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319集:持续优化实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里漏进来,照在会议室的地板上,像一条条金色的琴弦。刘好仃站在窗边,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出来的计划表,轻轻敲着窗框,像是在给某种看不见的节奏打着拍子。

“今天开始,咱们就真刀真枪地干了。”他转过身,看着已经陆续走进会议室的团队成员,“昨晚我把每个模块的进度表又捋了一遍,有问题的咱们现在提,没意见的就按计划走。”

阿梅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握着一杯刚泡好的茶,茶香在空气中轻轻飘散。她抬眼看了眼刘好仃,嘴角一扬:“昨晚你是不是又熬夜了?眼圈都快掉到下巴了。”

“这叫精神焕发。”刘好仃一边说着一边拉开椅子坐下,动作却因为腰疼顿了一下,惹得小周笑出声来。

“刘哥你这精神焕发,看着跟熬夜赶ppt的程序员似的。”

“那也比某些人强,至少我ppt做完了。”刘好仃笑着回了一句,随即翻开笔记本,“废话不多说,咱们开始。”

培训安排得比想象中顺利,但执行起来却有些磕磕绊绊。

新流程刚上线,操作手册还没发全,就有人在操作台上手忙脚乱。尤其是那个刚装上去的自动温控模块,按钮多得像咖啡机,操作说明又全是技术术语,几个年轻员工围着它看了半天,最后还是得请老员工来“解围”。

“这玩意儿到底是控制温度的,还是控制我心跳的?”小李一边调试一边嘀咕。

“你心跳快是因为紧张。”老张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刚来的时候,连开机按钮都找不到。”

培训课上,刘好仃亲自上阵,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语气轻松得像是在讲怎么做红烧肉。

“你们记住,温控模块不是用来吓唬人的,是用来帮你省心的。它会自动调节温度,你们要做的,就是盯住它,别让它‘发烧’就行。”

底下一片笑声,气氛轻松了不少。

但培训还没结束,就有人提出了问题。

“刘哥,”一个叫小陈的小伙子举手,“这个温控模块,装在设备的哪边效果最好?我看它现在的角度,好像有点偏。”

刘好仃愣了一下,低头看了眼图纸,又抬头看了眼设备,眉头微微皱起。

“这个问题问得好。”他点了点头,“我们装的时候是按供应商给的建议来,但现在看来,确实需要再评估一下安装位置。”

阿梅也凑过来,看了眼设备:“小陈说得有道理,如果模块装得不对,可能会影响温度反馈的准确性。”

“那就先记下来。”刘好仃在本子上写了几笔,“等试运行结束,我们再根据数据调整。”

自动温控模块的安装调试,比预想中更复杂。

虽然已经和供应商沟通过多次,但实际操作时,还是发现了一些兼容性问题。比如模块的接口和设备的线路不完全匹配,导致数据传输不稳定,温度读数忽高忽低。

“这玩意儿,像个闹脾气的女朋友。”小周一边调试一边抱怨,“你明明说好了,它偏不听。”

“那你得哄它。”刘好仃笑着递过去一把改锥,“技术员说今晚会来,咱们先把线路改一下,等他们来了再做最后调试。”

供应商的技术员来了之后,果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这设备是老型号,模块是新款,确实有点‘代沟’。”技术员一边检查一边说,“我们得对设备做点小改造,同时调整模块的参数,让它适应一下。”

“那得多久?”刘好仃问。

“一两天吧,不会耽误太久。”

“行,那就抓紧干。”刘好仃点头,“我们这边配合你们,需要什么工具尽管说。”

客户参与质检流程的安排,一开始也并不顺利。

虽然小周已经提前和几家客户打了招呼,但真正落实到时间安排上,却发现大家都挺忙的。有的客户说要出差,有的客户说时间不合适,还有的客户干脆说:“我们买你们的产品,不是来帮你们质检的。”

“理解理解。”小周一边打电话一边苦笑,“但你们要是不来,我们怎么知道你们到底想要什么颜色?”

最终,小周决定调整策略。

“我们不能强求客户来。”他在会上说,“但我们可以让他们来得轻松一点。比如,安排在他们来提货的时候顺便参与质检,或者给他们一点小礼品,作为感谢。”

刘好仃点头:“这个思路对。我们不是要客户帮忙,是要让他们体验我们的用心。”

于是,新的安排出炉了:客户可以在提货时参与质检流程,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完成质检后,会收到一份小礼品——定制的保温杯、公司纪念徽章,或者一张价值不高的优惠券。

没想到,这个调整还真起了作用。

“其实客户不是不愿意配合,”小周在电话里跟刘好仃说,“是他们觉得这事太麻烦,又不知道有什么好处。现在我们让他们来得轻松,还能拿点小礼物,他们反而愿意来了。”

“挺好。”刘好仃笑着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咱们多走一步,别人自然也会多走半步。”

会议室里,白板上已经写满了进度安排和待解决问题。

“这周的任务,大家心里都有数了吧?”刘好仃环视一圈,语气轻松但坚定,“我们不是要一口气吃成胖子,而是要一口一口地吃,吃得稳、吃得准。”

“刘哥,”小周忽然举手,“我有个问题。”

“说。”

“我们这优化,是不是得一直做下去?”

刘好仃笑了,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当然。”他说,“优化不是一次性的任务,它应该变成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不能停。”

阿梅点点头:“所以咱们说的每月复盘会,不是为了应付谁,而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到底进步了多少。”

“那咱们什么时候开第一次复盘会?”小李问。

“下个月第一个周五。”刘好仃已经在日历上标好了,“你们现在就开始准备,把这一个月的进展、问题、数据都整理好。”

“那我得先学会怎么整理数据。”小李嘟囔了一句。

“不会可以学。”刘好仃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咱们是一个团队。”

阳光已经移到了会议室的另一侧,照在白板上,把那些写满字迹的区域映得发亮。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手里拿着马克笔,却没再写什么。他只是看着那些字,像是在看一段即将开始的旅程。

“改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轻声说,“但只要我们愿意去看、去听、去做,总会一点点进步。”

窗外,生产线上的玻璃正一片片流转,反射出柔和的光泽。夕阳还没完全落下,天边还泛着淡淡的橘红,像是某种无声的鼓励。

“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他问完这句话,转过身,看向会议室里的人。

“刘哥,”小周忽然开口,“你说我们会不会哪天做出一款全世界都认可的玻璃?”

刘好仃没有回答,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嘴角扬起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窗外,最后一缕阳光恰好打在那块反光的玻璃上,闪了一下,又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