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老师: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讲到唐朝的‘开元盛世’,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另一个在历史课本上同样熠熠生辉的时代——‘承熙盛世’。

这是大熙王朝承业、熙宁两朝创造的辉煌时期,史称‘海内富庶,路不拾遗’。

支撑起这个盛世的,有两位绕不开的关键人物,被后世并称为‘凌顾’的凌尧和顾文。

翻开课本第xx页,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功绩。”

李老师: “先看凌尧。课本上是这样总结的:‘凌尧,承业朝名臣,官至宰辅。虽体弱多病,但意志坚韧,是承业朝改革(史称‘承业新政’)的核心制定者和推动者。’

他的主要贡献大家划一下重点:

‘整饬吏治,裁汰冗员’:主持了大规模的官员考核与裁撤,史载‘汰庸劣数千’,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后续改革扫清了障碍。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魄力和政治智慧的,想想看,动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修订税法,均平赋役’:主持修订《赋役全书》,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打击豪强隐田逃税,推行相对公平的税收政策,让底层百姓负担减轻。书上引用了当时的民谣‘凌公量田,富室胆寒;新税落地,小民稍安’。

‘大兴水利,劝课农桑’:认识到农业是根本,投入国家力量疏浚河道,修复大型水利工程,鼓励开垦荒地。熙宁朝能成为着名的‘粮仓时代’,凌尧打下的农业基础功不可没。

‘整肃军备,抑制豪强’:通过着名的‘金陵周氏案’等雷霆手段,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同时整顿混乱的军需采购系统,保障了边防稳定。这体现了他的政治手腕。”

学生A: “老师,课本上说凌尧‘体弱多病’,但他做的这些事听起来都特别需要精力和魄力,感觉很矛盾啊?他怎么能做到的?”

李老师: “问得好!这正是凌尧令人敬佩之处。史料记载他确实‘药不离身’,‘面容清癯’,甚至有笔记说他在朝堂议事时咳血。

但他意志力超群,善于用人,更懂得‘借势’。

他深得承业皇帝的信任,这是关键。

同时,他行事风格被评价为‘外似柔儒,内藏机锋’,务实、权变,看准时机一击必中。

体弱反而成了他某种保护色和策略,让人低估了他的决心。

他一生未婚,无子无女,可以说把全部心力都献给了国事。”

学生b: “老师,那顾文呢?课本上说他比凌尧小很多,是凌尧的继承者?”

李老师: “对,顾文,是承业十年的17岁的探花郎,真正的青年才俊。

他是凌尧政治遗产最重要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同样在熙宁朝官至宰辅,将‘承业新政’推向深入和巩固,史称‘熙宁光大’。看他的主要功绩:

‘强力推行,落地生根’:凌尧的政策再好,也需要在地方落实。顾文就是那把最锋利的‘手术刀’。他历任地方要员,在富庶江南和贫瘠西北都干过,面对阻力,他用‘霹雳手段’结合‘怀柔之策’,强力推进新政,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无阻。历史评价他‘凌策顾行’,凌尧定策,顾文执行。

‘振兴教育,倡导实学’:顾文眼光长远,大力兴办官学和书院。但他办学和前人不同,不仅教四书五经,更重视教授农学、算学、律法这些实用知识,培养了大量新政需要的实干人才,开创了‘实学’风气,影响深远。

‘畅通商路,惠利民生’:出身商业氛围浓厚的家庭(这一点课本提了一句‘其兄为巨商’),顾文非常懂经济。他严厉打击地方关卡盘剥,保护商路(尤其是漕运)畅通,鼓励正当贸易,还巧妙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利、粮仓等公共建设,搞活了经济,真正让老百姓从发展中受益。熙宁朝的商业繁荣,他功不可没。”

学生c: “老师,您提到顾文出身和商业有关,他哥哥是巨商?这对他做官有影响吗?还有,他和凌尧到底是什么关系?课本说是‘视如子侄’,是亲戚吗?”

李老师: “顾文确实出身金陵顾氏,是当地有名的商贾世家。

他兄长顾云舟,是当时掌控江南漕运和数个大商行的巨富。这种出身背景,对顾文来说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他深谙经济规律和民间疾苦,这在推行经济政策和处理地方事务时是巨大优势。

另一方面,在清流士大夫眼中,商贾出身难免被轻视,他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证明自己。至于他和凌尧的关系…”

李老师顿了顿,翻到课本相关注释页。

李老师: “课本注释里写的比较简略:‘凌尧晚年视顾文如子侄,悉心栽培,临终托付国事’。

更具体的历史细节是:凌尧一生未婚,无嗣。

他侄女与顾家结成姻亲关系,即顾云舟之妻凌氏。

顾文作为这位凌氏夫人的小叔子,才华横溢,被凌尧看中,大力提携,最终成为其政治接班人。

所以,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继承者与被继承者,也是通过顾云舟夫妇连接起来的、具有实际姻亲关系的‘叔侄’。

这种关系确保了权力和政策的平稳过渡。”

学生A: “老师! 那顾云舟和他妻子凌氏呢?课本上几乎没提他们!顾文那么厉害,他哥哥嫂子就一点贡献没有吗?他们不是顾承元的父母吗?”

李老师: “非常好!你的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录的焦点和选择性。 正史编纂,核心是庙堂政治、帝王将相、国家大政方针。

像顾云舟这样的商人,无论多富有,影响力多大,在传统史家眼中,属于‘末业’,其个人事迹被认为‘无关治乱兴衰’,除非对国家财政或某件重大政治事件有直接、显着的贡献,否则很难进入正史的主体叙事。

而女性,在正史中的能见度就更低了,除非是皇后、着名女政治家或烈女。顾夫人凌氏,显然不符合这些‘高光’标准。”

学生c: “那野史或者地方志呢?总该有点记录吧?那么有钱的人家。”

李老师: “是的。在正史之外,比如金陵地方志、一些文人笔记、甚至民间传说中,关于‘金陵顾氏’特别是顾云舟夫妇的记载就丰富多了,但也真伪混杂。

地方志会记载顾家捐资修桥铺路、设立义仓;笔记小说可能会描绘顾云舟如何‘富可敌国’、‘府邸园林冠绝江南’,以及关于他夫人如何‘持家有道’、‘见识不凡’的轶事,甚至有些离奇的故事。

但这些都属于‘稗官野史’,可信度和权威性远不如正史,不会被写入教科书。”

李老师: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凌尧和顾文,作为‘承熙盛世’的缔造者和巩固者,他们的丰功伟绩清晰地镌刻在正史和我们的课本上,是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星辰。

而顾云舟夫妇

——巨商和他的夫人、顾承元的父母、凌尧的侄女与侄女婿、顾文的兄嫂

——他们在正史中,则成为了星辰旁边几乎不可见的尘埃,或仅仅是历史宏大叙事中一个模糊的背景注释。

他们的身影,更多地留在了地方的记忆、散佚的记载和历史的缝隙里。

这提醒我们,历史课本呈现的,往往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那一角。”