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轱辘杆子 > 第187章 麦田守望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分这日,晨露格外重。李青踩着湿漉漉的田埂走向试验田,布鞋边缘很快被浸透。远处,金灿灿的麦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麦穗互相碰撞,发出沙沙的声响。这是父亲生前最后参与培育的高原麦种,如今已是第二代了。

合作社的广播响起轻柔的音乐,接着是菌生清朗的声音:\"请各片区负责人注意,今日十点举行李建国教授追思会暨高原麦种命名仪式。\"

李青弯腰捻开一粒麦子,麦仁在指尖滚动,坚硬饱满。父亲若是在天有灵,看到这长势定会欣慰。身后传来电动轮椅碾过碎石的声音,王轱辘停在她身旁,腿上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

\"昨晚整理资料时发现的。\"王轱辘翻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爸...你爸三年前就预测到这个品种能在高原扎根。\"

李青接过笔记本,父亲工整的字迹跃然纸上:\"高原麦种改良方向:缩短节间距离,增厚角质层,提高抗寒抗旱性...\"字里行间满是严谨的数据和详实的观察,最后一页还画着麦穗的素描图,旁边标注着\"暂命名:青山麦\"。

追思会在农业博物馆前的广场举行。人群中有合作社的员工,周边村子的乡亲,省农科院的同事,还有国际学校的师生。金发男孩马克穿着整齐的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麦穗胸针,那是李建国生前送给他的礼物。

沈雅琴穿着一袭素色旗袍,金丝眼镜链垂在胸前,站在讲台上从容致辞。她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李建国生前的影像片段:在田间弯腰查看麦苗,在实验室专注记录数据,抱着年幼的梨生辨认五谷...

\"建国常说,农人是大地的儿女。\"沈雅琴的声音清晰而平静,\"他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看着青山村从贫困走向富裕,看着农业技术代代相传。\"

梨叶作为家属代表发言。如今的她已是省农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栗色发间的澳洲国旗发卡换成了朴素的黑色发夹。\"爷爷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科研成果,更是一种精神。\"她展示着全息投影中的麦种基因图谱,\"我们会继续完善高原麦种,让它造福更多地方。\"

仪式的高潮是命名环节。当李青揭开覆盖在石碑上的红布,\"青山麦\"三个遒劲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碑文记载着这种麦种的特性与李建国的贡献,最后一句是:\"麦香永续,青山常在。\"

人群散去后,李青独自站在石碑前。秋风拂过麦田,掀起层层金浪。恍惚间,她仿佛看见父亲的身影立在田垄那头,弯腰查看麦穗的样子一如从前。

\"妈。\"梨生抱着王青山走过来,小家伙手里攥着一把麦穗,咿咿呀呀地喊着\"太爷爷\"。Emily牵着王思远跟在后面,男孩跌跌撞撞地扑向李青,手里举着一个歪歪扭扭的麦穗画。

回到家中,沈雅琴正在整理李建国的遗物。书房里的书籍资料已经捐赠给农业博物馆,只留下几本相册和日记。她见李青进来,拍了拍身旁的位置:\"青青,来。\"

相册翻开,是李青小时候的照片。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蹲在田埂上,好奇地拨弄麦穗。\"这是你第一次认识麦子。\"沈雅琴轻抚照片,\"你爸说,你问麦子是不是大地的头发。\"

李青喉头一紧。记忆如潮水涌来:父亲教她辨认作物,带她记录生长数据,熬夜帮她修改农业论文...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如今想来都是无价的珍宝。

\"你爸最放心不下的,其实是王轱辘的腿。\"沈雅琴突然说,\"他临走前还在研究新西兰的地热理疗技术。\"

院门吱呀一声响,王轱辘的轮椅碾过青石板。他手里拿着一沓文件,神色有些激动:\"青,你看这个!\"

文件是父亲留下的研究笔记,最后一页赫然画着一幅腿部理疗仪的设计图,标注着\"参考新西兰地热原理,为王轱辘设计\"。

\"爸他...\"李青的指尖轻触图纸,墨迹已经干涸多年。

\"三年前就开始琢磨了。\"沈雅琴戴上老花镜,\"他说老王为合作社付出太多,该享享福了。\"

夕阳西沉时,李青来到合作社的试验田。麦收在即,饱满的麦穗低垂着头,在晚风中轻轻摇曳。远处,菌生和几个年轻技术员正在调试智能收割机,为明天的收割做准备。

王轱辘的轮椅停在田头,正给马克等国际学校的学生讲解收割要点。孩子们认真记着笔记,不时提出稚嫩却充满想象力的问题。自从李建国去世,王轱辘主动接过了带孩子们实践的任务,仿佛在用这种方式延续老友的遗志。

\"李社长!\"小林技术员小跑过来,\"西藏基地发来消息,他们试种的'青山麦'也成熟了,请求远程指导收割。\"

视频连线接通,屏幕那端是白雪皑皑的高原,银灰色的温室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技术员小陈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李社长,麦子长得太好了!当地牧民都说没见过这么饱满的青稞!\"

李青详细讲解了收割注意事项,特别强调了父亲笔记中记载的高原特殊处理法。通话结束时,夜幕已经降临。合作社的灯光次第亮起,智能温室里的补光系统自动开启,为夜间的科研作物提供光照。

回家的路上,李青推着王轱辘的轮椅慢慢前行。秋夜的星空格外清澈,银河横贯天际,像一条闪光的道路。

\"明天要收割了。\"王轱辘仰头望着星空,\"爸...你爸要是能看到,该多高兴。\"

李青没有回答,只是握紧了轮椅把手。她知道,父亲一定看得到——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每一株麦穗都是他的眼睛,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他的期望。

夜风拂过麦田,沙沙声如同时光的低语。在这声音里,李青仿佛听到了父亲的叮嘱:麦子要收了,新的种子又将播下,生命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而他们,就是这片土地的守望者,守护着过去,也孕育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