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办公室窗边,手里捏着一张打印纸。窗外的玻璃幕墙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银灰,像一面被擦亮的镜子,映出他略显疲惫却透着兴奋的脸。
那张纸上是一份行业技术报告,是昨天晚上他无意间翻到的一篇文章。标题很普通:《2025年建筑玻璃材料创新趋势》。但内容让他越看越坐不住。
“智能调光玻璃”、“自清洁涂层”、“超薄柔性玻璃”……这些词像是从科幻片里跳出来的,可它们正真实地出现在同行企业的宣传册上,甚至已经投入量产。
刘好仃把纸轻轻放在桌上,目光落在桌角那个小小的金属徽章——那是前几天刚发下去的金徽,代表着企业文化传承中的最高荣誉。它静静地躺在阳光下,反射出一圈圈微光。
文化这事儿,算是稳住了。员工们现在不只是挂在嘴边,而是真的在用行动去理解、去践行。可企业要往前走,光靠文化还不够。
他叹了口气,拿起手机,翻到一个老朋友的微信对话框。
对方是做玻璃设备代理的老李,在业内混了二十多年,消息灵通得很。
【你那边最近有啥新技术动向?】
【我们厂现在有点落后了,想看看能不能赶上点风口。】
消息刚发出去,对方就秒回了一个语音:“哟,刘哥今天怎么突然关心起技术来了?”
刘好仃笑了笑,点了语音播放。
“我这不是被你们刺激到了。”他回了个文字,“你们朋友圈里天天晒什么‘纳米镀膜’、‘AI质检系统’,搞得我都快以为自己还在九十年代上班。”
语音又来了:“哈哈,你要是真想了解,下周有个华南玻璃技术展,我在里面有个熟人能带你进去转转。正好有些新设备刚发布,你可以亲眼看看。”
刘好仃眼睛一亮,立刻回复:“行啊,给我安排个时间。”
挂掉手机,他重新坐下,盯着那份报告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打开电脑,在搜索栏里输入:“玻璃技术创新案例”。
页面跳出的结果让他愣了一下——竟然有上百页的内容,而且很多都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技术突破。
他随手点开几条,越看越觉得头皮发麻。
原来别人早就不是在拼谁的炉子烧得更旺,而是在拼谁的算法更聪明、谁的材料更轻薄、谁的产品更环保。
“咱们还是太传统了。”他喃喃自语。
这时,门被轻轻敲响。
进来的是小周,团队里最年轻的小伙子,负责数据分析和流程优化。
“刘哥,数据出来了。”小周一边说一边递来一份报表,“上周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了8.3%,尤其是三班的表现特别突出。”
刘好仃接过报表,点点头:“不错,看来大家是真的把文化理念融进去了。”
小周笑着说:“您该高兴才是。”
“我是挺高兴。”刘好仃指着桌上的报告,“不过,我也开始有点担心了。”
“担心什么?”
“文化是根,技术是枝。根扎稳了,枝不长,树也长不大。”
小周听出了他的意思,皱眉道:“您的意思是……我们现在技术方面有问题?”
刘好仃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那份行业报告推过去:“你自己看看。”
小周低头扫了几眼,脸色慢慢变了。
“这些都是……新材料?”他抬头问。
“对。”刘好仃点头,“而且人家已经在用了。”
“那我们呢?”
“我们还在用十年前的设计。”刘好仃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沉重,“再这样下去,等客户都去找别人下单了,我们连抱怨的机会都没有。”
小周沉默了一会儿,忽然说:“刘哥,我觉得我们可以试试。”
“试试什么?”
“试试技术创新。”
刘好仃看着他,眼神里多了一分欣赏:“你想怎么做?”
“我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小周老实地说,“但我愿意学,也愿意带大家一起学。”
刘好仃笑了:“这就够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正在施工的新厂房。
“其实我一直觉得,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但它不能替代硬实力。”他说,“就像一个人,有气质、有修养很重要,但如果没有本事,照样会被社会淘汰。”
小周站在他身后,听得认真。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股文化的劲儿,用在技术创新上。”刘好仃转身面对他,“我们要让技术也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信仰。”
小周用力点头:“明白!”
“先别急着表态。”刘好仃拍拍他的肩膀,“下周我带你去参加一个技术展,你帮我记录一下,看看哪些东西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好!”小周眼里闪着光。
刘好仃看着他,心里踏实了些。
他知道,这条路不会轻松。
他们面对的不只是技术瓶颈,还有经验不足、资源有限、认知差距……但只要有人愿意迈出第一步,就总会有希望。
他回到办公桌前,把那份报告收进抽屉,又拿出了笔记本。
翻开一页新的,他在上面写下:
“文化已成行为习惯,技术将成未来方向。”
写完,他合上本子,站起来伸了个懒腰。
窗外的风穿过百叶窗,轻轻拂过桌面,吹动了那枚金徽的一角。
它依然闪着光,只是这次,不再是终点,而是起点。
刘好仃拿起外套,朝门口走去。
“走吧,小周。”他说,“咱得为下一场战役准备弹药了。”
小周应声跟上。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办公室,走廊尽头的阳光洒进来,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而在他们身后,那枚金徽静静躺着,仿佛也在等待着,下一个闪耀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