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窗边,手里捏着一张纸条,上面是他昨晚写下的几个关键词:“培训升级”、“小组组建”、“资源整合”。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身上,暖洋洋的,让他想起前些天演练后大家笑作一团的样子。
“得趁热打铁。”他自言自语了一句,转身走向会议室。门还没推开,就听见里面已经有人在说话了。
李姐正坐在桌边翻笔记本,小林抱着电脑调试投影仪,王师傅则靠在椅子上,脚翘得老高,嘴里还叼着根草茎——也不知道是从哪捡来的。
“来啦?”王师傅看到刘好仃进来,把脚放下,“我猜今天不是要开会,就是又要搞什么新点子。”
“你这话说得像是我要请你们吃苦瓜。”刘好仃笑着坐下,“昨天演练结束大家都挺有干劲的,我觉得是时候推进下一步了。”
“啥下一步?”小林抬头问。
“咱们现在应急反应快了不少,但还不够。”刘好仃把纸条放在桌上,“接下来我们要制定一个能力提升计划,目标是让整个团队的危机应对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李姐点点头:“你是说,不光是练熟流程,还要全面提升?”
“没错。”刘好仃环视一圈,“咱们需要更系统的培训,还有专门的应对小组,关键时刻能顶上去。”
话音刚落,气氛就有些凝重了。
“系统培训?”小林皱眉,“那得花不少时间吧?现在生产任务也紧。”
“还有预算问题。”李姐补充,“如果请外面专家讲课,费用可不低。”
“部门之间也可能争人。”王师傅慢悠悠地插嘴,“谁不想自己部门出个精英组?”
刘好仃笑了笑:“我知道大家担心什么。咱们先不急着定方案,先聊聊各自的顾虑。”
会议桌顿时热闹了起来。
小林觉得实战演练更重要,光听理论没用;李姐则认为理论基础打牢了,才能举一反三;王师傅最实际,直接问:“要是培训占用了正常工作时间,绩效会不会受影响?”
刘好仃听着听着,心里反而踏实了。以前开会,大家要么沉默,要么敷衍,现在一个个都抢着发言,说明是真的在意这件事。
“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他等大家说完才开口,“我们不能只练手,也不能只学理论。这两者必须结合。至于时间和预算的问题,我们可以想想别的办法。”
“比如?”李姐追问。
“比如合作培训。”刘好仃眼睛亮了,“我们可以找几家同行企业一起办培训班,分摊成本。另外,厂里其实也有内部资源可以利用。”
“你是说老陈?”小林突然反应过来,“那个退休又返聘回来的老技术员?”
“对。”刘好仃点头,“他在大厂做过十几年的危机管理,经验比很多专家都强。只是平时低调,大家都没注意。”
李姐听了若有所思:“如果真是这样,那确实是个宝藏人物。”
“不过,培训只是其中一部分。”刘好仃接着说,“我还想成立一个危机应对小组,专门负责复杂情况的处理,同时也能带一带其他同事。”
“哦?选人标准是什么?”王师傅来了兴趣。
“能力和素质。”刘好仃语气坚定,“不是看哪个部门推荐的人多,而是谁能真正扛得住压力、做出判断、协调各方。我们会组织一次公开选拔,让大家公平竞争。”
“那我可以报名吗?”门口传来一个声音。
众人回头,看见是一个年轻的实习生阿浩站在门口,脸上带着一丝紧张,但眼神很亮。
“当然可以。”刘好仃笑了,“只要你想成长,机会就摆在面前。”
阿浩走进来,在角落里坐下,悄悄翻开笔记本,开始认真记录。
会议继续进行,讨论逐渐从分歧转向共识。大家开始提出具体的建议:培训内容要分层次,新手和老员工不一样;模拟场景要多样化,不只是设备故障,还得包括环保检查、舆情应对甚至突发天气灾害;还有人提议建立一个“能力成长档案”,每个人的进步都能看得见。
刘好仃一边听,一边记,心里越来越有底。他知道,这个计划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但只要方向对了,剩下的就是一步步去打磨。
“行,那就这么定了。”他最后总结,“下周开始,我们正式推进能力提升计划。先启动培训模块,然后是小组选拔,每一步都要有反馈机制,随时调整。”
散会后,大家陆续离开,只剩下刘好仃一个人还在会议室里整理笔记。
窗外,几只麻雀落在窗台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也在为这个新的开始欢呼。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
《危机应对能力提升计划(草案)》
第一项:系统培训
第二项:实战演练
第三项:人才选拔
第四项:成长追踪
写完最后一个字,他抬头看了看窗外,天色已经开始泛黄,远处的厂房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清晰。
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准备下班。
就在他关灯出门的一瞬间,身后传来一声轻微的“咔哒”声,像是有人轻轻合上了门。
走廊尽头,灯光昏黄,脚步声渐渐远去。
一只蝴蝶停在窗台上,翅膀微微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