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玻璃厂食堂门口,手里拎着一沓表格。晨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他身上,暖洋洋的,像被谁轻轻拍了两下肩膀。
“今天是机制上线后的第三天。”他一边翻着手里的数据表,一边对身旁的小林说,“你觉得现在员工们的状态怎么样?”
小林喝了口豆浆,含糊不清地答:“比以前积极多了。昨天下午我路过三号车间,看见老张带着几个新人在那边练‘文化口号’,那嗓门,差点把屋顶掀了。”
刘好仃笑了笑,没说话。他知道,这正是他们想看到的变化。从奖励机制正式落地那天起,整个厂区仿佛都被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不是那种打鸡血式的兴奋,而是一种慢慢发酵的热情。
“走吧。”他说,“咱们先去车间看看。”
走进一号车间时,正巧赶上早会结束。几个工人围在一起,手里拿着手机,笑得东倒西歪。
“你们这是看啥呢?”刘好仃凑过去问。
“刘哥你快看!”一个年轻工人点开屏幕,“这是上周五活动的照片,小周把视频剪成搞笑版了,发到群里后大家都笑疯了。”
视频里,老李正一本正经地念企业文化口号,结果念错词了,脸红得像个番茄。背景音里还有人喊:“再来一遍!再来一遍!”
刘好仃也忍不住笑了,“老李啊老李,你可是咱们的文化标兵,怎么还能出这种糗事?”
“人非圣贤嘛。”老李从角落探出头来,“再说了,现在有徽章奖励,大家都不怕露丑了。”
这话倒是真的。自从机制上线,员工们的参与热情肉眼可见地提升。以前开会总有人溜号,现在连最不爱说话的老王都会主动举手发言。
刘好仃低头看了眼手里的表格:参与人数比上月增长37%,心得体会提交率提高了52%……数字不会骗人。
“看来这套机制,还真有点意思。”他自言自语道。
中午吃饭时,刘好仃特意观察了一下食堂的情况。原本冷清的午餐时间,现在变得热闹起来。不少人在讨论各自获得的徽章等级,还有人拿出手机展示自己的“升级进度条”。
“铜徽我都拿到了。”一个女工炫耀似的亮出手腕上的徽章贴纸,“不过我想冲银徽,还得参加两次活动才行。”
“你要是能带三个新人一起加入,说不定直接跳级了。”旁边的同事打趣道。
刘好仃听在耳里,心里一阵欣慰。这才几天工夫,员工们已经开始把这套机制当成一种“游戏”来玩了。这正是他们设计之初想要的效果——让企业文化传承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变成一件有趣的事。
“你看,那边那个新来的小伙子。”小林突然指着不远处的一桌,“听说他刚来不到一个月,但已经申请了三次活动,还写了两篇心得。”
刘好仃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见一个年轻人正埋头写着什么,桌上摆着一份写满字的A4纸。
“不错啊。”他说,“看来我们这套机制,对新人也有吸引力。”
下午两点,刘好仃和团队成员在会议室碰头,开始整理前两天收集到的数据。
“总体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小周一边投影图表一边说,“尤其是三号车间,参与率提升了近七成。”
“这个车间之前是最难搞的。”小林插话,“我记得去年组织团建的时候,他们那一组几乎没人愿意动。”
“这次他们居然成了‘排头兵’?”刘好仃有些意外,“怎么回事?”
“可能是他们的班组长换了。”小周调出数据对比图,“新来的组长叫陈伟,他自己拿了个金徽候选资格,带动作用很明显。”
刘好仃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了“陈伟”这个名字。他决定找个机会亲自去看看这位“文化带头人”是怎么做的。
“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小周继续说,“比如有些员工虽然参与度高,但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
“这个很正常。”刘好仃说,“我们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文化不是考试,它需要一点一点渗透进日常。”
“那要不要调整一下后续的培训内容?”小林问。
“先不急。”刘好仃看着白板上的数据,“等观察期过了再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持住这股势头。”
傍晚时分,刘好仃一个人走在厂区的小路上。夕阳把厂房的玻璃幕墙染成了金色,远处传来机器运转的声音,混着工人们下班前的谈笑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他掏出手机,翻了翻这几天的记录。一条条信息、一张张照片、一个个笑脸,都在告诉他一件事:机制,正在起作用。
“也许,这就是文化真正的模样吧。”他轻声说道。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一声熟悉的招呼:
“刘哥!”
他回头一看,是那个写心得的年轻人。
“你怎么还没走?”刘好仃笑着问。
“我在等您呢。”年轻人脸上带着点紧张,“我想问问,如果我现在申请银徽,是不是可以更快点?”
刘好仃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你想冲级?行啊,我支持你!不过别着急,文化这东西,得慢慢来。”
年轻人点点头,眼神却依旧坚定。
刘好仃看着他的背影,忽然觉得,这趟观察之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