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比昨天更亮了些,照得会议室的玻璃窗泛起一层薄雾似的光晕。刘好仃坐在会议桌一头,手里捏着一支圆珠笔,正盯着墙上那张被贴满便利贴的演练计划表出神。
“这模拟订单的难度系数,咱们是不是该分个Abc等级?”小周一边翻笔记本一边问。
“我觉得可以。”阿梅点头,“毕竟员工的操作水平不一样,一刀切的话,有人觉得太简单,有人又会觉得压力山大。”
刘好仃笑了笑:“你们说得对,咱这不是考试,是练兵。要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跳一跳’,而不是直接摔地上。”
几个人笑起来,气氛轻松了不少。
“那突发状况呢?”小周继续问,“比如临时改单、设备故障、材料短缺这些情况,怎么安排?”
“我建议随机抽签。”刘好仃说,“每组演练的时候抽一个状况卡,这样既真实又能锻炼应变能力。”
“妙啊!”阿梅拍案而起,“就跟打游戏开盲盒一样!”
这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连墙上的便利贴都像是跟着轻快了几分。
讨论持续了一个上午,从演练流程到人员分工,从时间安排到物料准备,事无巨细地过了一遍。最终,一张新的演练计划表诞生了,还配上了一张“突发状况卡”清单,整整二十种不同情境,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回可真是实战演练了。”小周感叹,“感觉比正式生产还要紧张。”
“就是要这种效果。”刘好仃收起笔,站起身来,“咱们的目的不是让他们背熟流程,而是遇到问题能立刻反应过来。”
中午吃过饭,大家各自散去忙自己的任务。刘好仃回到办公室,拿起电话给车间主任打了过去:“老李,下午开始第一轮实操演练,你那边安排好了吗?”
“早准备好了。”电话那头传来老李爽朗的声音,“机器都擦得锃亮,就等他们来了。”
“好,辛苦了。”
挂了电话,他站在窗前看了会儿外头的生产线。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操作着,阳光落在玻璃表面,折射出一片银白。他知道,一会儿这片宁静就会被演练的节奏打破,但那种“动中有序”的状态,正是他最期待看到的。
下午一点,演练正式开始。
第一批上场的是二班的几个年轻工人,都是平时干活利索、嘴皮子也溜的主。刘好仃和小周、阿梅一起站在车间一角,观察他们的表现。
一开始还挺顺利,模拟订单是“10毫米厚双层夹胶玻璃”,标准流程走得很稳。可就在即将进入质检环节时,小周突然抽出一张“突发状况卡”——
“客户临时要求增加防爆膜处理,请在一小时内完成调整。”
空气瞬间凝固了一下。
“啥?防爆膜?”其中一个小伙子瞪大了眼睛,“我们没学过这个啊!”
“谁说培训只教固定内容了?”刘好仃笑着提醒,“现在考验的就是你们的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几个人互相看了看,迅速围成一圈商量对策。
“我记得前几天王老师讲过防爆膜的基本原理……”
“对,是用加热滚筒压合,温度控制在60度左右。”
“那我们现在调机温,同时联系仓库拿膜。”
“好,我去搬材料。”
场面一下子热闹起来,虽然有些手忙脚乱,但每个人都动了起来,没人掉链子。
刘好仃看着这一幕,心里踏实了不少。他转头对阿梅说:“你看,这就是演练的意义。不是看他们能不能完美执行,而是看他们在面对变化时能不能快速反应。”
“而且他们还记得培训内容。”阿梅点头,“说明真听进去了。”
演练继续进行,接下来几组的情况各有不同。有的组应对突发状况游刃有余,有的组则明显慌乱,甚至出现了误操作。但无论结果如何,刘好仃都会在结束后亲自给他们点评几句,点出优点也指出问题。
“别怕犯错,咱们这是演练,不是现场赶订单。”他说,“关键是知道哪儿错了,下次再遇到就能处理得更好。”
到了傍晚,最后一组演练结束,整个车间里弥漫着一种疲惫却充实的气息。
“今天干得不错。”刘好仃召集所有人开了个小会,“你们的表现让我看到了进步,也让我看到了咱们团队的潜力。”
有人鼓掌,有人不好意思地笑了。
“明天继续,下一组换上来。我会根据今天的问题,调整一下演练的重点。”
说完,他转身收拾东西准备下班。
走出车间时,天边已经染上了晚霞的颜色,橘红与深蓝交织在一起,像极了刚出炉的玻璃在冷却过程中的色彩流转。
小周追上来,递给他一瓶水:“刘哥,今天有几个小伙子问你,演练成绩会不会影响年终考核。”
刘好仃拧开水瓶喝了一口,笑着说:“你就告诉他们,演练的成绩不会写进档案,但学到的东西会刻进本事里。”
小周点点头:“明白了,我这就去通知他们。”
刘好仃目送他跑远,回头望了眼还在忙碌整理器材的员工们。他们脸上带着汗,眼里却闪着光。
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收获。
风轻轻吹过,带走了白天的热气,也吹醒了他对明天的期待。
他迈步走向厂区门口,脚步坚定,一如往常。
身后,车间的灯还亮着,像一座燃烧着热情的炉窑,照亮着每一个努力向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