家平时都挺忙的,真让他们坐下来写东西,估计没人愿意。”
“那就别让他们写。”刘好仃笑了笑,“谁做得好,就让他讲,你来记。录音、录像都可以,回头你再整理成文档。”
“这主意不错。”小林点头,“我可以先从几个典型问题入手,比如气泡、裂纹、边缘变形这些,都是常见的。”
“对。”刘好仃满意地说,“记住,知识管理不是写论文,而是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来。”
小林离开后,刘好仃继续修改他的建议书。
他在附录部分加上了一张表格,是小林刚整理出来的那份“故障处理方法对照表”。
他合上文件夹,准备下午去找管理层汇报。
到了下午,刘好仃走进会议室,对面坐着几位管理层代表。
“刘组长,听说你想搞知识管理?”有人开门见山。
“是的。”刘好仃递上建议书,“这是我们团队这段时间的一些成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他翻开第一页,“协作效率提升之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隐患:很多经验还停留在口头上,缺乏系统的记录和共享。”
“这想法不错。”另一人点点头,“但现在就开始搞知识库,会不会太早了?”
“正因为成长快,才更需要沉淀。”刘好仃语气平稳,“不然等人员变动,经验流失,到时候再来补救就晚了。”
“那你打算怎么实施?”对方问。
“先从小范围试点。”刘好仃回答,“不增加编制,也不占用太多资源,主要是整合现有力量,把一线员工的经验梳理出来。”
“听起来可行。”管理层互相看了一眼,“那你先做个试行方案,我们评估一下。”
“没问题。”刘好仃点头,“下周我就提交详细计划。”
走出会议室,刘好仃松了口气。
他知道,这只是迈出的第一步。
但他相信,只要方向对了,走得慢也没关系。
第二天一早,他在晨会上宣布了知识管理的初步计划。
“接下来我们会开始收集一线经验,重点是一些典型问题的处理方法。”他说,“欢迎大家提供素材,任何形式都可以,视频、语音、文字,甚至是随手记下来的要点。”
“组长,那我要是不会写怎么办?”有人问。
“没关系。”刘好仃笑着说,“你只要讲清楚怎么做就行,剩下的交给小林。”
“那我讲完是不是还得签字?”王师傅开玩笑地问。
“你可以署名。”刘好仃认真地说,“你的经验值得被记住。”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笑声。
气氛轻松而自然。
刘好仃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同事们,心里涌起一股暖意。
改变,从来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演讲。
而是像这样,一点一点地渗透进日常。
就像此刻窗外的阳光,不耀眼,却稳稳地照着。
他走进办公室,拉开抽屉,拿出那份文档。
标题是:《关于启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书》
他翻到最后一页,在空白处写下:
“我们的方向,终于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